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南师范大学:打造人才队伍建设样本,充分激发人才活力

 
关注学术桥Acabridge,了解最新学界动态
湖南师范大学人才建设在国家和省部级重大人才项目取得重要突破,各类人才工程入选人数稳居湖南省省属高校首位。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湖南日报记者 余蓉





一、梧桐花又开 再引凤凰来


12月24日,省委书记许达哲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就人才引进和培育问题特别强调:要围绕打造“三个高地”强化招才引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一个学校的成功,要靠教师。”湖南师范大学前身国立师范学院首任校长廖世承曾如是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湖南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大批引进博士,《光明日报》以“何以引得凤凰来”一文给予高度赞誉。


80余年来,尊师重才一直是湖南师范大学的传统。国家启动“双一流”建设伊始,湖南师范大学即启动实施“潇湘学者计划”,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面向海内外吸纳优秀人才,并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围。


2016年以来,70余名海内外高端人才通过“潇湘学者计划”,来到湖南师范大学,扎根安心干事业,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再攀高峰。


师大速度诚意满满
引得良禽欣然来栖


2017年7月,即将卸任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一职的尹韵公或许没有想到,自己事业的新起点居然会是千里之外的中部城市长沙。


尹韵公曾经在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任职10余年,与国内众多高校新闻学院联系密切。听闻他即将卸任,就有10多所高校向他抛出橄榄枝,但他最终选择了湖南师范大学。“原因并不是待遇。”尹韵公告诉记者,虽然不少学校都开出了更优厚的待遇条件,而湖南师范大学却以尊重人才的诚恳态度打动了他。时任校长蒋洪新告诉他,“你只要来就行,想怎么干我们都全力支持!”


“有了这种无条件的支持与信任,加上湖南师大新闻学院本身实力又很强,是个干事业的好平台,我也就再没二话,收拾行李就来了!”尹韵公说。2018年1月,尹韵公正式就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言出必践。2019年2月,尹韵公提出建立县级融媒体研究中心,从报告到批下来,还不到一个星期,这种“师大速度”让他倍感振奋。目前,学院正尝试联系长沙县、浏阳市等县级融媒体中心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此外,学院还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有一级博士学科点,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发表了一批有分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学校这么信任我,我没有理由不干好。”


外国语学院蔡美花教授来之前也是“名角”——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六、七届),首届国家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劳动模范。


为引进蔡美花,蒋洪新曾“三顾茅庐”亲自拜访,出面与蔡美花原工作单位协商洽谈。“最让我心动的,就是他说会全力支持我的工作。”蔡美花说,她来学校工作后,学校很快成立东北亚研究中心,不到3个月就开了一个级别很高的专家智库会议,“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让我非常振奋。”


目前,东北亚研究中心有专职研究人员30人,还聘请了一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任兼职研究员,承担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省部级项目;承担湖南省重大智库项目3项;完成了外交部、中联部委托的重点研究项目和调研报告6项。“学校这么支持我,我愿意一直干下去。”蔡美花说。


不拘一格引才用人
偶然终会成为必然


“我们在师大整整住了10年,这是我们头一次在同一个地方待了这么久。”来自英国的教授夫妇苏文和苏曼告诉记者。10年前,他们通过湖南人才计划来到湖南师范大学全职任教,湖南早已成为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在来中国之前,苏文、苏曼夫妇在瑞典西部大学工作。由于他们从事化学理论研究,获得的关注与支持越来越少,便萌生了来中国发展的念头。经湖南师范大学校友、留美学者刘述斌教授的推荐,2010年3月,苏文、苏曼夫妇来到化学化工学院进行全职工作。


“这10年,我们过得非常幸福。”苏文、苏曼夫妇告诉记者,学校不仅给了他们充分的学术自由,同时在科研经费、住房、生活等方面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协调。教授夫妇也一直在为扩大学校的学术影响而努力,牵头举办了6届国际学术会议,还成功邀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哈罗德·克罗托教授前来讲学。


