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降维打击而已,谈什么战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内德羽则说 Author 羽则

我大概能凑十几个理由躲开这场比赛。

比如佳节临近,这要在日本队主场被一顿胖揍,纯粹就是给自己添堵。又比如前场归化各种来不了和上不了,唯一能打的阿兰已经两个多月没有系统训练和比赛。还比如看起来是黄金时间,但这个饭点对于一个要带娃的中年人来说其实还不如半夜。

然而内心还是一点点在骚动。

这是李霄鹏上任后的第一场比赛,肯定会有很多新的变化。尤其是赛前一小时公布首发阵容后,我看了半天也没猜透究竟这是四后卫还是三中卫,张琳芃会打中卫还是边卫,王燊超又究竟会出现在左路还是右路。再望一眼国外数据网站的阵型图,一句“好家伙”简直脱口而出。

好奇心就这么被勾了起来。打开电视,听到国歌,直接坐下,好吧我承认不管什么有的没的,反正中国队的比赛还是放不下来。

这么一看,确实还看到了一些意外。

万万没想到,国足踢的还真是一个4231。张琳芃打的是右后卫,朱辰杰和蒋光太搭档,这次换成郑铮在左路面对对方爆点伊东纯也;王燊超改到中路和徐新组成双后腰,释放队长吴曦去发挥前插特点;右路还是希望武磊能发挥速度优势插身后,左路用蒿俊闵应该是想内收帮助一些防守和串联,前面的支点由张玉宁顶替来不了的艾克森。

而且就开场的感觉来看,球员们其实还真执行到了李霄鹏的战术要求。不过,也就仅限于此。

前10分钟,国足拿到了47%的控球率,只比日本低了6个百分点。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场面均势,更不代表我们能像对方一样把球长时间控在脚下。这段时间能在控球率不落下风的关键原因在于,没有像上一次那样,任由日本很多进攻球员在两条防线之间自由活动,不断拿球形成连续攻势。

只要王燊超需要扑出去补防边路,蒿俊闵就会内收临时回到后腰位,争取徐新回到弧顶防区的时间,与此同时蒋光太和朱辰杰也都在四后卫里展现出了不错的个人防守能力……比起上次对阵里532的后腰频频转空、中卫失误不断,这次的防守体系好歹完整了很多。

然而12分钟的丢球还是来了,看起来有些意外,但也是日本队不断冲击右路带来的结果。

这次防守轮换其实没有太大的问题,你也很难责怪王燊超在滑铲时为了保持平衡把手臂抬起,但规则就是这样。倒地时非支撑手超过肩膀高度的手球,点球无疑。

颜骏凌虽然判断对了方向,但大迫勇也的射门球速太快,僵局很快被打破。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没有这次意外可能会有不同的剧情。但我觉得,这个点球实际上并不能算是什么改变比赛进程的转折。

因为,国足虽然开局战术执行得不错,但能力方面的差距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同样是面对高位逼抢,日本队的大部分球员都能护住球传出去,然后主动跑位为队友创造下一条路线。循环往复,就能完成出球梳理和层层推进。

而国足球员们想要护球不丢就已经费尽全力,好不容易摘出去就已经几乎耗尽了所有的能量。没有更多的无球接应和组织分边,结局不是横向转移直接分给对手,就是回传-回传-回传然后一脚名义上称作长传的解围。

同样是主打有速度优势的右路,日本队的球员们总是能给伊东纯也创造和拉开一对一的空间,他自己也有正面拿球就突突突的爆发力。面对着日本队整个12强赛的主要进攻爆点,这一次换郑铮来体会王燊超曾经的绝望。

但国足中后场长传武磊给到的提前量,让人感觉简直就像在寻找十年前的贝尔。再加上武磊自己本身也没有什么突破能力,设想中的右路反击仍然不是长传送给对手,就是回传-回传-回传然后重新再来。

就这样,国足落后发生在第12分钟,但上半场剩下的所有时间都仍然只防无反。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能下降(尤其蒿俊闵)带来的防守轮转不再那么精准,一球在握的日本队越来越自信和放松,局面一步步重新变回了围攻。

整个上半场的技术统计,看起来是那么的工整与苍白。国足的控球率下降到只有29%,什么射门、关键传球、角球、传中甚至越位等进攻相关数据都是0,长传成功率差不多是对方一半更能说明防反战术只做到了一半。

这其实也不意外。毕竟日本队在亚洲面对其他球队基本上都是控球完胜,关键就是传来传去半天进不了禁区。而中国队在这次12强赛里的主体思路一直都是上半场先尽量苟住,下半场上归化再拼。

