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开“创”,“新”之所想
无畏开“创 ”“新”之所想
高校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联盟2023年学生项目成果回顾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联盟一直在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以应对未来全球性的挑战和机遇。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意识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西浦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张晓军博士提出“期望通过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和跨学科能力的优秀学生,希望他们的努力能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出更多创新的智慧”。
在2023年高校跨学科社会创新课程联盟学生项目成果展暨大赛中,我们看到了来自联盟各高校学生团队的积极探索与丰硕的实践成果。
部分获奖学生团队
从关注当下最热门的性别平等问题,到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从思考我们身边特殊群体的交通环境如何改善,到解决大学生自身的阅读与内耗困境;从助力社会环境与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到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无论是你我身边的小事,还是社会民生的大事,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将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和专业文化知识与现实社会问题紧密结合,展示了发现问题的主动性、解决问题的创意性,以及跨学科背景下的多元化视野和思维。
—— 从三个关键词出发,领悟跨学科社会创新实践的探索
01
关键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
西安欧亚学院《专业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生项目团队正在点燃一场亟待发生的“革命”。他们的《急急如厕In》项目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女性在公共场所排队使用卫生间时间过长和女性携带异性儿童或老人进入女厕所如厕的现象进行了思考。在找到男女如厕时间差异的原因后,团队成员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描绘了用户画像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法,如设计卫生间余位显示小程序、适当增加女性卫生间的面积、完善升级第三卫生间来缓解排队问题等。团队坚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在实践中探索出真知,从最初的排队问题开始层层深挖,以点着面,逐渐关注到了第三卫生间的使用问题,探索的视野不断扩大,也更加深入了。
西交利物浦大学社会创新课程中的《再见内耗》项目团队从大学生的切身问题出发,分析了大学生群体的“内耗”与“焦虑”问题,提出了编写“再见内耗”主题日历的解决方法。他们的创作初衷是让同学们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内耗源,并通过参与特定活动,逐步与自我和解,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不过度焦虑急躁,洗刷自己的“丧”感,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他们希望通过使用主题日历来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当下要做什么以及未来如何发展,使同学们逐步找到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另一组西安欧亚学院的学生团队立足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思考利用跨学科知识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方法论。最终,通过不断头脑风暴和高效的执行力,他们取得了《Fight协作App——提升大学生学习内驱力,促进高效协同》项目的出色成果。
诸如此类的探索和反思使同学们收获了自信,不同高校间的思想碰撞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学科理论之间的交汇使他们培养了跨学科融合学习的思维。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学生们无疑将更易形成知识、生活的整体意识,能够以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
02
关键词:创新思维
在当代,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培养创新思维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四川师范大学的《旅游策划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他们的参赛项目《碳麓之旅——研学旅行策划助力近零碳社区排放》将中国传统文化著作《诗经》中的知识与植物的生长习性和二十四节气相融合,结合国家“双碳”战略政策和“双减”的教育政策,研究并总结了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共创零碳社区的方式方法。他们的创新实践不仅打破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更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学科融合创新的目标。
《书籍资源联动》是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的创新项目之一,旨在解决不同校区间书籍调配不便和纸质书籍借阅频率较低的问题。项目团队成员通过开发书籍资源整合小程序,力求为西浦不同校区的师生提供与特定主题相关的书籍推荐、阅读指导,搭建与书籍相关的互动交流平台。在项目的推进与探索中,学生们体验了跨校区借阅图书的流程,也发现了许多优化空间。他们希望可以利用项目实践优化图书借阅流程,尽可能使大家的阅读兴致不被流程的阻滞所消磨。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的《智能交通系统》课程的学生团队关注社会中的特殊群体——色盲患者。团队学生在考驾照时意识到,在当代,应该让更多的人体验到智能交通的便利。他们从生活出发,从现实着力,提出以改变现有信号灯形状或加装辅助信号灯的办法为色盲色弱人群开车上路创造可能。
在后期采访中,他们表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太多挑战:色盲患者发病情况不一,解决方法难以协调;相关法律规定体系庞大,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改变的标志太多……但是经过不断的学习、克服和创新思考,他们不仅收获了更多经验来克服困难,还学会了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掌握了更多的沟通技巧,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与融合创新的思维能力。
03
关键词:团队合作
西南交通大学的《票载文旅,卡耀蓉光——2023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地铁特种票的票制方案与票卡设计》项目以成都大运会为背景,提供了多种票制方案和票卡设计。该团队是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团队成员利用智慧学院和交运学院相关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市场调研、客流预测和场区仿真,自主完成了地铁特种票的票制方案设计和票卡制作。该跨学科团队通过内部交流合作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且用于实践,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同时,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学会了主动了解成员的需求和期望,并根据成员的能力和特长进行合理分工,从而使团队合作更加高效。
经历过疫情背景下的校园生活,内蒙古大学《危机无情,应急先行》项目团队的学生发现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暴露出一些问题,某些措施和流程让同学们感到迷茫。因此,他们从问题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改进,编制了一份高校校园应急预案,并基于此展开了一系列围绕应急演练的实践。他们还设计了一款应急响应平台,规划了应急信息传递软件,编辑了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演练手册并进行线下宣传,推动校园安全建设。从成果上看,他们的预案优化了信息传递流程,让真实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相应部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师生情绪,让师生第一时间了解事件以及学校的保障措施,增强了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在后期采访中,他们表示跨学科社会创新学习的过程有趣且充实,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从团队合作走向了创新联合,不仅对社会创新实践有了进一步理解,还具备了“没有能不能做,只有想不想做”的实干精神。同时,他们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数据整理与逻辑归纳能力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社会创新的道路上,正有这样的一群年轻人——他们秉承从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和从实际出发的实践精神,带着无畏的勇气和赤忱的热情,为实现“新”之所想不断挑战、积极思考、打破常规、携手共创。相信他们未来能够在对社会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努力中持续激发出无限可能,探索人类与社会的更广阔边界。
微信号|乐学西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