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纪录片的方式打开春节,从春运人流中看见烟火人间
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为深沉而庄重的节日,千家万户燃起炊烟,团圆的喜庆在空气中弥漫。随着这团聚的氛围渐浓,怀揣着对家的眷恋千万人拖着行囊涌向车站,踏上归家之路,待节日过后又带着对未来的期许,奔赴远方。人流的来来往往,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春运”,春运与春节交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大时代下人类群体迁徙的宏伟画卷。
各个时代的人们,在提到春运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共想到漂泊和乡愁这个深沉的情感命题,作为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许多创作者们都选择用镜头记录下身处春运当中的不同时代人们的所思所想。影像穿越时光的长河,承载着各个时代人们背井离乡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所折射出的关于社会、时代与人性的种种思考。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我们一同走进经典作品中的春运大潮,感受潜藏在镜头背后的人文情怀。
创作构思:来自不同视角的观察和描摹
2009年,日本NHK电视台制作了一部名为《返乡潮:2009年春节广州站纪实》的纪录片,摄制组跟随身处广州站的返乡人群体验了春运的全过程。镜头在车站内外来回切换,捕捉到许多面孔,有即将与孩子天各一方的务工人员,有因在车站广场打地铺从而相熟的乘客,还有刚被解雇又遗失车票的夫妇,全过程的记录生动再现了当年春运期间拥挤的人群,极寒的天气以及窘迫的各类突发状况。
返乡的李忠明夫妇从广州站出发
在拥挤的车厢中,摄影人员一度无法移动,但也正是因为身处列车的环境,影片以第一视角记录下不少珍贵又温情的画面。随车医生免费派发的晕车药,热气蒸腾的列车美食,给无座乘客让座的人们,动人而治愈。尽管这是一部十余年前的纪录片,在创作者的细腻描摹下,每一个在异乡漂泊的人都能够在其中找到对生活的共鸣,回味那段充实、拼搏的日子。
乘客在列车上倒数零点的钟声
由五洲传播中心与英国雄狮电视公司联合制作播出的三集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是中外媒体合作的关于中国春节文化的最大规模、最深入的一次记录。影片透过海外视角观察中国的新年气象,分别以“回家”“团圆”“欢庆”为主题,呈现出一场亿万同胞们的集体狂欢庆典,以媒体复现的形式将这种充满喜悦与温情的春节文化娓娓道来,引人瞩目。
《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海报
影片第一集《回家》真实地记录了春运的场景,通过记录身在外地的游子奔赴归程、回家团聚的路途,以及主持人零距离参与到中国各地的春节欢庆中,展现出人们的乡土情怀与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作为中英合拍的纪录片,《中国春节》以身临其境的形式,带着全世界的观众“过了一次中国年”。倦鸟知还,聚散离分,每一次分别与团聚都会引发内心情感的汹涌澎湃,影片对“团圆”、“祈福”等主题的突出,引发了海外华人和外国观众的共鸣。
《中国春节》中的“摩托大军”
NHK电视台的《返乡潮》通过实地拍摄,将观众带入春运的实景,感受其中的人情温暖;而《中国春节》等纪录片则注重将春运作为社会观察的切面,反映出真实的中国文化内涵。这些不同视角的纪录片共同构成了对中国春运这一特殊现象的多维度、立体化的呈现,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温情与思考的春运画卷,丰富了观众对春节的理解和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风俗的认识。
真实质感:聚焦不同群体的命运和心理
在以往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被记录在影像中,千万人流动的春运,也正刻画着不同群体在时代浪潮中的命运和经历。范立欣导演的《归途列车》聚焦于四川农民工张昌华夫妇在春运期间回家探亲的经历,以春运为背景,通过三年的跟踪记录关注着社会中普通人物的命运,呈现了离乡务工家庭中亲情、奋起和生计之间的矛盾。
《归途列车》海报
影片开头,火车站里的人群密密麻麻,张昌华夫妇正随着春运期间波动焦灼的人流缓缓前进,来往于广东与四川的列车将张昌华夫妇打工的广州和子女生活的回龙村串联了起来,工厂高楼与乡间原野的对比展现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空间环境,也点明了同一家庭不同成员的生活差异。
春运的列车串联起城市与农村
在亲子关系与家庭生计的矛盾中,家中爆发了冲突,女儿对着摄影机大喊“这就是真实,你们不是要真实吗”,家庭代际关系的紧张在一次次相聚和离别中展露,真实呈现了边缘青年群体的迷茫与不安,以及传统家庭关系的裂变等诸多问题,引人深思。
