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破除“以绩点论英雄”,能让教育“退卷”吗?

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2024-01-29

近日,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发文称“长期以来,绩点都是困扰莘莘学子的问题。在高强度的学业考核压力下,无数学生为了总成绩提高一两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内卷泥潭。”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展开试点改革,实行等级制考核评定方式。

北京大学微信截图

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广泛讨论。有网友十分支持,称“大学生苦绩点久矣”。有网友持质疑态度,认为“绩点制能更直观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保研、留学的重要参考”。

也有网友持观望态度,“高校试点取消绩点制,能让教育‘退卷’吗?”



学生评价体系改革,不仅是一次教育方法的革新,更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深度思考。

在我国,1919年,张伯苓最早在南开大学实施学分绩点制,后中断至1985年重新倡导。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陆续将学分绩点制配套到教学管理体系中。

生科学生在实验室   来源: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

学分绩点制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学业成效、激发学习动力。学分是从“量”上衡量,绩点是从“质”上比较,学分绩点制将“质”和“量”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然而将绩点评价作为唯一标准,导致高校形成“分数拜物教”的整体氛围。

很多学生忽略了绩点制的检验、警示、评价等核心功能,过于追求绩点制的筛选、评比、竞争等功能,追求绩点时精打细算、加压苛求,结果“重分数、轻收获”“重结果、轻过程”“重成功、轻成长”

也有学生视绩点制为“学业牢笼”,兴趣不得不为绩点让路,个人探索空间被挤压,内心备受束缚但无力摆脱。

绩点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从不同层面解剖绩点制,存在育人理念、管理需要、功利追求三个层面的功能。

大学生在图书馆复习冲刺  陈彬/图

绩点制的育人理念,从应然状态看,绩点制辅助学生学业发展、帮助学生自我成长、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这种育人理念应占据主导地位;从实然状态看,管理需要和功利追求被不断“放大”,挤压着育人理念,导致三者之间关系失衡,催生了“绩点为王”“分数至上”等现象。

绩点制的管理需要,体现在很多高校不断强化绩点制的量化管理模式,并进一步服务于奖学金评选、荣誉称号、发展机会等教学管理上。绩点背后实际上是一个隐形“名利场”,高绩点同学往往有优先选择权、发展权,造成“赢者通吃”的局面,使得更多人不得不进入绩点排位赛竞争。

绩点制的功利追求,主要体现在学生以现实利益为中心,将高中模式复制到大学,一味追求高绩点。很多学生反复研究评价规则,通过对绩点的精密计算和课程选择的精心布局,通过“短平快”的快餐式学习,抛弃“不够经济”的学习投资,获得可预见的高利益产出,进而实现“弯道超车”。

绩点制的管理需要、功利追求一旦被不断“放大”,就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育人理念,使得很多学生虽然获得高绩点,却面临缺乏自我认同、丧失意义价值的困境,同时也限制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发掘培养



高校人才评价,需要重新回归育人理念,找到三者之间的平衡。

其实,除了北京大学,近年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都在尝试成绩评定改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取消绩点制,实行学业成绩等级制评价,是为了破除“唯分数”“分分必究”,这对引导优秀学生从重视考分到重视提高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有积极意义。他也指出,单纯取消绩点不可能真正解决教育功利主义等现有问题,建立科学多元的整体评价体系才是真正的“良方”。

图书馆楼梯过道内大学生挑灯夜战  陈彬/图

从绩点制到等级制,降低评价的精度,其实是在淡化排名、弱化竞争。有人质疑,等级制并没有改变“卷”的本质,只不过以前同学们焦虑得低分,现在焦虑得“B”,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同的是,粗线条评价方式给了部分同学跳出“绩点牢笼”的机会——当85分以上就同属于A等级,就没有必要为了一两分去“卷”字数、“卷”排版、搞关系,学生们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素质提升。

当然,以等级制取代绩点制,这项改革的真正效果有多大,还需要在更长的时间内来观察,但多所985高校破除“以绩点论英雄”,已经是对育人理念的回归。

生命本该是一场流动的叙事,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希望我们培养的不是一群惧怕失败、追求奖赏的决胜者,而是一群无畏失败、追求真理的探索者。



撰稿:郭静
编辑:刘振  胡金海


—————   推荐阅读   —————


@安徽人:这里是你的“繁花”之地

“泼天流量”背后,“银发网红”追捧这里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校破除“以绩点论英雄”,能让教育“退卷”吗?

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