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州/邵永乐 :下乡16年的感慨!​

邵永乐 作家文选 2022-09-21

 


下乡十六年的感慨

作者:邵永乐

我记得58年前的今天,我们武进首批知青在奔牛老镇政府的礼堂在做最后一次动员会,并听取先前去村前公社考察的知青代表,程志慎,高雅芳的情况汇报,张佰生镇长作了总结发言,64年8月28号武进县首批知青戴着大红花在长丰厂码头乘轮船离开奔牛去村前插队当农民了!

 


根据武进县志记载,从1964年到1978年这15年间全县共有插队知青19882人,其中武进县知青有4664人,接收外地知青包括常州市的插队知青有15218人,其中1966年至1976年这十年中武进县各镇插队了知青3782人,在这10年中同期招收了3934名工矿企业职工其中农民及农村复员退伍军人2955人形成了这个时期的城乡劳动力的对流。到1983年底这19882人全部得到了安置,其中病退,困退有11039人,经招工顶替进城的有7180人,招生入学的309人,应征入伍的313人,提升为干部的6人,进乡镇企业的649人,县属企业临时工306人,其他工作的80人。除19882名插队知青外另外还有在这10年中大中专学校停办学生回农村的学生有1691人到1984年底也都得到妥善处置,另外许司令另搞的城市居民全家下放运动是有别于知青下乡插队,干部下放,这些全家户,半家户大多数是城市底层居民,有的下放时己年老没有了劳动能力。


大规模上山下乡五十多年了,如今我们都成了老迈。一个时代过去了,感慨万千。知青这一群体总有一天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去,但曾经的青春与热血,一定会载入共和国的史册。青春是有悔还是无悔,自有后人评说。从1968年起到上山下乡终止,全国有下乡知青1700万。再加上我们这些“文革”前就开始学习董加耕,邢燕子的知青,到大规模上山下乡时有好几百万知青,全国共有知青2000多万。这是让40,50后流泪,80,90,00后不知也不懂的大事。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课闹革命,老三届也根本没读到什么书,大多只有小学,初中水平却被冠以知识青年。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是和文化大革命重叠的十年。回想当时,彩旗飘飘,锣鼓喧天的下乡场景。那时大街上,小巷的墙上,电杆上,汽车,火车的车厢上,贴满了标语,口号。宣传机器反复播放同一内容,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居委会,街道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上门来动员,以忠不忠于毛主席来判定你及家长的态度。这些年龄大多十七,八岁最小十四,五岁的大小孩,用他们还很稚嫩的身体,来到偏僻,远离城市的农村,大多是茫然的,朦朦胧胧地去了农村,与想象中的美丽乡村千差万别。这正是他们渴求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正在长身体,离开生他养他的城市,集镇,远离父母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农村,去做达到身体极限的体力劳动。下乡插队后什么都不会,还要自己洗衣,做饭。这对于刚离开学校,离开父母的一群大孩子是极不习惯的。所以这农村也绝不是什么理想之途,知青是有怨有悔的。强体力劳动使他们饭量很大,粮食不够吃,柴火不够烧。他们没有任何油水,有时以糠菜果腹。劳动穿着破衣服,下田有蚊虫,蚂蟥叮咬,夏天脱层皮,手上磨了血泡是常有的事,对于家庭出身不好的知青,艰辛的劳动没什么,但在社会上抬不起头,那时大搞阶级斗争,政治更得不到尊重,你在农村拼命表现也没用,招工,参军,上工农兵大学想都不要想,你只有老老实实参加农业劳动,接受再教育。由于无效的劳作太多,忙了一年基本没有收入。全队的农业收入是分子,总工分是分母,分母越来越大,其工分值也越来越低。1973年福建一个教师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内容真实感人,毛主席都流泪了。在这以后知青政策有所松动,可以搞困退,病退。知青中有许多人开始吃麻黄素,据说吃了后可以查出有心脏病,还有个别的吃玻璃,吃铁钉,去开一刀搞病退,结了婚的搞假离婚,为了返城,为了名额,父母,兄弟反目成仇数不胜数。1977年恢复高考,知青大多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课程及外语基本没学过。就算有人学过,经过多年的艰苦劳动,大多学业已经荒废。要想高考改变命运希望不大。78年云南五万知青首先造反,打出了我要回家的大标语。党啊……母亲我们可是您共和国的长子,你们不能这样对待我们。我们要告状我们要控诉,我们要见华主席,要见邓副主席。他们请愿,罢工,他们泵上铁轨西南大动脉瞬间瘫痪。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海南,上海,北京的知青纷纷跟进。他们还组成北上请愿团跪在天安门前,打出我要回家的横幅。成千上万知青卧上铁路还高声唱着,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此情此景催人泪下,举国哗然朝野震惊。国务院农垦局局长赵凡,临危受命率工作组飞往云南。高层的华国锋,王震不同意他们要以毛主席的凡事为标准。后来总算邓小平说出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村不满意。政府花了300个亿做了吃力不讨好的这事,我们何必再做失去民心的事情,胡耀邦等多数国家领导人都支持邓小平。中央仓促改变政策使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上山下乡运动突然结束,大返城开始。我们要感谢邓小平,感谢云南知青代表丁惠民。有的大龄知青都在农村成了家。为了回城许多都离了婚。形成了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的中国奇特现象。还有的永远留在了农村。因为城中父母去世,城市已没有了他们的立足之地,还有许多知青牺牲在了农村。知青一代已经老去,他们在长身体的时候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当他们要渴求知识的时候无奈地要上山下乡,返城当了工人又要讲文凭,结婚成家又遇独生子女政策。没干几年又遇企业改制都成了下岗工人,为了生活必须重找工作。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大都做了保安,清洁工,烧饭工。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一代人,都已变成头发斑白的老者。拿着不多的退休金,过着与世无争的平淡无奇的生活,有的还要为生存而奔忙。他们大多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我们知青中的佼佼者有的做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有的做了大老板,有的去了海外,或成了学者。但只是少数。上山下乡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如果不是上山下乡我们这一代人中,许多将成为科学家,教授,或国家的精英。我们这代人没有气饀也没放弃拼搏,对于已已成老者的我们,更应心胸开阔地向前看。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吾辈一介平民,不奢望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但可以做到活得潇洒,死得安心,现退休在家,养大子女,再带带子孙都是吾辈多数人的现状。让我们在搀扶中走完人生路,岂不快哉,我们来自大自然,不久也将融化在大自然中。不管年龄有多大,我们共同有一个永远年轻的名字知青。 

