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步一景一故事丨中轴古建“燕墩”辈分儿最大

沙敏 北京中轴线 2024-03-30



*笔者按一步一景一故事

自元、明、清以来,北京中轴线上先后有过数十座古建筑,其中有一些古建筑消失了,永定门、地安门雁翅楼后来得以复建,景山寿皇殿等古建筑重新开放。中轴线上的古建筑趣事很多,笔者通过查档、实地探访,从中撷取一些有趣的内容,以飨读者。


辈分儿最大的燕墩01
BEIJING ZHONG ZHOU XIAN 


清代《日下旧闻考》有记载,“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燕墩是一座下广上窄的墩台,台底各边长14.87米,台面长13.9米,台底至台面高约9米。台顶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坛,坛上立方石碑一座,高约8米。碑下部为束腰须弥座,台座四周各雕花纹五层,分别为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图案,束腰部分用高浮雕持法精雕出24尊水神像,均袒胸裸足趺坐于海水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


碑上部覆盖四角攒尖顶方形碑盖,四脊各雕一龙,龙身作波曲奔腾状,龙昂首上扬,似欲飞奔夺宝顶。碑体南、北面分别镌刻乾隆十八年(1753年)用汉、满文字对照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碑文皆出自乾隆手笔。燕墩碑文是记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记,堪称北京的史记篇。


《御制帝都篇》中,乾隆写道:“天下宜都者四,其余偏隘无足称……惟此冀方曰天府,唐虞建极信可征。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会通带内辽海外,云帆可转东吴粳……”西周镐京、东周洛邑(今洛阳)、汉唐长安(今西安)和明清北京均宜都,比起前三处,北京西靠太行山,东临渤海,南连黄河和济水,北有居庸关天险,乾隆认为是最适宜作为都城的。乾隆在碑文中阐述了“然在德不在险,则又巩金瓯之要道也”,是在谈治理国家要以德服人的理论。

{竹枝词里藏时间}

燕墩虽小,辈分儿却大。可别小看了当年这不起眼的建筑,它承载的北京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有一首清代杨静山留下的《燕墩》竹枝词:“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


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一是燕墩的年代是建元大都时就留下的,建得早,辈分儿就大;二是燕墩的位置正好对着当年的丽正门。燕墩在永定门外西南角约300米处,而丽正门的位置大约为今天正阳门的位置。


实际上,永定门与鼓楼之间的中轴线并不是南北垂直,而是偏西了200多米。这是为什么呢?这个谜团,被今天的学者解开了。


据报载,上世纪50年代的一次施工中,在中轴线上的正阳门下,挖出一匹石马。后来,在拆除地安门的过程中,又挖出一只石鼠。马和鼠看似两个生肖动物,实则不简单,它代表了中轴线上的天干地支,子鼠和午马。这条中轴线,先人修建时,就赋予它子午线的名称。


经研究者实测,地安门向西偏离永定门200多米,钟楼向西偏离子午线近300米。有人认为,元代在设计大都城的中轴线时,特意将中轴线直指元上都,因此出现了西斜2度多的夹角。不过,这一说法也有人反对,因为现在的中轴线建筑是明代所建,不会特意指向上都方向。

{燕墩为何建立于北京东南处?
}

据文献记载,元、明两代北京有五镇之说,南方之镇即为燕墩。因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燕墩在元、明时期叫“烟墩”,刘秉忠在元大都的建设中,运用道家理论,在东、西、南、北、中各设镇物保大都平安。东有神木厂的金丝楠木镇木,西有大觉寺的大钟镇金,南有永定门外燕墩镇火,北有昆明湖铜牛镇水,中间则是当时北京城内的最高点景山镇土。


来源:北京晚报

往期推荐:




文化中轴丨探究元大都中轴线制度的奥秘


活动征集丨“家在中轴”部分摄影作品抢先看


一步一景一故事丨暮鼓晨钟、连接古今,画中探访中轴线的北端——钟鼓楼


中轴往事丨建设中轴线的第一支“国际化团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