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了解篇 |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赛道、赛制等全了解
大赛简介
“互联网+”大赛,全称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首次举办于2015年,目前已经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影响最大的赛事活动之一。2019年12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工作研讨会上第六届大赛正式更名为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大赛特点
五个“最”:全国知名度最大、覆盖的院校最广、申报项目的种类最多、参与学生最多、且涉猎国际项目、国家重视度最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考核方式
互联网+大赛成绩已逐渐成为考核高校双创教育质量、评估双创师资的重要指标。
大赛赛制
(以全国第五届大赛赛制为例)
大赛采用了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的三级赛制。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基础上,按照组委会配额择优遴选项目进入全国决赛。
全国共产生1200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港澳台地区参赛名额单列),其中高教主赛道600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200个、职教赛道200个、萌芽板块200个。国际赛道60个项目直接进入全国总决赛现场比赛。
高教主赛道每所高校入选全国总决赛项目总数 不超过4个,其余赛道每所高校入选全国总决赛项目总数 不超过2个。
赛程安排
参赛报名
(一般为自然年3月—5月)。参赛的队伍可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任一方式进行报名。
院级初赛
(一般为自然年3月—4月)。各学院通过学生报名情况组织院级初赛,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由各学院自行决定(一般包括项目申报书评审及PPT路演),评审出优秀项目推荐进入校级初赛。
校级初赛
(一般为自然年5月—6月)。校级账号由各省级管理用户进行管理,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由各校自行决定,校级初赛评选出的优秀项目推荐进行省级复赛。
省级复赛
(一般为自然年6月—8月)。省级管理用户使用大赛组委会统一分配的账号进行登录,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由各地自行决定。各地在8月31日前完成省级复赛,遴选参加全国总决赛的候选项目(推荐应有名次排序,供总决赛参考)
全国总决赛
(一般为自然年10月下旬)。大赛专家委员会对入围全国总决赛的项目进行网上评审,然后选择选拔项目进行现场比赛,决出金、银、铜奖。
往届回顾
第六届大赛提出要以“敢闯敢创”为核心要素,引领高校人才培养范式变革,提升学生敢闯的素质,会创的能力,建立新的人才质量观、新的教学质量观、新的大学质量文化。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赛道介绍
01
高教主赛道
面向普通高等学校师生,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和师生共创组。
要求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
02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面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将分为公益组、商业组。
公益组要求参赛项目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商业组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的痛点问题、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
03
职教赛道
面向职业院校(含高职高专、中职中专)院校学生,分为创意组、创业组。
要求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的转型升级;
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健康、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
04
国际赛道
面向全球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优秀青年,分为商业企业组、社会企业组、命题组。
商业企业组要求参赛项目具有较新的创意、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等,有明确的创业计划。
社会企业组要求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形成正向、良性、可持续运行模式,服务于乡村振兴、社区发展、弱势群体、或以增益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和目标,并有机制保证其社会目标稳定,其社会影响力与市场成果是清晰、可测量的。
命题组持续征集全球大型企业、政府机构、公益机构等就自身发展或社会共性问题设立参赛题目,符合参赛条件的个人、团队、企业均可参赛。
05
萌芽版块
面向普通高级中学在校学生,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加,允许跨校组建团队。
要求引导中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社会实践等创新性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思维、享受创造乐趣、提升创新能力。
不同项目的评审标准
(以第五届为例)
奖项设置
参考内容:
GSICE校园直通车——赛事资讯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介绍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大赛直通车(1)丨带你走近第六届“互联网+”创业大赛享楽多——评审要点篇 |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图片制作 | 昌明教育
仅作为学习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点击下方标题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