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研究生失恋后,你的导师是什么反应?

一定要看到最后哦,参与讨论有惊喜~有奖讨论参与时间截止至2021年5月8日上午10:00

今日话题 # 研究生失恋,你的导师是什么反应?


查看:1626428回复:816‍‍‍‍‍‍‍‍‍‍‍‍‍‍‍

我不敢失,因为我对象是我导师的小女儿,上面还有2个哥哥


   感谢@绳命第一的话题分享,并将获得888指南针兑换积分奖励。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当研究生失恋后,你的导师是什么反应?

答:你会为你的导师贡献一篇论文



大学生失恋哀伤过程的定性研究


来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作者 | 颜笑 贾晓明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摘要(俗称太长不看版):

目的:了解大学生失恋后哀伤反应及由此体现的哀伤阶段特征, 为相关心理服务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定性研究方法, 招募并筛选谈恋爱分手1年以上的1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对访谈录音做誊录编码后进行分析。结果:失恋的哀伤阶段分为初分手时情绪、行为反应强烈, 情绪低落、行为减少或转移注意痴迷其他事情, 寻找与分手者的连接, 放下感情、适应和准备开始新的生活4个阶段;在分手初期男、女在反应方式上会有不同, 且恋爱主动分手者在此阶段存在轻松、愧疚等情绪反应;如果分手对方找到新的男/女朋友易再次引发较强烈情感反应;因客观原因分手者其哀伤反应中对未来有明显的期待。结论:大学生失恋后具有明显的哀伤反应和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同时性别、分手过程中主客观因素也会引发的一些特定哀伤反应需要予以关注。关键词:大学生; 失恋; 丧失; 哀伤; 定性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谈恋爱的情况较为普遍[1],而失恋则伴随着恋爱现象同步产生[2]。失恋是一种人们在亲密关系中会经历到的丧失,它与搬家、换工作、亲人离世等带来的丧失有类似之处[3]

丧失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现象, 成长与丧失共存[4]。丧失可以指失去亲近的人 (父母、配偶、子女, 抚养人、兄弟姐妹、恋人、朋友等) , 可能是死亡或者是离开[5]。丧失也同样包括失去未来的可能性, 比如恋爱、结婚、生育的机会等[4]。失恋属于重要的关系丧失, 因此, 运用丧失与哀伤的视角看待失恋及哀伤过程有助于增加对于大学生失恋后哀伤反应的理解。

以往对大学生的失恋研究多从失恋后的应对方式、失恋后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变化过程进行探讨。如有研究显示, 大学生在经历失恋后通常会采用攻击、认知重建、沉溺、寻求转移、情绪宣泄、逃避等应对方式应对随之而来一段时间的情绪问题[6]。也有研究显示, 大学生失恋对于其生理、心理发展均存在巨大负面影响[6-7], 失恋与不良情绪、心理危机、自杀等行为障碍、抑郁等症状有紧密联系[8]

另外大学生在失恋后存在心理的变化过程, 有研究显示通常经过苦恼、合理归因、接受现实、重构生活等一系列变化[9], 也有研究指出失恋后产生心理危机的多为被动失恋者, 常需经历确认期、刨根问底期、再表达期、讨价还价期、接受期等心理过程[10]。失恋3个月后攻击应对方式使用明显减少, 12个月后各项应对方式指标基本恢复正常[6], 失恋过程逐渐结束。

显然以上对大学生的研究并没有从丧失与哀伤的角度进行探讨。大学生失恋后的应对和情绪反应多被认为是负面和需要调整的。如果从丧失的角度来看, 经历丧失就要度过一段哀伤过程, 面对丧失, 哀伤是自然的, 哀伤的过程是修通丧失、避免形成创伤的过程[4-5,11]。可能许多哀伤反应属于正常反应并不需要干预和介入[12]。目前哀伤研究主要集中在亲人丧失后的哀伤, 有研究表明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是重要的哀伤任务[13], 哀伤过程有利于丧亲个体的复原[14], 丧亲个体会通过哀伤过程获得内在心理的重组与平衡[15]。正常的哀伤过程, 多指丧亲, 需要六个月至两年的时间[16], 如能在此过程完成哀伤任务, 个体就能从哀伤走向复原, 对于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哀伤, 其结果会产生精神疾病或身心疾病[4]。有研究显示青少年等群体的哀伤常被忽略误解, 甚至造成哀伤剥夺, 由此导致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 因此需要重视青少年独特的哀伤表达方式[17]

