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想和你对话》主创黎安迪:只要开机,故事便会自己发生
对于大学生来说,私影像是让大学生创作者走进纪录片的方式之一。在刚刚结束不久的第十二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我们又看到很多来自年轻主创的鲜活影像,其中有不少作品将镜头对准自己,对准原生家庭。本期我们邀请到本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大学生纪录片奖”获奖者、《想和你对话》的主创黎安迪,结合他的作品和家庭,一起谈谈《想和你对话》背后的故事。
黎安迪
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19级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曾跟随周浩、黄伟凯、顾雪学习纪录片。2022年拍摄作品《想和你对话》。
刚好发生:一场偶然的对话
母亲对家庭坚守,父亲冥冥中总感觉自己的人生还有别的可能,家庭的矛盾从未停止,勉强维系的情感时刻走在分崩离析的边缘。创作《想和你对话》,是黎安迪用镜头重新走进父母,了解彼此的一个机会。
《想和你对话》海报
2022年夏天,在准备向周浩纪录片工作坊作品汇报方案那两天,黎安迪得知父亲即将离开,他选择回家,用摄像机记录下“很可能是一家人最后一次”的团聚。在他看来,只要开机,故事便会自己发生。“我希望借此机会让他们进行一次对话。”黎安迪说,“这也是我和父母对话的一次机会。摄影机是借口,我可以躲在镜头后面讲平日没说的话。”
《想和你对话》中在摄影机后面的黎安迪
这次拍摄,让黎安迪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父母,“以前我更偏向父亲,我觉得他不跟我母亲吵架,是因为他大度。我母亲总是跟我父亲吵架,我会认为她小气、多疑。但这次拍摄让我发现,其实我母亲是这个家庭里最坚强的人,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争取她想要的东西,去维系这个家庭。而我的父亲,则是在用所谓的‘命’和‘理’逃避沟通。”
《想和你对话》中山顶偶然飘来的云雾
拍摄中,黎安迪的镜头捕捉下很多“刚好发生”的事:父母提议的一次“刚好的爬山”、山顶上一次“刚好的合影”,以及当下贴合氛围的“刚好的云雾”……黎安迪感慨地说,“山顶的事令我印象深刻,没想到当时会赶上这样(合适)的天气,也没想到我在当时那样紧张的氛围里,让父母用我的镜头进行合影,我甚至不知道我以后还能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很奇妙,他们二人明明之前还在吵架,但是他们又都愿意过来一起合影。”影片创作始终都是“天时地利人和”,“运气太好了。”黎安迪回忆说,“和我自己写的剧本相比,这样的故事更生动、更真实。”
《想和你对话》中的三人合影
主观创作:一个故事的建构
关于纪录片创作,黎安迪多次提到“建构”。他比喻说,“故事的建构可能像炒菜,怎么把菜和调料调配成佳肴,这很考验一个人的建构能力。在有限的能力基础上,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素材交代更多信息,表达更准确的思想,用主观能动性把发挥出素材更大的作用。”
在故事的建构方面,周浩导演给予黎安迪不少帮助。“周浩老师会用他的经验给我一些指引,他让我去遵从自己的内心,跟着我的感受去进行拍摄。在剪辑的时候,我面对这些素材感到茫然,他告诉了我一个方法:写一个三百字的故事大纲,再根据结构去剪辑。”
《想和你对话》中,黎安迪以他儿时写给父亲的信作为开头。“我觉得观众首先还是需要看进去,信件交代了我家庭的过去。它引出了我与父母的矛盾,还有父母之间的潜在矛盾。整个影片我用三幕式的结构去建构,是一个缓节奏开场,爬山那部分爬升到顶点,之后节奏缓下来的一个过程。”
《想和你对话》中黎安迪儿时的信
片中高潮部分,黎安迪用影像表达了矛盾爆发时自己的情绪,“父母吵架的时候,我觉得对他们的关系特别无力,我的拍摄也很无力,我觉得我没法把控现场,也没法提供什么解决办法。跑上山那一段,我原本晃动的镜头没那么多,我把这段素材多复制粘贴了几段,又从其他地方找了感觉差不多的加速后移过来,让整段显得像晃动得看不清的感觉。这算是一种比较局部的建构。”
《想和你对话》中黎安迪跑上山时的晃动镜头
最初,黎安迪想将爬山时一家人合照的片段用作结尾。“剪辑指导郭晓东老师对我说,一部片子的结尾展现的是导演的态度。合影有一种合家欢向的感觉,这会迎合一部分接受‘完美’结局的观众。我要想清楚我是想在结尾标榜自己通过拍摄做到了什么,还是只纯粹展现一个事实和感受。”最后,黎安迪做出调整,选择了用父亲开车离去的镜头作为结尾。黎安迪说,“我很难去建构我影片的结尾,或者说,我很难知道这部片子该在哪里结尾。也许他们的离开是一个最好的结束方式”,黎安迪说。
《想和你对话》结尾镜头
身份探索: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对黎安迪而言,私影像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对家庭都有着重要意义。在他看来,作为儿子,在拍摄自己父母的过程中,可以收获他们的人生经验,帮助他成长。除此之外,私影像可以让自己快速完成从导演角色到家庭角色的身份转换。“比起拍摄其他人,拍摄家庭可以更快地磨合。以儿子的身份去介入,而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记录,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黎安迪认为,开机前就要想好,用怎样的身份去拍摄,“结合我自身的创作体会,我还是希望大家在拍摄私影像的时候,不要旁观,应该进入家庭。”
拍摄中的黎安迪
在伦理方面,黎安迪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实不管是拍私人议题还是公共议题,纪录片的拍摄都会面临伦理问题。我在考虑自己的这部纪录片时,首先,我是以儿子的身份介入当中的,他们是我的父母,这部纪录片是我们‘合谋’完成的。其次,我的父母是我的被摄对象,我理应去保护他们。我在筛选素材时,首先要看我自己能否过得了自己这关:作为他们的孩子,我能不能接受这些素材被呈现出来?作为影片的导演,我到底有没有在利用我的父母?先做到自己能够接受,再把素材呈现出来。”
影片开头黎安迪与父亲的对话
最后,黎安迪也表达了自己的期望,“父母看到这部影片之后会不会对此进行讨论,他们会不会有所改变——这对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片子里有我作为儿子传达出来的真实感受,我希望他们两个人能坐在一起看完影片,甚至可以和我交流一下他们的想法。”
保持真诚:一段不停息的创作旅程
“周浩老师告诉我说,拍片子要真诚,不要那么刻意地去讨好观众,或者刻意去想要什么。就顺着感觉的河流向前流淌,这就是真诚。无论是创作剧情片还是纪录片,本质上都是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沟通,让彼此多一些了解。”黎安迪表示,在创作中,真诚的态度比真实更重要,真诚能够使内心更加平和。
带着真诚的态度,黎安迪踏上了创作之旅。“多少岁的人用多少岁的眼睛看世界,这也是周浩老师教导我的。如果一直想着自己什么时候必须拍出一部怎样的作品,是一件强欲的事,这个想法就会像一块乌云一样一直压在创作者的头上,会把人压得喘不过气。”不沉浸在过去,不断学习,继续沉淀,是黎安迪认为最重要的事。
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
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责编:王 侯 李金斋
编辑:段映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