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坑年轻博士,离职退全部工资:国内高校玩坏了的博后制度,被 Science 发文怼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生物学霸 Author SOOF
每年两会,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都是代表们关心的问题。前段时间,科技部还专门表达了对基础研究的关心和重视:
我们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基础创新能力就要过硬。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中国的学术界,笔者感到很欣慰。这不,连 Science 也关心起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 中国博士后。
图片来源:Science
但先别高兴太早,这只是篇不到 300 词的 letters,三个自然段用语简洁,逻辑连贯,只是篇幅所限,略显肤浅,提出了问题但没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图片来源:Science
也难怪,博士后政策这么大的命题,岂是短短几百字就能讲完的?不过,好歹也是有人关心咱们不是?
国内博后是个坑
关心的人多了,说明博后这件事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了,但另一方面则暗示着,这其中必然存在不少问题。的确,国内博后的坑还真的不少。
1. 退站就退钱
去年,咱们聊过东南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博后政策的骚操作,这些高校为了吸引博士来做博后,承诺了五险一金和税前「高薪」的福利待遇,但在高校和博后的具体协议中,往往会有这么一条:
…… 退站者应向学校退还在站期间工资、福利待遇。
而敢于这么操作的高校,多数也敢于按照税前工资向博士要钱,反正人事关系已经拿在手里,还怕博士不乖乖就范?
图片来源:进站博士后科研工作协议书
盘点之后,发现要求退站博士后退还在校期间部分 / 所有工资和福利的高校还真不少。看来,只要有人敢开头,其他高校就趋之若鹜。
2. 暗中设卡的空头支票
师资博后作为博士后体系中最具有特色的岗位,是空头支票的重灾区。
咱们都知道现在进高校的门槛高了,刚毕业的博士竞争力下降。有些号称博士即可入职高校就很「及时」地在签字前才告诉博士,必须要有博士后经历。
打完一棒子,给个枣。接着很「贴心」地博士,可以在校内做师资博后,出站后直接聘为带编制的讲师,绝对不设置任何门槛。
这里面有个话术的陷阱,因为博士本来是奔着带编制的岗位来的,现在说出站后才能拿到,可博士后出站也有要求啊,这本身就是门槛。
果然,这么操作的高校对师资博后的出站要求普遍高于其他博士后,论文得多,基金档次得高,有的直逼校内评副教授的水平。而且在「师资」的前提下,本来不需要承担教学任务的博士后,也去做教学,白白花掉不少时间精力。最终结果,基本上没人能达到出站要求,只好走人。
图片来源:知乎留言
别忘了,达不到出站要求,可是要退钱的哦!而且还得按税前退!!!
3. 企业博后的坑
高校和研究所有博士后流动站,企业也有工作站,工作站的情况会不好好些呢?
企业的科研平台普遍不如高校和研究所,整个研究氛围也差,奔着科技转化来的博士大都会失望。
而且不少流动站的博士后管理非常落后,博后需要帮助的时候没人管,互相推诿办事拖拉;一旦博后申请到经费了,企业就把钱扣下,博后根本动不了,无法开展研究。还有些工作站干脆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根本不想搞科研,完全是为了作秀甚至骗钱,博士去了很快就把手艺荒废了。
当然,有关部门也不是傻的。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后乱搞,肯定要被查,分分钟就撤站。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官网
树倒猢狲散,企业倒是没什么损失,只是苦了那些在站的博后。
4. 出不了站的坑
大部分博士去做博后,都还是有点学术理想的,把博士后当作学术起步的预热阶段。可别忘了,在严重内卷的学术界,连博士后也有很大比例的淘汰,就算以上幺蛾子全都没碰上,也有一定概率出不了站。
去年是我国博后制度建立 35 周年。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共设立 3318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50 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 25 万多人,期满出站博士后近 15 万人。一秒钟就算出来,出不了站的博士后,占比四成,数量相当可观。
不知道这些出不了站的博后最后落脚于何方,希望他们现在都好,越来越好。
国外博后是啥样?
博士后制度是目前各国推进科学研究,、培养青年学者的重要举措,从 1876 年于美国建立开始,至今已有近一个多世纪。咱们这边厢问题不少,发达国家搞得怎么样?