在研究哀伤的理论中, 阶段理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1970年形成以Bowlby和Parkes所提出的四阶段最为代表性的哀伤阶段理论模型[18-23]。具体包含震惊或麻木、寻找和渴念、沮丧、重组或恢复。目前国内围绕丧失与哀伤开展的研究大多围绕丧亲等亲人的离世而开展, 近些年来, 已经开始有研究关注到丧失的其他领域, 如丧友哀伤[24]、智障家庭哀伤[5]。失恋作为重要丧失的观点已多次被国内学者提出[25-26], 但目前尚未见从哀伤角度探究失恋的相关研究。

因此, 本文从丧失与哀伤的视角, 尝试通过失恋后的哀伤反应、哀伤方式对大学生失恋后哀伤的过程进行探讨, 以期更加科学客观地看待大学生失恋后的心理现象, 为提供合适的介入与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网络发帖招募失恋约1年以上且经历过严重心理痛苦的在校大学生为访谈对象。入选标准:①失恋。本研究将“失恋”定义为曾明确以恋人身份交往, 之后分手致使恋爱关系终结的情况。②访谈对象身份。全日制在校专科、本科、研究生学生。访谈于2017年4月~6月进行, 共招募到符合条件的访谈对象11人。被访者基本信息见表1 (W为女, M为男) 。

表1 被访者基本信息表

1.2 定性研究方法


采取定性研究, 运用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对被研究者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两轮预访谈后确认访谈提纲:您能简单向我介绍一下您想与我分享的这一段恋情的情况吗?您在分手后有哪些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期间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过程大致经历的时间是多久?是否有些特定的时刻或者特别的反应?觉得这些反应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访谈前与被访者进行沟通交流后签订知情同意书, 访谈过程全程录音。每人每次访谈大约持续50~90 min, 每次访谈后向被访对象支付访谈费用。访谈结束后逐字进行文本誊录, 共计14万余字。并由作者借助三级编码方式对于誊录文本进行分析, 对于每一个意义单元进行开放编码, 之后进行整合与合并, 并及时将归纳出的主题同被访者、导师及研究小组进行讨论, 以确保准确理解并表达被访者所传递的信息。

2.
结果

2.1 失恋的哀伤阶段


通过对访谈文本资料的归类分析, 多数被访者失恋后特定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呈现出一定的时间节点, 体现出一定的阶段特征, 可分为4个阶段。

2.1.1 阶段1:初分手时情绪、行为反应强烈

强烈情绪及行为反应主要是在分手的前1~7天。11位访谈对象中, 有9人明确提出在最初几天由于关系突然断裂, 产生适应不良的感觉, 易出现程度强烈的极端情绪。其中被动分手的一方反应较为激烈, 多报告在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告知分手, 对于分手的原因感觉不了解、不理解, 如“她在电话里突然提出分手, 我感觉懵了, 平时和和气气的突然提出分手像什么样子” (7M) , 同时如果出现另一方将联系方式单方面切断 (如电话拉黑, 删除微信等) 致使在着急挽回与疑惑痛苦的情绪中联系不上对方时, 极易产生强烈的愤怒感, “分手之前她删除了我的微信QQ, 其实是有点生气的” (10M) 。

男女生在此时间段内的反应有些不同, 男生可能在极端情绪控制下做出寻求刺激、语言与肢体暴力等行为寻求发泄, “刚分手那一阵每天晚上去酒吧喝酒到两三点, 搞了个party基本上叫来的都是姑娘” (2M) ;女生则多采用哭泣等方式进行宣泄, “第一眼看到他发的短信没有反应过来什么意思, 等我想明白了, 我就开始跟我舍友哭, 后来也一直哭, 这种一直哭的状态可能有一两天” (5W) 。这个过程中失恋者会使用社交媒体确认关系的丧失, “删除QQ代表着分手, 之后就不会再有什么关系了” (8W) 。这段时间内有同学、舍友、朋友等陪伴会给予支持, “舍友陪着我说, 你就哭吧, 陪着你就够了, 我觉得他做的很对” (5W) 