“我来湖南师大是偶然,但从湖南师大对人才的重视来看,也是必然。”文学院教授汤素兰这样说。


在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工作了16年的汤素兰,2007年萌生了去高校教书的念头。当时她的一个邻居是湖南师大的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上跟学校汇报,“我很快接到了湖南师范大学的邀请,对一个普通的老师都能这样惜才爱才,这也让我很感慨。”


学校对引进汤素兰一路开绿灯,身为国家一级作家的她,2008年一进学校就是教授职称。“学校真的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像我这种以创作为主的,学校从没对我有论文发表的硬性要求。”


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汤素兰的创作热情有增无减,来校后创作了《奇迹花园》《阿莲》《犇向绿心》《南村传奇》等一系列作品,其中《奇迹花园》获得第二届张天翼儿童文学奖特别荣誉奖、第八届全国儿童文学奖;《阿莲》获得2017年度“中国好书”、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18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图书(文字)奖;《南村传奇》获得湖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犇向绿心》入选了中国版协发布的47种生命教育书单。汤素兰说,在她的现身说法下,曾任《天涯》杂志编辑的85后国家一级作家郑小驴,也于今年9月进入文学院当了一名教授。


像这样的高层次人才,湖南师范大学近年来引进了多名。他们中有“潇湘学者”特聘教授蔡美花、尹韵公,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领军人才易小明,欧洲科学院院士吴漠汀,日本著名学者Atshrio Osuka等,也有“潇湘学者”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欧洲科学院院士张隆溪,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著名作家韩少功等。





二、春风拂园地  众卉竞鲜妍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启动实施“世承人才计划”,重点培育校内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优秀人才,5年来共激励了427名教师扎根岗位谋事业,打破了中西部高校普遍存在的高端人才“本地培养、外地使用”的困局。该校近年来人才净流入数据逆势高涨,成为建设人才高地的新样本。


一生致力于鱼类遗传育种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筠和刘少军,是湖南科学家中的第一对“父子双院士”;本科、硕士、博士都在湖南师范大学求学的文学院院长郑贤章,深耕佛经语言、近代汉字研究领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刘红荣,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领域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被誉为“当代电子显微学里程碑式发现”……“世承人才计划”中的这些故事值得关注。


人才计划保驾护航
“冷板凳”变“热炕头”


“‘世承人才计划’对于我们这些一直坚守学校的老师来说,如拂面的春风。”12月22日,在文学院古朴的办公室里,郑贤章开心地说。


郑贤章1991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读硕士、留校、读博士,至今已有30年。“工作后,我搞科研慢慢有了点影响,包括北大在内的很多高校向我抛出了橄榄枝,但我并没有选择离开。”郑贤章说。


为何?郑贤章告诉记者,一是对母校有很深厚的情谊,二是自己的导师蒋冀骋也一直坚守在这里。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学术氛围很浓,有一批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的学者,“搞学问,纯粹的学术氛围很重要。”


2016年,“世承人才计划”启动实施,郑贤章是首批受益者之一,享有的津贴比以前的收入翻了好几倍。“钱不是关键,主要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与引进的人才一样得到了尊重。这种身份的认同,让我觉得非常温暖。”郑贤章说。


文学院教师要想在文学艺术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就要沉得下心来在浩瀚的书海和古籍资料中潜心研究,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与决心。


作为文学院院长,郑贤章还把自己定位为人才的服务者。郑贤章用心用情地为教师团队做好服务,让学术的“冷板凳”变成“热炕头”,让他们心甘情愿地留下来。对教师在教学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学院可以帮助解决的,行政管理人员会在第一时间提供帮助,解决不了也会向学校反映,寻求解决办法不管是外部引进的人才还是内部培育的教师,在评优评级等方面一律平等对待,让教师没有委屈,同时营造“以教学、科研论英雄”的良性竞争环境。


