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庸生平最佩服的“大侠”是谁?

维罗听涛2
2024-10-0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毛有话说 Author 释老毛

作品经授权转载自 l 公众号“毛有话说”
ID l mao-talk
文 l 释老毛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中国人40年,生活进化史
点击图片 即可阅读 👆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两句诗是金庸武侠世界的浓缩。

金庸,社会评论家和政治活动家,武侠小说家、著名报人,被全球十余所著名学府,授予过名誉博士学位。

金庸笔下创作出“大侠”无数,但他最佩服的是哪一位?

传统的江湖侠义,《射雕》传奇里的郭靖,已是巅峰。

郭大侠不仅武功超群,关键是完全符合华夏正统的儒家价值观,江湖义士、儒家仁者、民族英雄的三极统一,近乎完美的儒家理想人格。

金庸由此提出了大侠的标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武侠到此,亦可绝笔。因为郭靖是任何武侠文学无法超越的巅峰。

1969年,金庸完成了另一部另类武侠巨著,《笑傲江湖》。

令狐冲已经不是传统的儒家侠者,而是陶渊明式近于佛道的隐士,逃避甚至厌恶集体价值观,更像是崇尚个性解放、个人自由的个人主义者。

从成书背景看,不难理解,1967年——1969年,正是北方多事之秋,国事惆怅,风雨如晦,神州陆沉。

《笑傲江湖》我小时候第一次读就觉得,根本不像武侠小说,而是一部类似于《1984》的,架空历史型政治寓言小说。

书中的“黑木崖”,有好事者专门根据小说描述,在地图用GPS定位,好像就在现今的河北某地;

书中的东方不败、任我行、向问天,皆似有所指,指向不可描述之方;

书中的情节,人性的黑暗,权斗的残酷,与60年代的现实政治均丝丝入扣;
…………

与写作相呼应的是,金庸的《明报》社论。

1959年,金庸靠8万元港币创办《明报》,开设社评专栏,对世界时事加以评述,如同当代“月旦评”。一年300多篇社评,全由他亲笔撰写,观点之鲜明、语言之犀利,让发行量不多的《明报》,成为当地知识分子心目中的“第一大报”。

金庸的政论文章透露出锋利的现实政治眼光,预测十有九中,对政治局势的预测视角独到,在港台有着一大批比迷他小说还迷他的“金迷”。

1966年,狂潮兴起,金庸在《明报》开辟了“北望神州”专版,每天都刊登有关大陆的消息。他对“极左”的抨击是尖锐的,坚信运动是错误的,例如金庸对于红卫兵揪斗刘和邓表示了极大的不满,认为是欲加之罪的冤狱。

针对林和江一伙,虽气焰熏天,金庸在《明报》上不断发表措词严厉的批判文章,引起了极左派的反感。《明报》在那一时期曾被内地列为“反动报刊”,金庸本人被本港“左派”骂作“豺狼庸”,危险时明报社甚至收到过,激进分子邮寄的包裹炸弹。

最后,70年代金庸封笔,最后一部武侠小说是《鹿鼎记》。这是最不像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

主人公是韦小宝,无论如何与“侠”字联系不上,然而这是金庸对武侠世界的最后落笔。

开始我也不解,后来逐渐读懂了。

鹿鼎,逐鹿,问鼎,都是皇帝特有的行为,韦小宝显然不配。

韦小宝为什么在江湖、在庙堂,一路都能游刃有余,朝廷、天地会、沐王府、吴三桂、罗刹人、神龙教、少林寺,方方面面均吃得开,不是因为他是韦小宝,而是隐含着他最大的靠山——康熙。

《鹿鼎记》真正的主角,是康熙,但小说家总不能写康熙四处巡游奇遇吧,太戏说啦,所以拟制出“韦小宝”,是康熙皇帝的分身。

所谓鹿鼎记,就是康熙大帝的创业记录,借韦小宝的视角展现,如何削平群雄,如何缔造盛世……

原来金庸最后的大英雄,是皇帝,是明君,是领袖!