2.1.2  阶段2:情绪低落、行为减少或转移注意痴迷其他事情

此阶段大约为分手后2周到1个月的时间。11位被访对象中, 有10人报告颓废萎靡与转移注意是此时间段内常有的表现。情绪颓废的具体反应多为:失眠“白天还好, 晚上要睡觉的时候就会止不住去想” (3M) ;情绪持续低落, 行动减少“我当时就在宿舍躺着哭了1个月, 就是天天哭, 根本就不想出房间” (1W) ;对于事物丧失兴趣, 翘课“上课也上不进去, 不想去上课” (1W) 。转移注意力的表现有“分手后痴迷上了一个乐团, 当时把对她的感情寄托在那上面缓解一下” (7M) ;“听情歌, 找同学打游戏, 持续大约1个月时间” (10M) ;“我就用各种工作把自己填满了” (5W) 。对待恋爱中存有回忆的物品, 部分人因在此阶段容易睹物思人影响情绪, 从而选择扔掉等切断连接的方式来处理, 如“照片删了, 小物件扔掉了” (7M) 

2.1.3 阶段3:寻找与分手者的连接

有6位被访对象报告在分手后大约半年到一年的那段时间里, 会尝试寻找同分手对方的连接, 会怀念过去。部分失恋者会在此时间段产生重新挽回感情的想法, 尝试通过加回对方联系方式或同意对方好友添加请求, “重新加好友, 确认后发现无法挽回了, 确认真的分手了, 以前觉得有回旋的余地” (7M) , 发送短信微信、要求重新见面等方式试图重新挽回感情建立关系, “当时有一段, 分手半年之后, 学习上压力比较大, 还止不住想她, 想有没有复合的可能” (3M) 。

被动分手的一方会尝试根据被告知的分手原因, 或自己猜测的分手原因进行改善与调整, 试图通过自身努力与改变挽回逝去的感情“我去找她跟她说, 之前她觉得我不好的地方我都改过来了” (7M) 。同时, 由于分手带来的负性情绪减退, 失恋者会尝试通过社交媒体等方式试图探求对方近况与消息, “我会通过其他方式打探她的消息, 用同学的手机去她空间, 用同学的号看她的朋友圈、微博” (7M) ;上一阶段中选择扔掉存有感情记忆的物品或信息的被访失恋者在此阶段可能出现怀念的感觉, “很多东西删了就后悔了, 想找回来已经没办法了” (7M) 。

2.1.4 阶段4:放下感情、适应并准备开始新的生活

11位访谈对象中有8人报告, 在分手后约一年左右, 失恋者开始逐渐不再期待已经结束的感情和放弃挽回感情的可能性, 逐渐将上一段感情“放下了”、能够“走出来”, “差不多1年才慢慢走出来” (2M) 。在此时间段内被访对象在认知上产生一些变化。有的对于恋爱关系的丧失有了可以接受的解释, “觉得当时的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 理解了也就放下了” (3M) ;有的逐渐适应分手后的生活状态, “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了, 按自己的生活方式来, 过得蛮正常的” (7M) ;有的在认知上放弃期待重新在一起的可能, “不去幻想, 没有期待” (10M) ;有的报告主动想起对方的频率变低, 能够接纳自身在遇见或提及分手对方时会有情绪波动的情况, 如“情侣头像已经引起不了我的丝毫波澜, 因为我知道这代表不了什么, 从那一刻开始我发现我对于这个人已经放下了” (4W) ;也有的做好了接纳下一段亲密关系的准备, “说不定现在找个女朋友就找了” (7M) 。