目前,整个文学院的学术氛围优良,人人向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湖南师范大学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群“语言与文化”的支撑学科,近5年来,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新增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新增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 项、重点项目4 项,一般项目20余项;新增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


全力支持充分信任
科研育人齐头并进


“我是学校土生土长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在湖南师大读的。能有现在的成绩,离不开母校的栽培和支持。”在生命科学学院内,刘少军深情地回忆起往事。


在学校资金紧张的时候,每当科研需要投入,学校都鼎力支持。为支持和促进刘少军院士主持的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蒋洪新、刘起军多次率队到生命科学学院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实验室建设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学校出台专项文件,在学术、财务、人事等方面予以支持。位于湘江边上的鱼类遗传育种科研基地,寸土寸金,很多人出高价买,但学校从未动心,只为支持实验室的科研工作。


“作为一所师范学校,却能跳出师范育人工作的思路,尽其所能支持科研工作,这让我安下心来继承父亲的事业,从未想过要离开。”刘少军说。


也是在学校的倾力支持下,刘少军从父亲刘筠那里接手主持的实验室,2016年12月28日获批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湖南省政府和科技部共建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省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淡水鱼类命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聚焦鱼类生殖发育及遗传育种、鱼类重要生物学性状形成机制以及鱼类健康养殖3个方向开展研究;将研制一批优良鱼类品种,推动实现湖南千亿渔业产值目标。


“我很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同时也会把学校对人才重视的精神传递下去,培养更多的人才。”30年来,刘少军坚持在教学一线,培养了25名博士和73名硕士,为我国水产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致力于电子显微学相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工作的刘红荣,是2011年9月来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工作的。“我所从事的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出成果既需要漫漫求索的时间,也需要坚守冷板凳的信念。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好学校,给了我充分的支持与信任,将我纳入‘世承人才计划’,让我心无旁骛专心科研与教学。” 刘红荣感慨地说。


刘红荣和同事程凌鹏在病毒三维重构领域开展了10余年合作研究,终于找到了一种基于二维电子显微图像解析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新方法,并成功解析出一种病毒的内部结构,首次为生物学家提供了病毒内部基因组及其聚合的三维结构信息,改变了长期以来“病毒衣壳内的基因组呈线轴状排列”的主流观点,对结构生物学前沿研究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同时,刘红荣在物理学重点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协同创新中心及学院人才建设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为凝聚态物理方向的学科带头人,从组建研究团队,整合研究方向,搭建设备平台,召集学术会议,扩大学科影响,刘红荣一直很忙。他还先后担任了本科生班导师、世承班第一批导师、“周光召班”项目导师,已培养博士5名、硕士10名。世承人才计划的本意得到充分体现。


自“世承人才计划”实施以来,湖南师范大学本土现有人才队伍稳定发展,全校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持续优化,呈现出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人才梯队日趋合理、学科覆盖面持续扩大、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特点。学校人才建设在国家和省部级重大人才项目取得重要突破,各类人才工程入选人数稳居湖南省省属高校首位。




三、活力竞迸发 群英展雄姿




学校获批湖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连年全省高校第一,国家自科基金立项数连年省属高校第一;

26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总数居全国省属高校首位,全国高校第23位;

2019年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占湖南获奖总数的50%;

2019年有32项成果获得湖南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0项,获奖数占全省一半。总获奖数约占全省三分之一,连续三届领跑全省

在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湖南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人才战略为第一战略”,引育并重发展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改革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不断涌流。


 精准人才战略规划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以来,全国高校人才竞争趋激烈。“比起东部发达省份的高校,我们既没有地理优势,也没有资金优势,如何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我们就要精准做好人才战略规划。”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洪新如是说。

学校着力于实现人才引进和人才积蓄效益最大化,聚焦“双一流”建设布局,明确重点,集中力量于传统优势学科和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学科,推进人才与学科、专业、平台、项目一体化建设。同时加强与国家、省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有效衔接,建立引进和培养人才相结合、全职引进和柔性引智相补充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体系。