金庸后来在一篇后记里,表明态度:郭靖是大侠,但还有蒙汉之别,是民族主义英雄;到了鹿鼎记时代,真正的主角康熙是满人,只要能为人民服务、让人民幸福就是“侠之大者”,就是大英雄,这一角色显然不再是江湖客,而是政治家。

满汉蒙回藏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只要能让人民安居乐业,不管江山是满人的还是汉人的,并无区别。还原到当代语境,就是无论东方西方,无论姓社姓资,关键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最后的绝笔《鹿鼎记》,背后隐含了金庸与北方政权的和解,他最佩服的“大侠”变成了政治家,康熙似的人物。



金庸

1981年夏天,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了金庸。在这次会见中,金庸对两岸的统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邓小平向金庸介绍了他对香港问题的看法。


金庸的海宁查氏,是书香望族。金庸在进入香港报界的初期,对中共的认识是迷茫又充满恐惧的,原因他的父亲查枢卿,在其祖籍浙江海宁县土改斗争中作为地主受到镇压(改开后被平反)。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大陆形势日新月异,激起了金庸返回内地看一看的强烈愿望。改革开放以后,他的思归之心也与日俱增,而邓小平的再次出山,给金庸心里带去了更大的兴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一直很钦佩他(指邓小平)的风骨,这样刚强不屈的性格,就像是我武侠小说中描写的英雄人物。”

金庸对党所持态度发生根本改变,在于他亲眼看到1977年邓小平再次走上政治舞台、以后国内发生的巨大变化。他对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尤其赞许。

面对邓小平在国内实行的拨乱反正政策,金庸在振奋之余,又利用为《明报》写社评的机会,对内地出现的大好形势,不断加以赞美与讴歌。有一段时间,金庸几乎每天都看新华社电讯,然后亲自提笔撰写赞许的文章。

金庸在《明报》上如此关注和赞许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明报》与此前相比 焕然一新。在对邓小平“三落三起”的政治生涯大为佩服的同时,金庸甚至还在社评中主张请邓出任国家主席。

1981年春天,金庸正式向新华社在港分社提出访问内地的请求。中央对于金庸的这一请求非常重视,虽然《明报》从前曾经发表过一些过激的言论,但是金庸和他的《明报》在“文革”前后,对中共所持的截然不同的态度,足以说明这位素有武侠风格的著名报人,在思想深处发生着变化。

北方也选择了和解,容忍并接受了金庸。

这是一次惺惺相惜的历史性会见。

1981年7月18日上午,邓小平以中央副主席的身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了金庸。

邓小平穿着短袖衬衫,站在福建厅门口迎接。一见到金庸,他立即走上前握着金庸的手,满脸笑容地说:“欢迎查先生回来看看。你的小说我读过,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并同金庸及他的妻子和子女合影。

金庸对邓小平说:“我一直对您很仰慕,今天能够见到您,感到荣幸。”邓小平笑脸盈盈地说:“对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了!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书中的主角大多是历经磨难才终成大事,这是人生的规律。”

在金庸看来,邓小平是郭靖般的英雄人物。邓小平对金庸也早己熟知,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自江西返回北京时,就托人从境外买到一套金庸小说来读。金庸在《明报》上发表社评,邓是知道的。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起,金庸在《明报》上发文热烈支持邓小平主张的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有魄力、有远见,在中国推行改革开放路线,推翻了以前不合理的制度,令人佩服。真正的英雄,并不取决于他打下多少江山,要看他能不能为人民百姓带来幸福。”

在国家领导人中,金庸最想见的就是邓小平。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单独会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便是金庸。一个多小时的会见,气氛欢快,宾主谈笑间,碰撞出了“英雄所见略同”的思想火花。在这次会见中,虽然对回归问题还没有公开提出来,但邓小平在交谈中明确告诉金庸,“回港后告诉你的朋友,对他们说不要担心,生活不会有大改变”。

回到香港后,金庸积极为和平回归而奔走。

1984年,金庸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一国两制是“一言可为天下法”。1986年4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成立了起草基本法的五个专题小组,金庸担任政治体制专题小组负责人,同时担任经济专题小组的成员。

1988年,基本法起草期间,金庸和香港著名实业家查济民联名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双查”方案,奠定了现行基本法的基石。

1995年12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金庸也在这个名单之中,是筹备新政府的重要推手之一。

1997年7月1日0点0分0秒,高悬在那片土地上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颓然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邓小平时代》堪称一部“纪念碑式”的作品。由于种种限制,中文世界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同等分量的著作,而傅高义几乎是目前英文世界最有资格写邓小平的学者。

傅高义得天独厚地采访了包括邓小平家属、身边干部在内的众多历史亲历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一切都使该书具有独特的历史成因,其价值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难以被超越。

傅高义曾半开玩笑的说假如邓小平还在世,他也会向邓小平承认,不管他的书存在什么问题,但还是努力按照邓小平的“实事求是”的教导做的。

本书中文版由国内公认的翻译家冯克利先生亲自翻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编辑部与三联书店编辑部联手译校。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读懂那个时代,看清未来中国(还可一并选购文中其他学者的相关作品)。


文末说一个重要的事,致维罗的读友们:
维罗的公众号“维罗阳光”,一时半会儿是出不了小黑屋了,敬请移步关注维罗的小号“维罗听涛2”,也请广而告之,让走丢的读友能回来,拜托拜托。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维罗听涛2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