2.2 一些特定的哀伤反应


2.2.1 对方找到新的男/女朋友易再次引发较强烈情感反应

5位被访对象在访谈中提到, 当得知分手对方找到新的男/女朋友时, 曾引起其自身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 “当我看到他又找到新的女朋友之后, 就五雷轰顶的感觉, 脑袋像炸了一样, 一激灵, 头皮一凉就开始发麻, 接下来就忍不住抽泣, 到最后觉得没法发泄自己的心情, 开始嚎啕大哭” (1W) , “他找了一个新女朋友, 那才是第二个痛苦, 情绪最强烈的时候一个是分手的那个时间, 另一个就是他找女朋友的时候” (9W) , 也有的被访者报告会产生对于曾经恋爱对象的愤怒与怨恨, “他找了女朋友, 我对他的讨厌值是上升了, 有点怨恨” (4W) 。这些反应往往进程较快, 持续约7天至1个月, 较易平复。

2.2.2 恋爱主动分手者的哀伤反应

被访的主动分手的失恋者的情绪与行为反应在前7天相比较于被动失恋者来说相对平和。“ (分手前) 每天非常累, 所以跟他分手感觉非常轻松” (11W) , “之前太煎熬, 分手感觉轻松一点” (6W) 。同时会因为自己的决定可能伤害到恋人而感到内疚“但我对我们之间的这个事情会有一种内疚感” (6W) 。但之后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与被动失恋者的比较类似, 同时也有比较相近的阶段特征。

2.2.3 其他的哀伤反应

有些被访者失恋后会有一些与其他被访者不一样的哀伤反应。其中异地恋分手的被访者报告由于高考、读研等变动, 造成客观交集变少造成分手, 分手时会产生无力感, 非感情破裂的原因, 使得情绪反应中总有期待, “当时分手的时候就感觉特别无力, 当时就觉得, 因为离的实在太远了……没准以后工作了之后还是可能在一起的” (6W) 

分手当天有他人在场, 或有其他事情做的被访者, 哀伤反应会主动或被动的滞后与压抑, “因为当时还是在外边旅游, 那一瞬间就是, 因为有别的事情, 又在外面, 和别人在一起, 就没有把这个感情充分体现出来” (3M) , “我朋友在, 如果太冷静的话, 反倒会憋出内伤” (2M) , “刚分手当时每天就打工, 觉得无所谓, 可能当时还没缓过劲来” (7M) 。

2.3 失恋后哀伤反应过程总结


将失恋后哀伤4阶段及现有的特殊哀伤反应进行总结, 被访者失恋后哀伤反应过程大致如下图1所示。

 图1 失恋后哀伤反应过程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失恋后会经历大哭、寻求刺激、愤怒、失眠、情绪低落、丧失兴趣、转移注意、寻找丧失对象的连接等哀伤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这与以往对丧亲、丧友、失独等各类哀伤反应研究的表现类似[24-25], 也都经历一定的时间阶段逐渐平复。失恋作为一种亲密关系丧失, 显然也是经历了哀伤的过程。由此失恋后的一些负性情绪、行为反应可以理解为正常的哀伤反应, 要给予正常化, 不仅不能将其简单定义为负面的、病理性反应, 更要给予理解和关怀, 恰当的心理评估, 不过于主观以去掉这些反应为目标进行干预。

本研究所得出的大学生失恋后的哀伤反应存在一定的阶段性规律, 即失恋后出现的情绪、行为反应强烈, 颓废和转移注意力, 寻找与失恋对方的连接, 放下和开始适应生活的4个哀伤阶段, 与Bow lby和Parkes提出的哀伤阶段理论模型[22]有一定的相似性。一方面反应过程具有阶段性, 另一方面一些阶段的反应是相似的, 比如丧失开始都是反应比较强烈, 到寻找和渴念, 最后是接受和恢复开始新的生活。研究结果同张本钰对被动失恋大学生的失恋心理活动阶段进行的划分:确认期、刨根问底期、再表达期、讨价还价期、接受期相比较, 虽然探讨的视角不同, 但在阶段性上也有的一致[10], 但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失恋丧失的是关系, 由于失去的对象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存在潜在的重新恢复关系的可能性, 这一点同丧亲等重要他人去世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真实连接是不同的。从本研究结果看失恋者会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跟对方去确认丧失的真实性, 或者希望再发生连接, 过程中对方的反应也会影响到失恋者的情绪反应。而对于亲人去世来说这是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显然失恋后确认丧失的真实性具有一定的困难, 而确认丧失的真实性又是哀伤的重要任务[13], 也是其他哀伤任务的基础。研究显示, 即使有分手痛苦但仍心存希望的失恋者, 若在寻找对方连接的过程中获知对方有了新的恋情, 便会再次引发了较强情感反应, 像二次哀伤, 使哀伤过程和体验更加的复杂。