学校还将人才建设与师德师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出台一系列文件,将思想政治素质考察贯穿于人才引进、职称评聘、考核晋升、评优评奖等各环节。同时,坚持弘扬高尚师德,以榜样的精神感染人、鼓舞人、引导人。一批师德师风先进典型持续涌现:国家教学名师唐凯麟教授,年逾八旬,仍然坚守在立德树人一线,坚持为学生授课;国家教学名师李育民教授,潜心育人35载,不断探索改革育人模式,构建了“一体四翼”育人模式;外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既注重理论研究,又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获评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支持人才多样发展
推进人才分类评价


在湖南师范大学,人才评价并不是只有一个标准。

“我们积极响应教育部‘破五唯’精神,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蒋洪新介绍。

文学院教授汤素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她,学校从未对她提出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她在创作了《奇迹花园》《阿莲》《犇向绿心》《南村传奇》等一系列国内外有影响的作品之余,就把全部精力投入教学:捐资100万元设立“素兰文学奖”鼓励学生创作,倡导设立“写作与演说”创新班,领衔的“湖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被认定为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预计将培养出一批“0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

学校还出台了《关于试行校聘教授、校聘副教授制度的有关规定》,修订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等制度,完善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职务晋升通道,实施教师分系列、分类别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三个不同的职务系列,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促进高层次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获得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组建学术团队变得顺畅;基础理论学科人才,教学科研条件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得到更多保障,无需急功近利;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则鼓励其研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服务决策咨询,发挥其“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青年人才,在公派留学计划、人才项目申报、参与重要学术活动、重大项目研究、学校民主决策和管理等方面加大吸纳力度,得到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鼓励和支持。

在一系列政策制度支持下,人人立足本职干事业,个个奋勇争先谋发展,一批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10余名青年人才破格晋升为“教授”,多名青年人才先后入选国家级“四青“人才项目。

为了让每一位引进人才无后顾之忧,人事处等职能部门对人才来校后的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安家落户、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包括提供从幼儿园到中学的优质基础教育,为70余名引进人才取得了长沙市购房资格等。

人才聚,则事业兴。在“三高四新”成为湖南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湖南师范大学正以颇有成效的人才队伍建设举措,为湖南打造人才高地,更好更快实现“三高四新”战略目标,打造了颇有借鉴意义的示范样本。

(本文图片来自学校官网)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与我们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来稿和内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2020年学术桥“视频云招聘”


高校关注:2020下半年“视频云招聘”4+1计划



全球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学术桥视频招聘会已连续举办12年,因为疫情,2020年线上招聘更受重视——特殊时期学术桥人才服务不停歇,“视频云招聘”为高校和青年学者解忧。因学术桥人才服务以入职为核心,品牌实力打造好口碑,精准预约一对一服务。2020年以来推出10多场“视频云招聘”每一场都收获惊喜,点击查看精彩回顾——


3月13日学术桥"视频云招聘"回顾

3月25日学术桥"视频云招聘"回顾

4月09日学术桥"视频云招聘"回顾

4月17日学术桥"视频云招聘"回顾

4月24日学术桥"视频云招聘"回顾

5月08日学术桥"视频云招聘"回顾

5月09日学术桥"视频云招聘"回顾

5月15日学术桥"视频云招聘"回顾

9月25日学术桥"视频云招聘"回顾

10月16日学术桥"视频云招聘"回顾

11月6日学术桥"视频云招聘"回顾

11月27日学术桥"视频云招聘"回顾

12月18日学术桥"视频云招聘"回顾


延伸阅读

青岛农业大学:你献才献智 我倾力倾情

青岛大学:地方综合大学教师考评实践与思考

湖南大学:以才引才,构建青年人才引育新生态


全球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学术桥

视频招聘会学术评审评估青年学者论坛


  欢迎联系我们:

  高校招聘,吴老师:19927471252

  人才求职,赵老师:13810238612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