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秉报国志 著济世文 | 秉文书院举行2023级新生“院长第一课”

南京大学秉文书院 南京大学秉文书院 2024-07-13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鼓楼金秋即将来临之际,秉文书院2023级新生“院长第一课” 9月10日下午在鼓楼校区大礼堂隆重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秉文书院院长周宪老师以《从“学”字说起——漫谈大学生活》为主题,为秉文新生开启大学生涯的重要课程。秉文书院2023级全体新生齐聚大礼堂,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与憧憬,聆听院长的谆谆教诲。

院长第一课正式开始之前,学生集体收看南京大学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之《认识“大先生”》专题视频,穿越百廿时空,溯源“先生”精神。在2022级学长学姐的带领下,新生了解南大校史、认识郭秉文先生,在系统学习中领略先生精神,自觉塑造品质。

通过请教《南大读本》的阅读方法,院长第一课由新生主动开场,开启周宪老师的讲授环节。周老师从对“学”的考证出发,从大学、学科、学业三个维度介绍了大学生活,并在每一部分为新同学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关于“大学”,周老师介绍了现代体制的大学、大学的主要功能以及南京大学的学术传统,并对秉文新生提出了第一条建议——“尽快完成向本科生的角色转换”。周老师从现代体制大学的缘起讲起,指出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种主要功能。随后,结合南京大学的办学历史,周老师重点介绍了南京大学的学术传统,从“看得见的传统”与“看不见的传统”两方面出发,解读南大“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与“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实干精神。南京大学作为文理型大学,具有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特质,周老师号召同学们涵养“南大人”气质,做兼具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新时代合格南大人。最后,周老师叮嘱同学们要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在主动的、反思性的学习中完成自我实现,同时在生活中要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实践中体悟人生价值。

关于“学科”,周老师结合新生学院七大书院的构成,对现代知识分类系统展开图谱介绍,并对秉文新生提出了第二条建议——“努力涵养自己的学识和潜能”。周老师指出,现代大学的大类分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四大类,每一学科都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随后,周老师从斯诺的著作《两种文化》中所写的科学与人文的差异性出发,分析了当代大学中科学与人文的差异与融通,突出了大学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基于南京大学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周老师对书院同学寄予厚望,希望新同学能够坚定学科自信,保持人文情怀,涵养自己的学识和潜能,成长为行业的拔尖领军人才

关于“学业”,周老师从“21世纪的能力要求”讲起,希望新同学在大学四年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好奇心,并对秉文新生提出了第三条建议——“积极建构完善的自我人格”。周老师指出,大学应强调潜能导向,培养学生的梦想与可能性。人文学科是对人类经验的一种探索,其关键词为“文本性”“人性”“自我理解”,因此在学业上,学生要锻就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问题意识,广泛的学术兴趣,强烈的创新冲动。其中,周老师着重强调了阅读对于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有效阅读给出建议。最后,周老师建议同学们培养人文学科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行为范式,养成静读和沉思的习惯,同时用批判性思维和良好的鉴别力应对当代社会文化的从众现象。

讲授环节后,是周老师更为强调的师生互动交流。新生围绕专业学习与融通教育、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生涯规划与人生目标等话题,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并向周老师请教更深入的问题。一个半小时的互动过程中,周宪老师与学生深入交流,引导学生学思并重,知行合一,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将翻转课堂搬到了院长第一课的现场。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周老师的开学第一课言之淳淳,令人如沐春风。9月10日是第39个教师节,沈彦彬同学代表2023级新生向周宪老师献花,送上新生集体赠送的节日贺卡。全体新生以热烈掌声祝福周老师节日快乐,并集体拜师周老师。课程的最后,周宪老师宣布,2023级新生在秉文书院的生活启航,祝愿2023级全体同学都有美好的未来。











交流实录




交流一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邵可涵入选了新生学院先修营,她分享了入学以来的所见所闻,并就如何认识和发掘新生身上的特质,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明晰人生目标提问周老师。



周老师指出,大学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地方。比如大家开学报到会发现室友来自全国各地,地域文化差异显著,大家要学会了解观察,不同人的学习方法都不相同,要借鉴他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周老师分享了自己刚上大学时候,观察周围同学学习方法的例子,观察他们读了什么书,又是如何做笔记的。周老师认为他人是自我的一面镜子,每一个人都有局限性,我们要善于向他人学习,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另外周老师还建议大家要学会向老师请教。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是两码事,大学学习除了专业知识和常识是固定的,其他大家都应该去创新。总而言之,大学期间同学们的学习方法、努力程度以及机遇是不同的,一定要学会向老师请教,在请教中得到成长,并善于总结经验,发现自我。