从本研究结果看, 失恋者除了有一些较共同的哀伤反应外, 受一定因素影响也会有一些特殊反应, 比如因客观原因而非感情破裂的分手, 失恋者会较多存在对未来可能恢复关系的期待。还有在分手初期, 主动失恋者和被动失恋者的情感反应会有所不同, 主动失恋者常感到轻松、愧疚、情绪低落。这些也需要被理解和关注。而被动失恋者则更容易产生气愤、不解、强烈情绪反应, 采用哭泣等方式进行哀伤。这与由于失恋产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大部分为被动失恋者[10]的研究类似, 因此对情绪反应强烈的被动失恋者, 需要就他们对他人或自己的冲动攻击倾向予以特别关注, 并及时提供必要的危机干预。从本研究结果看性别的哀伤反应也会有一定的不同, 男生和女生在失恋后哀伤初期阶段的反应方式差异较大。这和大学生丧友后常采取流泪与哭泣的哀伤反应, 且女生的表现多于男生[24]的研究比较接近。

在大学生的失恋哀伤过程中, 大学阶段的特殊环境对哀伤反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研究结果看, 失恋后集体生活更利于失恋者获得情感支持, 这同张本钰在研究中所得的同辈人际系统社会支持的作用是一致的[10]。另外作为社交媒体的擅长使用者, 当下大学生失恋反应常以社交媒体作为与恋爱对方连接与断绝的重要载体。使用社交媒体寻找同分手对方的连接是许多失恋者均会采取的行为。M arshal的研究表明, Facebook三分之一的用户会去查看分手对方的页面, 一半以上的人承认自己会去对方的社交主页上寻找分手对方与其新欢的照片, 社交网络上的“弱联系”相比“强联系” (直接的电话、短信) 会更阻碍分手后情绪的恢复[27]。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 失恋后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哀伤以及对哀伤结果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索。

本研究发现, 当失恋者自我表达的“走出来了”与“放下了”的情形时, 失恋者进入了对过去经历能够接纳的哀伤的最后阶段。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 “放下”一词可指行为上对于物品、重物的搁置、放低、停止, 亦可指心灵上重视程度的降低、释怀、结束与看开[28], 常见于道教佛教等宗教用语中。失恋后的“放下”代表走出感情后一种释然的状态, 与西方研究中哀伤结束多表达为接纳、恢复不同, 体现一种不念过去、着眼未来, 拥有平和的心态, 显示了一定的文化特殊性。

