其他
哈工大凭什么屡夺“第一”?答案在“八百壮士”的故事里
到1957年,学校先后提拔副教授13人,其中年龄最大的为37岁;1962年评定副教授40名,平均年龄为34岁。如今,哈工大建立了一整套吸引、培养、选拔、使用青年人才的有效机制,已成为“东北人才高地”。
助力“神舟”飞天和“嫦娥”探月、我国第一台点焊弧焊机器人、首颗由高校自主研制的小卫星、首次实现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试验……哈工大的诸多“第一”,都源自一代代哈工大“八百壮士”不屈奋斗。在师生眼中,“八百壮士”不仅是一个群体,更是一个精神符号,时刻激励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追求卓越、做到最好。
作为学校培养的师资研究生,他们白天跟着苏联专家学习,晚上复习消化、准备为本科生讲课,当起了“小教师”。当时全国高校理工科教材普遍缺乏,他们便自发组织翻译俄文教材、编写教材,压力很大却乐此不疲
哈工大“八百壮士”中,有不少人曾怀抱“科学救国”的理想远赴重洋求学,在各自领域取得开拓性突破,成为哈工大各专业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存在弄虚作假。这就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原则,宁愿不要自己教出的学生全部及格的虚名,也要为培养合格人才把好关”
当年的“八百壮士”中,有不少师资研究生未毕业,年仅20多岁,就开始担任系主任、教研室负责人和重要教学科研职务。一批批新生代科技工作者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力和战斗力
一批批年轻的“八百壮士”茁壮成长,既有心中有百姓、脚下有泥土的扶贫干部,也有远赴艰苦一线的研究生团队;既有返乡创业的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也有放弃高薪毅然从军的热血男儿……
动动小手加星标,浏览文章不迷路!不用每天花费时间刷信息流也可以随时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啦!
往期推荐
2020-12-07
2020-12-07
2020-12-06
2020-12-06
2020-12-05
万事屋告示牌
⭐我们希望你
擅长写各类硕博热点话题,内容有趣,有料,有思想⭐简历投递
1. 投递邮箱:18838225675@163.com2.扫描左侧海报中的二维码,添加负责人微信关注我们
点了“在看”的小哥哥小姐姐
今年发IF>10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