交流二




哲学强基计划唐宇航就强基计划的学生如何在未来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做到文史哲等学科的融通以及文理融通进行提问。



周老师首先指出学哲学的同学有更多学科交叉的可能性,因为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所有的学科包括科学都是从哲学中来的。周老师从自己跨专业的出身出发做出分享,鼓励大家接触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术传统、不同的学术训练,增强自己的跨专业知识接收的能力。其次针对同学提问,周老师指出,第一,哲学可以跨学科的东西很多,哲学跟科学有很多可能性。第二,在跨学科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伦理学。第三,周老师认为大家要首先找到自己对跨学科的兴趣点,从个人兴趣出发,那么就会存在跨学科的可能性。


交流三




英语专业吴铜昊针对大学学习“一人一课表”的特点,请教周老师如何处理好同学等亲密人际关系。



周老师认为“一人一课表”的情况下大家反而听到不同的学科课程的内容,某种程度上也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周老师分享了自己读本科期间,寝室一起畅聊白天学习的心得和发现的经历,指出如果大家看到一本有意思的书或者听到一堂精彩的课,都可以推荐给其他同学。“一人一课表”就是有更多的差异性,社会中也有文化差异性,而且人文学科就在坚持我们的文化多样性,保持思想的活跃,对问题的多重视角的判断。


提到宿舍,周老师还就宿舍关系给出建议,希望大家处理好与舍友的关系,在大学期间,宿舍的关系非常重要。大家四个人被分到同一个宿舍是很难得的,而每个人都有个性的,要学会宽容,如果出现问题要学会补救。有的同学可能会由于处理不好同学关系,整个学业精神情绪受到影响。在我们宿舍这样一个“小社会”,实际上大家已经开始了你们的社会和人生,大家的生存智慧已经通过跟同学的接触交往开始积累了。


交流四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史林可儿从自身专业出发,请教周老师在当今时代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应该如何拥有自己的核心技能,专业应该如何与互联网融合打造自己的品牌。



谈到戏剧的核心技能,周老师认为对比专门的戏剧学校我们要发现自己的优势是在戏剧文化、戏剧精神、戏剧史等这些方面。南京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注重跨学科全方面人才培养,比如在上大学的时候大家可以去旁听别的院系的课,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周老师还生动地举了他读书时曾经常常去旁听外语系和新闻系的课程的生动例子。周老师建议同学们将核心技能看作一个仓库,而非单一的东西。


而至于戏文专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周老师说道,其实网络和戏剧结合的实例很多,例如现在的虚拟剧场。今天的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是我们要对技术采取一种批判性的思考。周老师给大家推荐了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我们的大脑》一书。总而言之,周老师总结,互联网时代,人文学科的同学要对互联网有一个理性的认知。


交流五




英语专业的刘晓宇对比较文学比较感兴趣,针对“比较文学要求研究者有很强的语言功底,要有跨越语言边界的能力”这一观点,请教周老师的看法,并就比较文学研究所需要的能力提问。



周老师给出的第一个建议是学好一门外语。比较文学涉及跨文化的背景,要求有不同的语言。所以大家一定要先学好一门语言。这个“学好”就是指你熟练地掌握英文的听说读写。当然不要一开始马上就搞二外,一外还没有打牢,那二外就更站不住了。比较文学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语言是一个拐杖,没有这个拐杖很难学。第二个建议是大家要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在研究西方文化的时候,一定要会换位思考。针对跨文化研究,周老师认为理想状态必须要超越自己的文化去理解他者的文化。但是实际研究中,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是完全不可能跨过去的,因此我们要在理解了别人的文化之后,回过头反思自己的文化如何在比较中提出新的观点来。


交流六




人文大类谢涛同学提问,对于历史、文学、民俗学等等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应该如何去确定未来研究的主题。



