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项“破题之作”,为何21个省份推广?

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2024-09-07
一条河流经多地,上游一旦排污,中下游地区就会遭殃。如果追根溯源,大家分属不同的县、市甚至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利益考量,形成治河的“扯皮困境”。

黄山市歙县深渡镇段新安江  肖本祥/摄

怎么能协同治理好一条河?如何处理跨区域的生态污染事件?



我国幅员辽阔,江、河、湖跨区域十分常见。就连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县委大院》里都有一段“隔壁县企业偷排污水,造成下游水体污染”的故事。故事中调查难、取证难以及各种扯皮,不禁让人感叹基层干部的不易和河流跨区域治理的艰难。

江河湖的跨区域治理,一直是件具有共性的难事。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高度重视,这样的难事与矛盾愈发凸显。

在安徽与浙江,就有一项改革——新安江—千岛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成为江河湖跨区域治理的“破题之作”。

它已实施12年,完成3轮试点,成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已在全国21个省份20个流域推广。

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在北纬30度附近,新安江犹如一条耀眼的银练穿行在长三角南翼。

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的新安江,向东流入浙江省千岛湖,干流长359公里,在安徽境内242.3公里。皖浙两省,有着“同饮一江水”的情谊,更有着“共护母亲河”的信念。

富春江  徐昱/摄

时间回到2012年。那一年,皖浙两省开启轰动全国的“亿元水质对赌”,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如果考核断面年度水质达标,浙江每年补偿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

10多年来,皖浙两省接续开展三轮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安徽年年实现水质达标的承诺,已获得57亿元的补偿资金。如今,新安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每年向浙江送去近70亿立方米优质水,千岛湖总体水质保持I类水平。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一是流域的多方要固守一个大局;二是秉持公平互利共赢原则;三是在探索中逐渐完善推进。

一个大局,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信念,而不是将局部发展的经济利益作为大局。

公平互利共赢,就不能是一方“讨巧”另一方面“吃亏”的“单输”局面,更不能是两方都不获利的双输格局,而应本着公平公正原则,尽可能平衡多方利益关系。

任何一项改革在一开始都不是完美的,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也是在探索完善前进。比如,2012年至2014年的首轮试点中,上游黄山市通过淘汰高排放高能耗产业、严格审批流程、加快产业转型等一系列措施,以源头整顿提高水质;投入资金加速布局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工业点源污染治理等板块,摆脱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

然而,上游付出了较大的经济成本,但补偿有限,第二轮试点与第三轮试点对此前的不足进行了研究改进,提高了资金补偿标准,让浙皖两省合作有了更坚实的物质保障。

第二、三轮试点逐步健全了水质考核标准,加大了生态保护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改变了首轮试点中综合治理评价较为单一的情况,减轻了上游地区的整治压力。

第三轮试点结束后的2021年,新安江流域水生态服务价值达64.5亿元。浙皖两省从单一资金补偿,到进行多元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助推当地经济结构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在价值逐步显现。



当前,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摆在我们眼前的迫切改革课题。

之前令许多地区颇为犯难的“江河湖跨区域协同治理”,应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重点改革方向。

改革中,可采取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逐步完善提升的方式,从江河湖的协同治理延伸到“跨区域生态治理”,延伸到“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力争探索出更多新模式新经验新办法,找到更多生态治理改革的新“钥匙”。



撰稿:王弘毅
编辑:刘振 蒙国锐

—————   推荐阅读   —————

资深医者为何“街头卖唱”?
他们,书写新的荣光!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安徽时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