很不幸,即便是在制度的发源地美国,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 博士后的称呼至今仍未统一
一般认为,美国的博士后制度得到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承认并颇具规模,形成了一套各国都在借鉴的做法。但美国对博士后的定义非常模糊,边界不定,形式随意。
博后不是学生,也不是教职人员或企业员工,只是短期的高级雇员。
Postdoctoral、Postdoctoral Scientist、Postdoctoral Fellow、Postdoc Associate、Postdoctoral Researcher、Postdoctoral Scholar、Postdoc Research Scientist、Research Scientist、(Senior) Research Fellow、(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这些名词,全都有可能指博士后。还有些出国做访问学者的,在国外也拿博士后的位置。
所以名不正则言不顺,名称不统一,美国对博士后就没有公认的质量标准,也不存在复杂的评估和考核体系。真就是纯打工人。
2. 博士后的规模起伏不定
咱们都知道,教育培养体系是个金字塔,越往上走人越少。博士后的规模显然应该跟博士培养相匹配。
但美国的博士后岗位设立很自由,导师只要有钱,或者能忽悠到自己带钱的博士,那就可以给博士后合同,造成博士后规模的起伏。
比如 08 年经济危机到来,很多导师手里没钱了,就不招博后。本来经济危机之下的博士就业就比较困难,作为缓冲带的博士后岗位还大大减少,博士们的出路就难了。
如果经济形势好,博后岗位确实增多,但这时候博士的出路也多啊,谁会选短期的博士后岗位呢。博后的位置就成了就业困难者的避风港,博士后的声誉受到很大影响。现实中,很多「千老」也还真就是因为找不到其他工作所以才一直做博后。
反观国内,去年疫情期间,博士就业困难,科技部就印发了《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
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中,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科研助理或辅助人员岗位,扩大博士后岗位规模,其劳务费用和有关社保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支持高校毕业生短期就业。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官网
让我们为这样的利好政策鼓掌!!
3. 博士后管理太松散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得有管理啊,但美国的博士后管理就太过松散。大学的标准不一样,整个联邦也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似乎只要导师跟博士有了协议,就能万事大吉。
但咱都知道,在学术体系中,掌握学术资源的永远不可能是博后,导师哪怕改了个名字叫「和作者」也仍然具有绝对的强势,所以培养的结果完全看导师。但导师什么样,可就很难保证了 —— 既然有逼死博士的,怎么就不会有逼死博士后的呢?
2011 年理论物理学博士后弗朗西斯・多兰(Francis Dolan),在苦苦追赶主流研究方向的纠结中,长期饱受学术压力和抑郁症,最终选择了自杀。
老美也在反思自己博士后制度的缺点,Science 官网里就能找到不少。二十年前,有人就发现博后可能太多了。
图片来源:Science
还有专门讨论做博后的缺点的。
图片来源:Science
非想做博后,该怎么办?
笔者也知道,很多人还是觉得走科研这条路的话,博后是必须做的。笔者就一句话:甭管国内国外,擦亮眼睛啊~~
以下这些建议,可能有些是废话,但没准儿会帮到你。
1. 兴趣导向
博士毕业都老大不小了,活的就是心态。选个跟自己兴趣点契合的,至少能多忍忍。博士后一般两三年,说长也不长,可能忍一忍就过去了。忍一时,也许会海阔天空。
2. 学习,学习,还是学习!
科研这条路,意味着终身学习。作为起步阶段的博后,必须要学习。千万注意,学习可不光是学科研,沟通、经验、见识、人脉…… 全都很重要。
3. 多几个篮子
虽然搞科研需要韧劲儿,但多个朋友还多条路呢,所以,不要只盯住一个课题做,弄几个 side project,搞不好就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4. 多发论文多搞钱
这个在当下有点政治不正确,不能多说。但你一定懂。
5. 设定底线
至少设定两个底线,一个是时间底线,如果到了越好的期限,自己或导师或高校没达成目标,果断走;第二个是容忍底线,不要一再退让,让别人步步紧逼。
俗话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很长,绝大多数的困难都是暂时。退一万步,咱不是还有政府嘛~
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
国家一直都关心着博士后制度,深化改革。这是必然的,因为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端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
放宽心,咱们的博士后制度一定会越来越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生物学霸(ID:ShengWuXueBa )。生物学霸是丁香园旗下科研资讯平台,生医领域头部大号。最新科研资讯+满满科研干货,欢迎关注!
动动小手加星标,浏览文章不迷路!
不用每天花费时间刷信息流
也可以随时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啦!
2021-04-22
2021-04-22
2021-04-22
2021-04-22
2021-04-22
万事屋告示牌
关注我们
点了“在看”的小哥哥小姐姐
今年发IF>10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