周老师认为这个问题虽然对于大一新生有点太早,但是也是可以提前考虑的。同学们大一把基础课程修完的时候可能才会有一个志向或者兴趣的焦点,当然大家在中学可能就对某个学科有了兴趣,不过随着学习的过程,同学们的学术兴趣、阅读兴趣、专业方向可能会发生变化,大家会有很多新的机遇及可能性。周老师建议,可以先大致有一个方向,然后根据学习进度以及对知识的了解再做自己的选择。至于研究主题的确定,周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希望大家要保持对学术的热情和纯粹,叮嘱同学们在四年本科阶段把自己的学术做好,保持广泛的学术兴趣,一定要有世界眼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脚踏实地,肩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任务,努力学习,勇担重任。








“院长第一课”心得体会


01

人文科学试验班 李圣涵



金井梧桐秋叶黄,天朗气清风和畅。满怀着憧憬与期待,我们迎来了秉文书院的院长第一课。周老师的第一课不仅回应了我们新生对于未来规划的疑惑与迷茫,更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要“始终保持热爱,坚持追寻理想,勇敢尝试不同的领域。”在与同学们交流合影时,周老师言辞亲切,风趣幽默,大礼堂其乐融融。“学愈博则思愈远”,周宪先生对秉小文的期望仍在我耳边回响。我们也会更加刻苦努力,牢记院长嘱托,“秉报国志,著济世文”。

02

俄语 申屠南北



“天地白露生,人间秋意浓”,在明媚的九月,秉文书院2023级新生怀揣着美好梦想,相聚大礼堂。周宪老师从“学”字讲起,并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故事为大家带来了精彩非凡的“院长第一课”。周老师强调,当我们身处信息时代,每天被各种大数据、信息和媒体推送包围时,应该保持独立深度思考的能力,学会如何与科技相处。“2023级同学在秉文书院的生活今天开始起航,祝愿大家有美好的未来!”整个大礼堂回荡着雷鸣般的掌声,久久没有停歇。掌声中,我感受到浸润在南大深厚扎实的学术氛围和诚朴雄伟的气质底色中是何等幸福。大学生活已经开始,愿每一位秉小文不畏风雨,乘风破浪!

03

人文科学试验班 牛雨然




夏日未央,又逢初秋。在9月1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周宪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院长第一课。课上周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分享了他用几十余年春秋悟得的人生真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师和人文学者身上质朴的光环。针对我们课上的提问,周老师乐此不疲地做出一一回应与细细指导。他勉励我们要多去阅览图书,保持头脑清醒,避免过度陷入互联网等电子产品中。我很庆幸我们有这么一位好院长,希望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能够牢记师长嘱托, 做到“今日我以南大为荣,明日我为南大荣光”!

04

历史强基 陈彦祺




在开学典礼上,院长周宪老师的讲话语重心长而不失幽默风趣,字里行间更是透露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在讲到科学与人文的比较时,我感受到了周老师作为学者对于自己研究领域的真诚热爱。在讲到大学导向转向“潜能”挖掘时,周老师提到的应该将大学打造成一个“培育梦想的摇篮”,更是透露出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育理想的坚守。而我们作为秉文书院的新生,往后也应如此学博思远,而不失赤子之心!

05

戏剧影视文学 邵可涵



作为一名资深教授以及秉文书院院长,周老师在授课时笑容盈面,幽默亲切。在院长第一课上,没有枯燥的说教,周老师从他自己的经历分享出发,对我们的大学学习生活作出了切合实际的指导。周老师还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与同学们的互动,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和同学们深入交流,解答大家初入南大的疑惑。周老师鼓励我们多多发展自己的特质,用观察和不断尝试的办法去寻得在大学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周老师的课让我们对大学生活少了一分迷茫,多了一分自信,令人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资深教授以及秉文书院院长,周老师在授课时笑容盈面,幽默亲切。在院长第一课上,没有枯燥的说教,周老师从他自己的经历分享出发,对我们的大学学习生活作出了切合实际的指导。周老师还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与同学们的互动,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和同学们深入交流,解答大家初入南大的疑惑。周老师鼓励我们多多发展自己的特质,用观察和不断尝试的办法去寻得在大学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周老师的课让我们对大学生活少了一分迷茫,多了一分自信,令人受益匪浅。





2023级秉文学子定将牢记周宪老师的谆谆教诲,乘时代之东风,汇理想之星河,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成长为具有南大特质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封面 |罗济晗

文字 | 王换珠

图片 | 孙茂宁、吴雨航

美编 |苏静娴

责编 | 秉文书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