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的建造概念与现代化建造方式相遇 | 宁波城建档案馆设计建造记
| 城市建设档案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历史与记忆的载体
档案馆作为收藏与保存历史资料的专门机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作为档案馆的一种类型,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的是城市建设的资料,收藏的是“筑城史”,关于城市建设的内容也必然要有所表达。
| 如何通过建筑语汇实现对筑城历史的外化表达?——“砌筑”
回望整个筑城史,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朴素而有代表性的建造方式,来实现这一表达。从人类几千年的筑城历史来看,再大的城都是从一砖一瓦的砌筑开始。作为传统的建造手段沿用至今,“砌筑”无疑是最恰当的选择。
▲传统的砌筑
一般而言,“砌筑”的动作,是将某种砌块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堆垒,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事物。于传统建筑而言,砌块通常以砖、石为主。而本项目以“砌筑”来喻义“筑城”。那么砌筑的对象,首先应该是空间本身,即将空间作为“砌块”。这就需要将档案馆建筑的功能空间进行解构、分类与重组;并进一步将其或公共、或私密、或开放、或封闭的属性外化,形成大小不等、虚实相异的“空间砌块”,有序地砌筑在恰当的位置上。
▲理想化砌块过程
本项目是推动宁波城建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建工程,政府及业主共同决策将本项目打造成宁波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工业化项目。“预制装配技术”作为当代建筑工业化的产物如何成为档案馆这一历史形象塑造的出发点成为本案的核心矛盾点。全新的建造方式如何实现传统的“砌筑”概念?
▲PC范围的选择
▲模型照片
通过“砌筑”这最不技术的方式去体现最新的技术,可能也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解决方式。
▲模型照片
首先是结构。
整个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为了实现结构的“砌筑”,我们将建筑的混凝土结构进行模块化切割,三层以上的结构构件,包括梁、楼板、柱、楼梯等在工厂预制并养护完成后,到现场只需要做相对简单的浇筑连接,无外模板、外脚手架,现场工艺非常的干净,这也体现了新技术带来的一些美好的东西。
▲结构施工现场
然后是维护外墙。
区别于常规的加气混凝土砖,本建筑外墙采用的是ALC墙板,预制装配施工,无需再做附加的保温面层,施工变的简单,同时减少湿作业,无外脚手架,我们可以清晰地记录下施工的整个过程,及时发现并解决过程中的问题。“砌筑”的过程实时地呈现在城市环境中。
在最后的项目实践中,我们希望“砌筑”不仅仅是作为“筑城”的文化隐喻而存在。它作为营造逻辑的意义更为重要。
原先的设想是4m X 8m的“砌块”整个吊装,如同真实的“砌筑”;但因为现场运输问题,最后做成每块2 m×4 m,到现场再拼装。尽管如此,当第一块“砌块”开始吊装,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砌筑”这个朴素的建造动作带来的震撼力量。
从“筑城”的文化隐喻,到结构的模式搭建;从墙板的拼合,再到“砌块”的吊装;“砌筑”作为一种营造的逻辑,在城建档案馆这个建筑的实践过程中,贯彻始终。希望通过这样一场“砌筑”的实践,来理解建筑学作为空间、作为文化;更作为营造、作为“器”的存在。
/End/
本文版权归c+d设计中心所有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