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五个微信号的杨子,不累吗?

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2024-12-31
最近,艺人杨子在综艺里说,自己有五个微信账号的好友,每天尽量做到:人人要回应,事事有回应。

他又说,人生最怕的就是折腾。武艺听后吐槽,五个微信号还不够折腾吗?

微信可能是洞悉了人们的心声,正在进行一项新功能内测——好友数量达到1万上限的微信账号,可查看已删除自己的联系人或好友,并可选择性筛选和批量删除。

虽然1万个好友的“高门槛”难以企及,但至少我们有机会知道“谁把我删了”以及进行“批量删除”。

线上社交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五个微信号的杨子累不累,我们无从得知,但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一定会觉得累。

不少人已被社交软件“绑架”(AI制图)

见面先扫码,工作先拉群,每天被朋友圈各种各样的信息轰炸……到头来发现,有的人甚至面没见过、名字叫不上,微信朋友圈里,唯独没有“朋友”。

繁杂信息过载,违心点赞泛滥,认知负荷过重,真正重要的消息屡屡被错过……

聊天说着“好哒”“好的呢”,配上热情的表情包,“微信文字讨好症”愈发严重,内心却毫无波澜,情感交流变成敷衍和应付。

这是我,那个也是我。当社交软件变成工作工具、生活助手,人们反复打磨文案,用心经营“人设”,一个个分裂、多面的自我,与现实差距越来越大。

隐私保密成为奢望,那些所谓的人脉也变不成“钱景”,一厢情愿的付出,放大了焦虑与不安。

面对持续的社交疲劳,一些人开始用行动表示不满。关闭朋友圈,设置消息免打扰,退出无用群聊,抑或定期删除一些不太熟悉的人。

一方放弃,后会无期,或许在成年人的社交里,离开从来不必有兴师动众的告别仪式。

在线社交倦怠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诉求?

渴望拥有清晰的个人边界。被网络包裹的时代,工作、学习、生活与微信群深度捆绑,人们每时每刻“被工作”,不知不觉“被鸡汤”。远离朋友圈,不过是想在个人时间、私人领域里,从职场圈、社会圈短暂抽离,获得喘息的机会。

想要走出虚拟、走向现实。科技进步,微信迭代,但现实中的等级秩序依然存在于网络,点赞渐成形式,人们羞于袒露真实情感,以伪装的虚拟形象示人。可谁不希望拥有真实的人生、建立真诚的社交关系?从线上沟通到线下交流,这种转变,正是回归生活、以诚相待的态度体现。

心外无物,向内求索。人不可能只吸收不消化、只浏览不聚焦,更不可能“永远在线”。“想要静静”“谢绝参观”,为的是切断冗杂信息流,留给自己向内求索的时间和空间。从重度网瘾到信息减负,主动做出选择,放下喧嚣浮躁,专注有用内容,向内求,向前走。

有人,越社交,越孤独。也有人,谈论着诗与远方,却不愿多走一步路。

网络不过是现实的投射。如果你是一个想要快速建立亲密关系、轻松获得认同感、沉迷于舒适圈的人,那么大概率会对添加微信好友有瘾,对朋友圈的回应和点赞充满期待,也不会想用任何一项给线上社交“做减法”的新技术。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到底,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对自己的社交关系有何期待,决定了你对在线社交的承受力和对技术应用的看法。

想要成为一个真实且自由的人,不妨该断则断,不让无意义的社交内耗心灵;该删就删,拒绝冗杂的信息干扰思考;该用就用,让技术为我所用,帮助挣脱精神枷锁、走出心理羁绊。

比如,已经有海外社交媒体上线“隐藏点赞数”功能,将数据展示的主动权交给用户,确保使用社交媒体不会成为一场竞赛。

“君子役物而不役于物”,清醒自知、拒绝绑架,你的指尖才属于自己,这样的社交才真实舒适。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撰稿:韩小乔

编辑:陈昌清 蒙国锐


—————   推荐阅读   —————


啃老,你怎么看?

微短剧,电影的“掘墓人”?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安徽时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