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创新绝不是聪明人的灵光乍现
徐飞
力争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转变
“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对创新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感的认识。”徐飞指出,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不仅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征程上,也令人欣慰地呈现出跟跑和并跑并存、一些领域领跑的崭新格局。
“但与世界强国相比,中国在创新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徐飞坦言,以美国为例,从表面上看,似乎美国有的中国现在都有。
“但是,一看先后,高下立马可见。周知,是雅虎在先,搜狐、新浪在后;是谷歌在先,百度在后……,人家是leader,我们是follower;人家是引领、创新,我们是追随、模仿。进言之,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诸多方面,中国与美国也处于很不同的应用层级,中国更多的是在生活消费级,而美国则是工业级、国防级和宇航级。”徐飞表示。
“2018年的‘中兴事件’带给中国人的心理震撼相当深远,作为国之重器的核心技术缺乏、原始创新不足是中国当下最大的隐患。”
徐飞坦言,“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差距很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诸如航空发动机、高端芯片、基础算法、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技不如人,根本出路在于全力提升原始创新创造力”。
当前,
我们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口上。
徐飞在论坛上呼吁,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健全基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支撑体系,扎根中国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做出更多原创发现,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实现从跟踪到引领的转变。
创业不应仅为“稻粱谋”
谈完创新,再聊创业。
关于创业精神,徐飞认为,应深化对它的理解。
“时至今日,很多人对创业的理解仍停留在诸如‘创业就是创办企业’的认知上。”徐飞说,诚然,创业可以是创办一家企业或谋求一份职业,但创业更是开创事业,追求志业。
在他看来,“创业不应仅为‘稻粱谋’,比如开一家网店或咖啡屋解决生计、殷实即安,更应当注重所创之‘业’的质地和品质”。而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训练有素的知识青年,应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优势,在高技术、高智能、高知识密集领域奋发有为,以创新创造引领创业,充分发挥创投和创意的作用。
实际上,随着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业支持力度的增强,当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意向颇为强烈。
据中国人民大学此前发布的我国首份《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89.8%的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18.2%的学生有强烈的创业意向。
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也吸引了457万参赛大学生和109万参赛项目,总计124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高中生)参与其中。据了解,这个大赛下一步还将更名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力争做成世界的“双创奥运会”。
面对浓郁创业氛围,徐飞也提到,“创新需要如工匠般的脚踏实地、需要摒弃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也需要坚韧不拔和百折不挠,这些都是创业精神的精华和要义”。
他强调,“创新绝不是聪明人的灵光乍现,聪明人也需要下笨功夫”。
产教融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除了创新创业,作为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强调的第三点便是深化产教融合。
“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这三者间,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应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徐飞表示,前两者是大学和科研院的重要任务,大学更善于也更应该提出新科学理论、探索新技术方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发挥主力作用。
产业发展是则是企业的重要任务,企业更善于通过工程化、产业化、商业化完善新技术的应用,开发推广新产品。
大学和科研院的“发现发明”,与企业在成果转化中实现的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基础。
“产教融合的核心是融合。”
徐飞表示,通过融合解决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问题,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更好地将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新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进一步看,徐飞认为:“产教融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瞄准企业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与现实需求。”
着眼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界与教育界、科技界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合作,并使合作贯穿产品开发、技术供给以及包括工艺流程、质量控制、专利保护乃至产品流通在内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
另一方面,在徐飞眼里,“产教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哺科学研究”,通过产教协同把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也可培养造就面向行业未来发展的学术精英、行业领袖和其他社会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