我们上山下乡已近60年了,上图为我俩的知青屋,左边一间朝北门给村上的两个五保户住,右边朝南门两间为我俩住,当时下放安置经费为每人360元,刚下去供应口粮每月可领5块钱,一年后就完全自力更生了,这三间土积草房也是用知青安置费由生产队帮助建造,原则上是我们这些知青必须在剩下的大半生中自我改造成为扎根一辈子的农民。


九十年代研究上山下乡运动还属于敏感话题,新世纪开始慢慢容许有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过后出现了大量的知青书籍文章,诗歌,电视电影作品,和许多文学创作,知青们把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历练写了出来,看后很是感人。


知青运动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了,55年把在城镇念过书的高校毕业农村青年鼓励他们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六十年代初扩大到城市青年中父母一方在农村的动员他们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这里面出现了邢燕子,董加耕等代表人物,他们有的才高小毕业也把他们当作有知识的新型农民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1963年为解决城市就业和粮食供应问题,国务院周恩来,谭震林决定在今后十多年内动员3500万城镇青年去农村,边疆,此政策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消灭三大差别的一个长期战略方针。


1964年6月武进区在上级要求下成立了劳动局属下的精简安置办公室,负责人为朱汉文,蒋志新,动员武进主要集镇奔牛,湖塘,横林,湟里,焦溪的城镇青年及社会闲散人员去周边地多人少的农村插队,主要动员16至28岁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未婚青年,插队到耕地较多的湟里区五个公社,和泰村,寨桥,南夏墅等十多公社的生产队,3年时间全县共动摇了城镇青年863人,奔牛最多。到1966年“文革”开始后上山下乡暂行。到1968年毛泽东发表很有必要后,上山下乡运动达到了高潮把老三届中的初高中毕业生实行四个面向的分配,其实大都是下农村,1968年12月武进区按省委指示成立了武进革委会劳动局属下的上山下乡办公室,负责人为周玉琴,1974年4月武进单独成立了知青上山下乡办公室顾汉民为主任,周玉琴,朱焕年,杨杏珍,冯昌勤为副主任他们来自人事局,劳动局,民政局和财政局。所以知青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分为老五届,老三屇,和新五届,上山下乡运动的热潮,风起云涌,震撼人心,几乎家家有知青有的一家有五,六个知青。 大量的城镇知青去了农村,城市工厂的招工就从农村招农民工和农村退伍军人,和红五类知青,禁止雇用城镇青年,招工招生参军的人员数量不能超过上山下乡的数量,如是黑五类子女又没有靠山的,进城希望很渺茫,很难被招工招生参军,我们最长的插队己16年了年龄也已30多岁,被迫只能在农村成家立业,知青后来全部上调后形成了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的奇特现象。


当时我们插队村前公社的知青有一个专管知青事务的干部叫余正干,他给我们落实插队知青的住房,自留田,烧草,农具等,知青草房有上面拨款要求做到不漏不倒,保证安全,有困难有病′的知青可向老余申请生活补助但很难,粮食不够吃是无法解决的。而插队去国有农场的知青是幸运的,他们有固定工资,有食堂有正规的劳作时间,而插队是最苦的,粮食不够吃,柴草不够烧。


自福建知青家长李庆霖给主席写了一封信后,知青运动有了少许变化。知青中表现好的(红五类)可以推送上工农兵大学,参军,招工,或病退,困退等,据武进区档案记载武进区从64年8月到79年6月全县有下放知青19882人另外还有接收的常州市区知青和其他外地知青共15218人这数十年间共上调知青3934名,为达到平衡从农村招收农民工和复员退伍军人2955人形成知青与农村劳动力的对流。要不是云南西双版纳知青上书党中央,从而终止了上山下乡政策,知青全部回城,我们可能就要扎根农村一辈子了。  


作者简介


 

邵永乐 :64年常州奔牛中学初中毕业后,在学习董加耕,邢燕子的高潮中插队去了武进村前公社。在农村坚持自学无线电技术,79年3月上调至武进电讯配件厂任技术员,进厂后利用晚上时间进入常州夜大学继续学习,后被常州科委评为电子工程师,任湖塘中心小学校外辅导员,工厂电子技术辅导员,多次被武进科技局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
  
 



鼓励原创  欢迎投稿
有容乃大  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
812905642@qq.com
长按二维码  进入公众号

编辑:楚江
统稿:成文
组稿:顾林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