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研究论文】郑州大学周震/唐宾、上海交大薄首行:无盐胜有盐—超薄复合固态电解质膜
1. 制备了超高陶瓷浓度的无钠盐复合固态电解质薄膜2. 揭示了薄膜加工工艺-微观结构-电化学性能三者的相关性3. 建立了面向固态钠金属电池的电-力耦合模型
比较了不同制备方法和不同热压温度下制备的复合固态电解质薄膜的离子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HP260C复合固态电解质薄膜的离子电导率最高,离子和电子ASR分别为191和1.9×1011Ω cm2。虽然离子电导率仍比纯Na3SbS4颗粒低一个数量级,但复合固态电解质薄膜的离子ASR要低得多(211比671 Ω cm2)。此外,HP260C复合固态电解质薄膜的电子ASR大于原始陶瓷片。低离子和大电子ASR都有利于固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热压后,复合固态电解质形貌发生了变化,如图1所示。2个样品中孔隙长宽比的统计分布相似,它们都符合正态分布。宽度和高度的比值大多在0.2-0.6范围内,证明孔隙不是球形的,因为球形孔隙的纵横比为1。两种样品孔隙的三维几何形态完全不同。通过Feret直径可以定量分析孔隙的三维形状,Feret直径是由与孔隙相切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决定的。例如,当单个孔隙为球形时,Feret直径为单个值; 然而,当颗粒不是球形时,Feret直径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广泛分布,这取决于孔隙的三维几何形状。两种样品的孔隙Feret直径分布差异较大,HP260C复合固态电解质薄膜的Feret直径主要集中在2–5 μm之间,最大不超过20 μm。CP样品的Feret粒径主要集中在4–8 μm之间,一些较大的(≥ 20 μm)约占总数的2%。
该文其他合作者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赵一博、王之谊、陈施威、吴屹凡、曾裕铭和郭云龙副教授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化学学院李卢江。该工作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rant Nos. 51902201和 51527801)的资助。特别感谢上海卡尔蔡司公司X射线显微镜高级资深应用技术专家曹春杰博士的帮助。
Ultrathin salt-free polymer-in-ceramic electrolyte for solid-state sodium batteriesAuthor: B. Tang, Y.B. Zhao, S.W. Chen, Y.F. Wu, Y.M. Tseng, L.J. Li, Y.L. Guo, Z. Zhou*, S.-H. Bo*DOI: 10.1016/j.esci.2021.12.001
郑州大学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现担任J. Mater. Chem. A 和Green Energy Environ.副主编。多年来致力于利用高通量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与实验相结合,开展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研究。在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 和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300 余篇,论文他引30000余次,个人h因子101。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双聘)长聘教轨副教授,Materials Today Energy青年编委。2009年和2014年在复旦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分别获得化学学士和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其团队围绕固态电池开展超快离子导体、表界面表征以及成像诊断等相关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5篇。固态电池研究成果入围世界科技大奖能源类决选(全球共6项),获得未来储能技术创意大赛最高奖(全国共3项)。个人还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唐立新教学名师奖”等奖项。
eScience (国际刊号ISSN:2667-1417;国内出版物号CN12-1468/O6) (简称《e科学》),主管单位为教育部,为南开大学与科爱合作创办的国际化学术期刊,创刊主编为南开大学陈军院士,致力于发表能源、电化学、电子学和环境相关领域及其交叉学科具有原创性、重要性和普适性的最新研究成果。“立足中国,拥抱世界,引领未来”,本刊定位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能源电化学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将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国家重大能源战略。成功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初期采取钻石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对作者和读者均免费,是您可信赖的发表平台。
详情请见期刊官方介绍
主页链接:http://www.esciencemag.com 欢迎大家关注与投稿!期刊将执行快速响应、公正严格、高标准的稿件评审制度。
扫描或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eScience微信公众号
及时了解eScience发表的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