本研究运用定性研究探究目前大学生的失恋哀伤过程, 得到了有益的结果, 但研究对象仅限于大学生群体, 结果是否适用于其他群体, 仍有待未来将范围扩展至不同年代群体, 以进一步确认失恋哀伤过程, 探讨不同年代群体这一过程是否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性。同时可以进行定量研究, 选择恰当的心理变量, 探讨失恋后哀伤反应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海音.大学生失恋心理透析及疏导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08, (36) :91-92.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08.36.015
[2]Gilbert SP, Sifers SK.Bouncing back from a breakup:attachment, time perspective, mental health, and romantic loss[J].J College Stud Psychother, 2011, 25 (4) :295-310.
[3]Elliott SJ.疗愈分手之痛爛亲密关系的丧失与重建[M].王静,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
[4]贾晓明.从民间祭奠道精神分析---关于丧失后哀伤的过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19 (8) :569-571.
[5]张蓓蓓.智障人士家庭哀伤过程中重塑希望的质性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2015.
[6]肖友琴.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及其与爱情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7]郑荣, 吕慧英, 陈玉娟.大学生失恋研究评述[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 2011, 7 (3) :231-234.
[8]王希华.失恋对大学生恋爱态度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 (5) :598-600.
[9]刘朝晖.对失恋大学生异常心理的疏导与调适[J].教育与现代化, 2008, (2) :55-60.
[10]张本钰, 林丽华.大学生失恋心理危机干预:基于失恋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易感性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5 (5) :93-96.
[11]陈维樑, 钟秀筠.哀伤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12]唐苏勤, 何丽, 刘博, 等.延长哀伤障碍的概念, 流行病学和病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 (7) :1159-1169.
[13]Varvin S.Mourning&Depression[J].J Psychoanal Cult Soc, 2003, 8 (2) :234-240.
[14]Worden WJ.Grief counseling and grief therapy:a handbook for th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M].3rd ed.New York:Springer, 2002.
[15]Schut H, Stroebe MS.Interventions to enhance adaptation to bereavement[J].J Palliat Med, 2005, 8 (1) :140-147.
[16]Otto K.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process of mourning[J].Int JPsychoanal, 2010, 91 (3) :601-619.
[17]徐洁, 陈顺森, 张日昇, 等.丧亲青少年哀伤过程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 25 (9) :650-654.
[18]Lindemann E.The symptomatology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grief[J].Am J Psychiatry, 1944, 151 (6 suppl) :141-148.
[19]唐信峰, 贾晓明.农村丧亲个体哀伤反应的质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 21 (4) :690-696.
[20]Jeanne W, Rothaupt KB.A literature review of western bereavement theory:from decathecting to continuing bonds[J].Fam J, 2007, 15 (1) :6-15.
[21]Kübler-Ross E.On death and dying[M].New York:Macmillan, 1969:33-60.
[22]Bowlby J, Parkes CM.Separation and loss within the family[M]∥Anthony EJ.The child in his family.New York:Whiley, 1970:197-216.
[23]Davies R.New understandings of parental grief:literature review[J].J Adv Nurs, 2004, 46 (5) :506-512.
[24]姜彤, 贾晓明.青少年多次丧友哀伤反应的定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5, 29 (11) :838-842.
[25]何丽, 唐信峰, 朱志勇, 等.殇痛:失独父母哀伤反应的质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 22 (5) :792-798.
[26]刘建鸿, 李晓文.哀伤研究:新的视角与理论整合[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 (3) :470-475.
[27]Marshal T.Facebook surveillance of former romantic partners:associations with post breakup recovery and personal growth[J].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ork, 2012, 15 (10) :1-6.
[28]姚萍.佛教思想对心理治疗观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 20 (5) :734-742.



今日话题分享发表于今天测试万事屋查看:13500回复:135
#当研究生失恋后,你的导师是什么反应?


下方评论区参与留言讨论,每5条精选留言,万事屋便会在其中抽取一位幸运读者赠送500指南针兑换积分。有奖讨论参与时间截止为2021年5月8日上午10:00,截止后抽取幸运读者赠送积分。
如果您有特别感兴趣的话题想分享出来与大家一同讨论,您可以将在文末留言中告诉我们,一旦被选择,将获得万事屋赠送的888指南针兑换积分。(科研疑惑、学习趣事、研究生生活相关均可)
留言格式:#话题名称示例:#关于研究生就业,你怎么看?
(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指南针兑换积分获取方法和使用规则)



动动小手加星标,浏览文章不迷路!不用每天花费时间刷信息流也可以随时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啦!

往期推荐

尘埃落定,“最年轻院士”李宁贪污科研经费案二审宣判!

2020-12-09

30S极简视频教程,学会【各类样品包装&送样】须知 |科学指南针

2020-12-09

1毫升样品如何蒸馏?会不?不会我教你!

2020-12-08

电化学、腐蚀电化学、锂电干货合集 || 15个G的干货包,下载之前记得检查电脑内存哦!

2020-12-07

超强科研绘图利器!OriginPro 2020b,官方免费。

2020-12-07


万事屋告示牌
关注我们

点了“在看”的小哥哥小姐姐

今年发IF>10一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