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周韶华是中国水墨画坛的革新大家,是中国现代水墨画的开拓者和代表画家之一。多年来,他始终义无反顾地坚持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革新探索,其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与艺术创作,对当代中国画坛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12岁参加抗战,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荣立一等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多次沿黄河、长江溯源考察,多次走进西部,寻访中华文明的源头……丰富的阅历使周韶华对历史转型时期的时代精神有着特殊的敏感,也对雄浑壮美的山水等最能体现或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共鸣。站在时代的节点上,面对中国画的继承与革新这一宏大的时代课题,周韶华以非凡的胆魄、卓越的才情以及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出了“隔代遗传”“横向移植”“全方位观照”等宏大的艺术理想和可行的方法论。他在题材、观念、笔墨、图式、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变革,开创出大线条、大块面、浓色调,笔墨沉雄,内蕴激情,追求整体气势,大气磅礴,既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又富时代精神面貌的新画风,影响无数后来者,引发了中国水墨画创新浪潮。周韶华为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为中国国家画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7年他向国家画院捐赠了163件作品,画院将通过展示、宣传、研究等多样化的方式,使这批重要藏品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此次展览展出周韶华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135件,依据周韶华艺术生涯的行踪脉络及其艺术创作所涵盖的题材,分为山河纪行、梦溯仰韶、素材手记、诗稿书法四个单元进行展示。在“山河纪行”“梦溯仰韶”“素材手记”中,重点呈现他对周流不息的宇宙大生命的体悟和对艺术内核的“道”的观照。“诗稿书法”则主要展现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创新,体现他对“书画同源”大美的追求。“我的画就是我的第二生命,它们是由心灵和人格力量画出来的。从多维治艺到抱一治艺,无为而无不为,所谓‘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这大体上可以概括我的艺术观念与实践。”细读周韶华的艺术理论与创作成果,从中汲取前瞻性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并思考如何把自己的艺术创造与时代的变革、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开拓出新的路径,对于后辈艺术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我们举办本次展览的初衷之一。中国国家画院2023年11月
周韶华
1929年10月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现居武汉。1941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先后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文联主席,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 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湖北美术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是西安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教授。曾获屈原文艺创作奖,200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2015年获评2014年度“中华文化人物”。2021年获“湖北省首届湖北杰出人才奖”。多年致力于中国画理论与创作革新的探索与研究,是中国画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
因举办“大河寻源”“梦溯仰韶”“汉唐雄风”“荆楚狂歌”“77抒怀”“黄河·长江·大海”“神游东方”“天人交响”等画展和发表《全方位观照论》《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论》等为世人所注目。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曾以美术家身份先后在日本、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德国、瑞士、奥地利、美国、波兰、俄罗斯、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摩纳哥、韩国和港澳台地区举办画展、艺术交流或讲学,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80余次。
出版《大河寻源画集》《周韶华画选》《周韶华六十年艺术探索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周韶华》《周韶华梦溯仰韶画集》《周韶华汉唐雄风画集》《荆楚狂歌 周韶华画集》《黄河 长江 大海——周韶华艺术三部曲》《周韶华全集》等个人画集十余种,出版《大河寻源记》《抱一集》《艺海纵横》《面向新世纪》《大家之路——周韶华》《感悟中国画学体系》等文集6部。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台湾省立美术馆、德国斯图加特民族博物馆、西柏林东方美术馆、俄罗斯东方艺术博物馆等机构以及个人收藏。
第一单元展示了周韶华先生艺术生涯的行踪脉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年过半百的周韶华先生开始了多次沿黄河和长江溯源的考察,深入长白山区、帕米尔高原,行程约20万公里,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创作了大量既面目一新,又有文化意蕴,可以为这个时代代言的优秀作品。
阿尔泰山 周韶华 121cmx247cm 2019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横断秋魂 周韶华 79cm×67.5cm 1993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荒野可可西里 周韶华 30cm×44cm 2009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白云岩 周韶华 123cm×247cm 2000年 作者本人提供黄河魂 周韶华 80cm×94cm 1982年 中国美术馆藏松子延年 周韶华 68cm×136cm 2005年 作者本人提供东风带雨晚潮生 周韶华 247cm×123cm 2007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大漠浩歌——战旱极 周韶华 247cm×123cm 2000年 作者本人提供面壁九年 周韶华 79cm×67.5cm 1982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大江变奏 周韶华 247.5cm×123cm 1995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 第二单元呈现了周韶华先生对文化寻源的积极探索。在20世纪80年代,周韶华先生在大河寻源过程中,对彩陶文化激动不已,对黄河彩陶进行了三次深入考察,以新颖的探索视角把古代文明的原始符号与当代文化精神连接起来,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样式。这不但是大河寻源的继续和深入,而且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寻源,揭开了中国画的新篇章。文明的曙光 周韶华 68cm×69cm 2002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图腾系列之二 周韶华 123cm×123cm 2003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仰韶韵古 周韶华 68cm×69.5cm 2002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走出仰韶二 周韶华 68cm×67.5cm 2002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第三单元揭示了周韶华先生对于艺术的思考与探索。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周韶华先生认为,当我们在思考如何走向现代时,不能不在“上下五千年”这个时空背景下展开。如果总是在元明清原地不动,没有一点吸引力是不行的,所以他的“隔代遗传”论就隔过元明清走向远古,充分利用上下五千年来的文化资源。采风手记之十四 周韶华 28.5cm×33cm 1981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第四单元呈现了周韶华先生的诗稿书法艺术。周韶华先生曾笑谈,在绘画上虽已打下“三大战役”(指黄河、长江、大海三部曲),但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如果缺失书法这个半壁江山,则会深感不安。为了攻下这一堡垒,周韶华先生做了长时间准备。他的战略高地是:“一笔一划一世界;一点一线通乾坤”。大风吹宇宙诗稿之二 周韶华 65cm×44cm 2010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大风吹宇宙诗稿之四 周韶华 65cm×44cm 2010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大海之子之八十 周韶华 50cm×38cm 2008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
大海之子之九十一 周韶华 50.5cm×38cm 2008年 中国国家画院藏展览时间
2023年11月18日—11月30日
开放时间
9:00—16:30(周一不闭馆)
免费参观
展览地点
中国国家画院国风堂(明德楼一层)
编辑:张汉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