《归途列车》中的父女矛盾
而在上文提及的《返乡潮》中,记录了在春节仍坚守岗位的热心肠的女性铁路工作人员张红英。面对车票被偷束手无策的夫妇,她一路跟随,帮助他们成功上了车,也收获了夫妇赠送的相片,得到了最朴实也最温暖的回馈。对保障春运出行的工作人员们的记录,从另一方面将对春运的观察补充完整,不同群体的经历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对春节这一盛大节日的群体记忆。
《返乡潮》中乘客送给张红英的照片
纪录作品中的春运,映照现实,呼吁大众关注农民工、关注各类人物,挖掘时代中的平凡人物的故事,以个体视角聚焦时代与人物的关联,以“充沛的电影感”记录下了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腾飞时期,以“真实”的小人物故事映射出大时代的日新月异、机遇挑战,传达出创作者对不同群体的密切关注,使得内容的表达更具揭示性与思想性。
人文情怀:传达不同时代的声音和故事
除了对人物故事的关注和展现,不同作品中选取不同侧面描摹春运,反映中国社会现状,更从中体现出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由于春运车票“一票难求”,一支“摩托大军”应运而生。2011年1月24日,距离大年三十还有十天,为了避免春运车票的困扰,“十万摩托大军”队伍浩浩荡荡出发,目的地是家乡,这是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在他们的心里,回家过年比什么都重要。由常河导演的纪录片《1350KM》,通过讲述一支摩托车队在春运期间跨越三省的五天四夜的奇迹之旅,向观众展示了农民工回家过年的艰辛。
《1350KM》海报
影片以摩托车驾驶人汪正年的主观视角为基调,生动地记录了整个旅途中既艰辛又温馨的场景。摩托车倒下时需要众人共助扶起,同伴之间默契配合,任何一个掉队的成员都会得到等待,因为每个人都明白,每一个同伴都必须平安抵达家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他们选择在路边旅店合租,共同挤在一个屋子里,路途风霜,披星戴月,他们只顾着埋头赶路。
《1350KM》中独特的拍摄视角
每年春节期间,有数以十万计的农民工为了省钱选择骑行千里回家。对于一般人而言,1350公里可能只是短短的两小时飞行距离,但对于这些农民工来说,意味着天未亮的启程、深夜的投宿、劳苦的旅途。影片最后,这支摩托车队安然抵达贵州省铜仁市石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感叹着老家的蓬勃发展。影片凭借着对平凡人回家过年故事的精彩讲述和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得以在互联网热播,一个不曾被留意过的群体被发现、被看到,传递出社会对这些辛勤忙碌的平凡人们最真挚的关切和致敬。
《1350KM》汪正年回到石阡
近年来,还有众多和春运相关的纪录片在各大平台上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广州广播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开往春天的列车》以回家抢票难为背景,拍摄历史两个月,讲述新时代外来务工人员在春运节日前后抢票的故事。周浩导演的《差馆》记录了2010年“春运”期间广州火车站越秀区派出所内的真实景象。在火车站里可以看见形形色色“有困难找警察”的人们——买不到票想回家过年的人、讨薪的农民工、小偷、捡垃圾的老人、流浪汉等等。派出所的门厅,进进出出的民众,成为观察社会百态的切入点。
《差馆》中的车站广场
以春节和春运为主题的纪录作品,区别于宏大叙事,从平民化角度出发,体现出丰沛的人文关怀,以关注身边的“小人物”以及边缘人的生活状态,使得观众更容易接受,让观众在纪录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引起观众的共鸣的同时,描绘出最真实而鲜活的中国节日。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为了梦想、为了生计,人们逐渐告别家乡甚至走出国门,置身陌生城市开启拼搏生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春节来临时每个中国人最简单朴素的新年心愿。春节和春运交织成了一个关于人类情感和生命律动的史诗,纪录片凝结时空,透过镜头诉说着这一时刻背后的故事,让观众沉浸在温馨和感动的海洋中,在这场浩渺的迁徙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流的奔波,更是一代代人在这个特殊时刻表达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微信公众号“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往期回顾监制:何苏六
主编:韩 飞
编审:王 侯 李金斋
责编:王悦阳 宁皓阳
编辑:李宛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