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出退火温度与背景真空度的调控策略,识别O2、H2O吸附分子对三层石墨烯的竞争掺杂。2. 建立竞争掺杂模型,揭示O2、H2O、热电子竞争掺杂三层石墨烯机制。3. 首次构建理论模型,支撑石墨烯的O2诱导p型掺杂与热电子n型掺杂。图1. 三层石墨烯的分子(O2、H2O)吸附与热电子的竞争掺杂。二维材料的旋转“魔角”、 插层化学“魔距”、组装超晶格等层间调控与应用开发给多层二维材料的研究注入动力。在开发高性能、低功耗的二维碳基器件,探索超越摩尔的微纳器件,构建石墨烯基集成电路等领域,一直是目前超摩尔定律时代亟需解决的技术瓶颈,也是硅基集成电路的替代方案。低功耗器件作为“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在实际器件应用中,会遇到O2、H2O、吸附气体分子与支撑基底的非故意掺杂,进而影响器件的弹道输运及其功率损耗。因此,研究O2、H2O、支撑衬底等三种掺杂因素对输运层的竞争掺杂调制;吸附气体分子与支撑基底的非故意掺杂,进而影响器件的弹道输运及其功率损耗。因此,研究O2、H2O、支撑衬底等三种掺杂因素对输运层的竞争掺杂调制;灵活设计实验,洞察不同的掺杂贡献;建立机理模型并执行理论研究去验证模型等科学问题,还悬而未解。图2. 三层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的掺杂调控与电荷输运。通过微机械剥离技术获得三层石墨烯(trilayer graphene,TLG),并通过范德华电极转移技术制备三层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图2a)。对沟道石墨烯进行分析,基于拉曼光谱(图2b)的G峰和2D峰位置与高度比值,以及AFM台阶图(图2c),均表明制备的是三层石墨烯。在低真空条件下测试石墨烯场效应器件的转移特性曲线(图2d),获得其电荷中性点电压(VCNP)随着温度变化,有向负栅压方向移动的趋势;为了验证这一实验现象,对另一个受控多层石墨烯样品进行了同样的转移特性测试,发现了同样的移动趋势(图2f);而且温度效应调制VCNP移动的行为是可重复的。在场效应晶体管的转移特性分析中,正VCNP表现出p型掺杂行为,而负VCNP表现出n型掺杂。因此,在低真空条件下器件工作温度导致VCNP位移,表明温度调制可诱导石墨烯的掺杂类型、或调控其功函数。为解释这一实验现象,增加真空度调制,即在温度调制的同时,改变器件工作真空度,进而调控石墨烯表面的吸附原子类型。其中,对于主要吸附的H2O分子,高真空且高温条件(>180~200 °C)可实现物理解吸附。因此,通过灵活温度与真空度实验设计,可调控石墨烯吸附的O2与H2O分子类型;并结合衬底与石墨烯异质结界面电势分布,可得到氧化物衬底有热电子注入石墨烯,诱导石墨烯n型掺杂。基于器件工作过程中吸附H2O的情况,将器件分为干燥(dry)和潮湿(wet)背景条件;并基于背景真空度的调制,继续将器件的工作条件分为高真空条件以及大气环境,基于此,建立起三层石墨烯的竞争掺杂调制模型(图3)。如图3所示,基于真空度的调制,可控制石墨烯表面吸附分子的数量。其中,由于O2的渗透性,它很难被去除,它导致石墨烯的p型掺杂。另外,在低工作温度(< 180 °C)的湿环境下,若是低真空环境中,吸附H2O分子不能完全去除;若在高真空度下,H2O是容易解吸附的,此时不需要考虑H2O掺杂效应;而且H2O属于弱空穴掺杂,并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增强O2的吸收稳定性:因此,获得石墨烯的竞争掺杂机制:在湿及高真空环境下,残留O2的空穴与虚拟衬底电子的竞争掺杂(图3a);在湿及低真空环境(甚至大气压)下,O2作为主要的p型掺杂,H2O协助其吸附,导致显著的P型掺杂,VCNP向正偏压移动(图3b);在干燥及高真空环境下,O2的空穴掺杂因解吸附增加而得到缓解;并随着衬底温度增加,热注入电子增加,并以热电子掺杂为主,VCNP向负偏压移动(图3c);在干燥及低真空环境下,O2的空穴掺杂及衬底热电子注入的竞争掺杂,但因O2浓度高而以空穴注入为主(图3d)。石墨烯正是通过表面吸附分子及衬底注入电子的同步掺杂,实现石墨烯的竞争掺杂调制。总之,为证明实验结论以及模型的合理性,对不同SiO2衬底终端和吸附分子组装石墨烯的结构进行了第一性原理理论研究。其中,Bader转移电荷为正时,表明得到电子,正值越大,说明电子浓度越大,导致掺杂行为增强,反之亦然。13个体系的DFT计算结果证明:(1)氧化物衬底诱导n型掺杂。H钝化Si终端的SiO2衬底使TLG弱n型掺杂或形成小功函数;(2)本征三层石墨烯的功函数为4.286 eV;(3)分子吸附物的可调控。即H2O的吸附对石墨烯的影响变化不大;O2诱导p型掺杂;H2O增加O2吸附的结合能,使得P型掺杂更明显;(4)随着O2分子吸附数目的增加,功函数增大,使石墨烯成为p型掺杂;(5) 电荷转移与功函数趋势一致。本研究结合实验和理论计算,揭示了真空度和温度对三层石墨烯掺杂类型、功函数的调制规律,建立了O2、H2O、衬底竞争掺杂模型,为低功耗碳基纳米电子学器件设计提供参考。Insight into the underlying competitive mechanism for the shift of thecharge neutrality point in a trilayer-graphen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T. Huang, J.F. Ding, Z.R. Liu, R. Zhang, B.L. Zhang, K. Xiong, L.Z. Zhang, C. Wang, S.L. Shen, C.Y. Li, P. Yang, F. Qiu*
eScience 2 (2022) 319-328
DOI: 10.1016/j.esci.2022.03.005
通讯作者
邱锋
省引进人才,美国化学会会员。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微电子学和固体电子学学位;同年,加入云南大学材料学院工作;并2014年赴复旦大学访学。主要从事低维光电材料及其新型光电探测器研究。近年来,组建2D-X group团队在二维原子晶体与光吸收材料,新型光电探测器与太阳能电池,第一性原理及器件量子输运模拟,大尺寸高品质InP、Ge、GaSb单晶衬底生长等领域开展了系列研究;主持国防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等多项课题;2018年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年获云南省高层次人才专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ACS Nano、Chip、Carbon、ACS
AMI、Solar RRL、ACS Appl.
Electron. Mater. (期刊封面)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研究成果。http://www.mse.ynu.edu.cn/zh-hans/node/32
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2018级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石墨烯材料生长、物性调控及石墨烯基场效应晶体管的器件性能研究。
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2019级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硕士研究生,专注于半导体材料的第一性原理及器件量子输运的理论计算研究,曾以第一作者在ACS Appl. Electron. Mater发表封面研究论文。
学术交流群
为了给同学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eScience建立了智能电子器件群、光电群和分析表征群。群主会不定期分享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会议信息,欢迎同学们扫码入群。更多微信群信息请关注eScience公众号。
eScience (国际刊号ISSN:2667-1417;国内出版物号CN12-1468/O6) (《电化学与能源科学(英文)》),致力于发表能源、电化学、电子学和环境相关领域及其交叉学科具有原创性、重要性和普适性的最新研究成果。成功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2022年初被DOAJ数据库收录。目前,eScience已有四期论文上线,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未来,将继续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目标。http://www.escience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