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川师范大学雷怡教授团队揭示伴侣声音促进个体的安全学习

Life博士 2023-05-13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Life博士”公众号

更多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近日,四川师范大学雷怡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生理心理学期刊Psychophysiology  (SCI一区,IF = 4.015) 发表了题为“Attachment voices promote safety learning in humans: A critical role for P2”的实验报告,该研究对比了情侣声音和陌生人声音,在基于听觉的安全学习表现上的神经机制差异。

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情景:打针时抓住妈妈的手就感觉没那么疼,闯鬼屋时紧紧抓住男朋友就感觉没那么害怕,或者是在公开演讲前听到亲朋好友的鼓励就不那么紧张了。
没错,当我们在经历让我们感到害怕、疼痛或者紧张的情境时,有一个让你感觉到社会支持的亲朋好友的陪伴,好像就会让你减轻这种不安、恐惧的感觉。
事实上,这些生活现象也得到了实验的支持。研究表明,采用亲密关系人物的不同线索,都能够有效减少个体的恐惧感,增加个体的安全感。
比如,与经历电击时观看陌生人照片相比,将伴侣的照片与电击匹配会减少个体经历电击时的不愉悦感(Hornstein et al., 2016; 2018);与伴侣握手再接受疼痛刺激也会变得不那么疼痛(Goldstein et al., 2018)。甚至,仅仅是想象那些自己与亲密关系的人在一起的美好片段,也能减少个体的恐惧,增加安全感(Toumbelekis, Liddell, & Bryant, 2018)。
那么,既然肢体接触、看图片、以及想象社会支持人物的形式都能减少恐惧,那么声音是否也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呢?当听到亲密关系的声音时,是否能减少我们经历恐惧时的不愉悦感,增强安全感呢?这是我们想要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亲密伴侣声音对恐惧和安全学习的影响。实验前,我们提前录制了受试者伴侣的声音以及对于他们而言的陌生人声音。我们假设,在安全学习中,个体对伴侣声音的电击预期和反应时更少,愉悦度和唤醒度更高。此外,我们还采用了脑电(EEG)设备去探讨这种效应下潜在的大脑活动。我们假设,在安全学习中,伴侣声音诱发的P2波幅更小(P2波幅被认为与威胁相关,威胁性越高,诱发P2波幅越强)。
因为收集的声音都是没有意义的元音“ā”和“ū”,因此我们先去考察了参与实验的个体能否辨别出自己男朋友的声音和陌生人声音,只有当识别率达到90%以上时,才能开始实验。实验中,在听到500毫秒的声音后,受试者需要按键判断电击出现的可能性,以及对刚刚所听到的声音的唤醒度和愉悦度(图1)。
图1 实验材料收集示意图
主要实验结果包括:
  1. 受试者能够很好地区分威胁刺激和安全刺激,并做出不同的电击预期。这证明了范式的有效性。

  2. 安全情况下,对男朋友声音的电击预期低于陌生人声音的电击预期,而危险时的差异不明显。这可能是男朋友的声音让受试者更安全,而危险时由于恐惧,可能模糊了对他人的识别。

  3. 对男朋友声音的唤醒度和愉悦度都更高,说明了男朋友声音能给予社会支持感和安全感。

  4. 听到男朋友声音时,威胁刺激和安全刺激的P2波幅差异更大;听到安全的声音时,陌生人诱发的P2波幅显著大于男朋友。该结果说明,安全时,男朋友的声音让受试者更安全;男朋友声音增强了个体对安全信号的学习能力,而陌生男性声音仍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刺激,吸引了受试者更多注意资源(图2)。

图2 P2成分波形图与地形图
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发现了单纯的声音,而不需要语言内容,或许可以作为一种简单的社会支持形式,增强个体的安全学习,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相关焦虑、恐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下次感到害怕的时候,记得打电话给你信赖的人聊聊天壮壮胆哦!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71130)的支持。


原文文献:

Dou, H., Dai, Y., Qiu, Y.,& Lei, Y. (2022). Attachment voices promote safety learning in humans: A critical role for P2. Psychophysiology, e13997.


参考文献:

Goldstein, P., Weissman-Fogel, I., Dumas, G., & Shamay-Tsoory, S. G. (2018). Brain-to-brain coupling during handholding is associated with pain redu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5, E2528–E2537.

Hornstein, E. A., Fanselow, M. S., & Eisenberger, N. I. (2016). A safe haven: Investigating social-support figures as prepared safety stimuli. Psychological Science, 27(8), 1051–1060.

Hornstein, E. A., Haltom, K. E. B., Shirole, K., & Eisenberger, N. I.(2018). A unique safety signal: Social-support figures enhance rather than protect from fear extinction. 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407–415.

Toumbelekis, M., Liddell, B. J., & Bryant, R. A. (2018). Thinking of attachment figures blocks differential fear conditioning.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3, 989–994.


来源:心仪脑。文仅用于学术分享,不用于商业行为,若有侵权及疑问,请后台留言,管理员即时删侵!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