于是,中场休息时我带着难受但并不悲愤的心情,去翻了翻日本一些论坛和媒体评论区。发现大部分亮评都在吹“伊东球王”或者“森保一顽强帮助中国队守住0-1”,也有个别人提到了他们的对手。比如“中国队那个20号后卫踢得不错啊,应该去欧洲练练”,还有“中国队8号年轻时在德甲踢过球,看得出技术不错,但速度和身体真的太残念了。”

看着他们言语间对于旅欧已经习以为常,还有不少人没回来或者没出场,这种口气反而让我更难受了。

切回比赛的下半场。50多分钟李霄鹏换上了阿兰和韦世豪,后来又让戴伟浚上演了国家队首秀,目的自然都是为了在比分落后时不得不去加强进攻。

实话实说,这个下半场确实有些亮点。比如阿兰和韦世豪在左边锋和中锋位置上来回换位,利用巴西族的拿球能力终于能打出一些反击推进;年轻的戴伟浚首秀并不怯场也不怕对抗,几次转身和分球都让人看到点未来的希望;利用为数不多的对方半场定位球机会,韦世豪的远射和长传大概是球迷们仅有的激动瞬间。


然而,这些零星的瞬间远远不能改变比赛的总体走向。

李霄鹏能用的归化进攻手只有一个阿兰,久疏战阵的他状态也远不在最佳。下半场加强进攻的代价就是后腰位置越来越回不来,全靠蒋光太、朱辰杰和张琳芃不断冲上去补。而且能在下半场又拿回45%的控球率,也离不开日本队2-0领先后那算不上没认真踢、但过于游刃有余的半小时。

这也许是因为中山雄太传中时,禁区里五个中国队球员集体掉线看着伊东纯也轻松头球破门……所带来的麻痹效果吧?

其实,在这么一场差距肉眼可见的比赛里,谈论太多战术真的没什么意义。

你可以认为李霄鹏推翻了李铁用六场比赛才找到的最佳配置,但你看着伊东纯也一个人就能把整条防线冲得七零八落;田中碧花了十多分钟就熟悉了中国队的防守策略,开始用传球引导前者的跑位;远藤航拦截、护球、转身和出球几乎一肩挑,承担了转换里的全部工序;我们更熟悉的南野拓实和久保建英除了几次精彩盘带,其他时候都在打着酱油……

就连曾经交手时我们最有优势的对抗能力,现在都占不到什么上风。这样的较量里,战术对胜负究竟能起到多少影响呢?

那么,这么巨大的差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当然是青训差,选材范围小。这毫无疑问,毋庸置疑。但短时间内肯定改变不了,长期的话我这种水平也提不出什么解决方案。

其次我还是想说,能有机会多旅欧吧。

我们的身高体重差吗?为什么他们能在对抗完之后迅速进行下一次无球跑位,而我们必须先站一会喘口气?

我们的反应天生慢吗?为什么每当球的运行轨迹发生一些突然的变化,他们能用各种奇怪的动作兜回来,而我们看上去总像慢一拍?

我们的球员不聪明吗?为什么他们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理解战术阅读比赛,而我们无论怎么安排,到场上打起来的套路都是那么简单?

这场比赛里,我总是隐约想起曾经现场看过的另一场比赛:巴萨U15 vs 恒大西班牙足校。

因为有两个我印象极深的片段。

其中一个,是上半场踢到一半,恒大的西班牙教练连续让翻译向左后卫喊话:“那个右边锋每次先停球做原地假动作,最后都是内切!这种时候先放他走外线,别怕!”

另一个,是下半场踢着踢着,巴萨的中锋可能是发现了盯防他的中卫很喜欢上抢,于是他把踢左边锋的阿霍马奇叫到身边耳语了两句。下个进攻回合,他走走停停把恒大中卫引出禁区,阿霍马奇突然空位斜插,另一侧过完人正准备内切的加维立刻直塞形成单刀,不过踢飞了。

这是天赋吗?当然是,那可是巴萨青年队!但我也觉得,肯定也多少来源于平时高质量的训练和比赛,让这些行为模式、思考逻辑,全都变成了习惯。

不一定非要五大联赛,小一点的联赛或者低级别都可以。不是不能出口转内销,只要真的能在更快节奏、更强对抗的比赛里,先形成一些习惯。这样的球员多了,哪怕回来也肯定能提高国内联赛的节奏强度,甚至是未来他们退役后的教练水平。

仅仅是我一点点拙见。

虎扑今日话题

JRs,正视差距展望未来,你觉得中国足球应该怎么做才能崛起?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