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见义勇为!

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2024-06-09

近日,一名老人酒后骑车摔倒,路过的南京小伙杨帆主动上前帮扶,不料反遭老人及家属误解。

看到老人摔倒后,杨帆停下车子并打开行车记录仪后才上前搀扶,体现了极强自我保护意识。即便如此,老人的儿子来了不看监控,也不看行车记录仪,还是一口咬定杨帆是肇事者。

经过调查,警方确认杨帆无责,还符合新出台的《南京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专项奖励办法》规定相关情形。5月17日上午,杨帆收到了见义勇为专项奖励金和鲜花。当地为“好人撑腰”的做法赢得一致称赞。


现实生活中,有人“扶老反被讹”,有的扶老“拍照自保”,让人不寒而栗,也暴露出社会的切肤之痛:高尚虽然还在人们心里活着,但活得很脆弱很卑微;当人们行善反被讹诈、还需要自证清白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正肆无忌惮地蚕食着社会公德。

如此语境下,南京小伙“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不仅被警方认定无责,而且获得见义勇为专项奖励,彰显了正义,激励了善行。

近年来,“扶老反被讹诈”的尴尬事件时有发生,“扶不扶”成为社会公德之问。看见老人跌倒不敢去搀扶了,怕善心换来恶报;发现坏人行凶作恶,不再“路见不平一声吼”,生怕见义勇为的举动非但得不到认可,反而招来无妄之灾。

“自扫门前雪”,成为明哲保身的策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告诫自己的座右铭。有人把上述种种消极、冷漠、甚至是自私的社会怪象,归罪于信任的严重缺失,自有几分道理。

信任的缺失,缘于少数人不讲诚信。由于不讲诚信,一些人被人救助时,为了挽回损失,便以恶报善,一口咬定救人者就是肇事者,讹诈救人者的钱财。舍弃了良知,得到了“实惠”;不讲诚信,也没有“损失”。

问题是,当“扶老反被讹诈”,亵渎了救人义举,伤害了好人的感情,将会严重挫伤人们见义勇为的积极性。此种状况延续下去,社会将进一步深陷“好人难做”的道德困境。

除了对无德的被救者施以道德“棍棒”,更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去拯救“摔伤”的社会公德。

换言之,“扶老反被讹”获奖励,善行还需善法“撑腰”。

依法保护见义勇为 来源:法治日报

有关部门应研究完善相关法律,确保扶人者在司法纠纷中“零风险”,更要让讹诈者承担违法代价。同时,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诚信精神和助人美德,激励见义勇为。

有关部门还可以采取通俗接地气的科普手段,大力宣传正确的预防与救护措施,使人们在遇到别人有困难时,既能勇于伸出援手,又能科学救助,最大限度减少伤害发生。

善法“撑腰”,扶老还要自证清白的社会怪象,才能不再重现;见义勇为,将成为人人践行的一种社会常态。



撰稿:张西流
编辑:刘振 梅麟

—————   推荐阅读   —————

过护士节的底气
“野生教育”“精英教育”割了谁的韭菜?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