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探 !肿瘤医院的街角,藏着郑州1000万人都不知道的「特殊小馆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带娃吃郑州 Author 馋猫大本营


邦主有话说:以前从来没想过,为什么每个医院门口都有卖烤红薯的,在医院附近呆了一个下午才明白,风吹过来的红薯香甜味,它的治愈能力,早就盖过了食物本身


医院门口3块5的红薯和40块的下午茶小蛋糕一样,都是抚慰在焦虑和崩溃边缘的人。

今天想带大家看看,这个隐藏在郑州闹市,却很少被人知道的「共享厨房」的故事——
『共享厨房』
共享厨房:提供水电、厨具、油盐酱醋等调料,方便求医的异乡人做饭。
地址:东明路纬五路交叉口165号(河南省肿瘤医院附近)


「还有免费的粥吗?」丽梅阿姨一边问老板,一边带着儿子往厨房的最尽头挤。厨房后面有一排水龙头,丽梅麻利的洗菜、沥水、再拿到小案板,铛铛铛几下就把两个西葫芦切的薄厚均匀。

2月1号从三门峡来河南省肿瘤医院住院的丽梅对这里很熟悉,不想吃医院食堂饭的时候,都会来共享厨房炒一个菜。


如果不是她自己说这是第二次住院,看起来一点不像生病的人。健谈,看的通透,步伐矫健,眼明手快,和广场上跳舞的阿姨们没什么差别。

不一样的是,她狠狠的被生活欺负过。

2017年,成了街坊口中“熬出头”的丽梅查出来了癌症,从知道自己患病7天没合眼,在精神科住了半个月才决定做手术。

只是怎么也没想到,才三年就复发了,「转移到了头上」,只能再次来到省城的肿瘤医院。


说到病情丽梅脸上没有太大的情绪,说到三个孩子的时候,才有老态、无望和妥协。

丽梅第一胎是双胞胎女儿,二胎生了个儿子,儿子6岁那年,老公去世了,她自己守着水果摊拉扯三个孩子。

眼看着闺女大学毕业准备考研,儿子也上了大专,用丽梅的话说,癌症复发消耗的不仅是钱,还耽误着孩子的前程。

一得病,儿子不考专升本,姑娘也没心思考研了,孩子在学校没有轻松过。

今年复发,小儿子来到郑州照顾她,也耽误了找工作的时间。

看着丽梅身后的儿子,23岁的男孩个头已经长成了,随口问一句,孩子谈对象了吗?

「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怎么谈?」「得这个病,不好谈女朋友。」

说话的间隙,又催促儿子先去盛粥。


转头对我说了一句,「我把姑娘和儿子都害了,以前孩子可活泼,现在没个喜脸儿」。

「三个孩子跟着我,没有享过福,没有得到家庭的爱,放假回到家就干家务,洗衣服洗铺盖...」

「唉,我真的愧对孩子,多希望孩子上研究生。」

还来不及说出安慰的话,丽梅儿子盛了粥回来,锅里的菜也炒好了,丽梅用锅铲铲出来一块让我尝尝。

吃起来脆生生的,但是这个熟度可以出锅了,从共享厨房走到病房还要10分钟路程,锅气和余温足够让菜变软。


走之前丽梅阿姨问了一句,「我的话是不是可多」?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和陌生的人面对面倾诉不亚于社死现场,很难理解丽梅的倾诉欲望。

也许是人老了又摊上大病,心中苦闷万千,也许是希望偶遇的陌生人,听过她吃尽生活苦头的一生。


信阳人有晚饭吃清汤面的习惯。

看到厨房里一个大叔煮了一锅素汤面,想起来信阳朋友说过的当地饮食习惯。


罗叔一天三顿都在这给他媳妇做饭,来这里做饭的理由很简单:便宜

5毛钱面条,5毛钱青菜,够两个人吃一顿」,说完不好意思的笑了两声。


罗叔媳妇17年检查出来乳腺癌,那时候借遍了亲戚的钱在县城做了手术,没想到去年就复发了。

「肿瘤转移到骨头,治不好,只能用药控制」。罗嫂的病情被判了死刑,但是又不能不治,儿子还小,在农村没了娘更难娶媳妇。


但是每个月上万块的治疗费对农村家庭来说,也是要了命的打击。

已经嫁出去的女儿在江苏打工贴补娘家,今年辍学的儿子也跟去挣钱了。

罗叔说,他在这里也陪不了多久,这次来陪媳妇做住院的检查,顺利住院之后,他就去外地打工。


吃完饭罗叔和罗嫂视频,让她记住肉放的位置,厨房里有三个冰柜一个大冰箱,存放家属从老家带来的肉和菜。“得的就是花钱的病”,每个人都想能省就省。


过段时间,罗嫂就要一个人住院治疗,一个人来共享厨房做饭。


不知道素未谋面的罗嫂,会怪罗叔狠心把她一个人丢在医院,还是怪自己得了这么烧钱的病。


今年刘志过了一个笑不出来,也最没有幸福感的新年。

往年的二十八九家里已经炸好了鸡、鱼、丸子,炖好了红烧肉,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今年的腊月二十八,家人住院了


住院的第二天就是除夕,病人想吃鸡蛋羹难为坏了刘志,过年期间医院外好多小饭店都关门了,去哪买啊?

听病房里的人说,医院外的共享厨房能做饭,炖汤,还让刘志看了一下老板的朋友圈,过年期间正常营业


而且老板也代蒸鸡蛋羹,家属发个微信让老板提前把鸡蛋羹放进高压锅,过来炒完菜,蛋羹也蒸好了。


对于刘志来说,这里提供了方便,「有的病人吃饭要忌口,比如不能吃洋葱、姜蒜,但是外面的饭不知道放了什么佐料,所以自己做饭方便点」。 

除了方便,对于对于家属来说,厨房的烟火气还能换换心情,「病房太压抑,不敢哭不能笑」。


神经最紧绷的时候,在这里才能找到片刻宁静。


走进来的年轻小夫妻明显和别人不一样,大哥负责给鸡块绰水,大姐撕蘑菇,两个人神色轻松,就像在家里做饭一样。


其实来郑州治病的这几个月,这对年轻夫妻过的并不轻松。

亲戚都不知道他媳妇在治病,大概也没人帮忙照看在家里上学的孩子。

而且,这几个月赵哥一直住在车里,没睡过一个好觉,每天还要下厨做饭。


旁边的阿姨夸了一句,「很少有男人能把媳妇照顾的那么好,小赵很不错」。赵哥倒是不好意思了,「都一样都一样,只要生病了都一样」。


不管怎么说,他们熬过来了,明天出院的好消息,足以抵消这几个月的疲累。

「出院比啥都高兴,比挣多少钱都高兴,比晚饭吃小鸡炒蘑菇还高兴」!


写在最后:其实在探访共享厨房之前,心里有点抗拒,害怕看到悲怆无助的表情,害怕同情的眼神不小心刺痛他们。


但实际上,这里的人比我想象的坚强,病患和家属都承受巨大的压力,会狼狈、甚至会躲到楼梯间去哭。

「患病」对一个家庭来说,像心口挨了一记闷棍,喊不住吼不出,被困着,硬生生的憋着一口气,勉力接受命运的磋磨。


但他们始终崩而不溃,在与病魔斗争的间隙,专心做好一日三餐。


病痛和生死之间,好好吃顿饭不止满足胃,在中国人的传统里,「吃的下」说明病人胃口还不错,病情在好转。


而为病人做好简单的家常饭菜,是走投无路又无处可逃的家属们,唯一能寻求的心灵慰藉片刻放松

对普通人来说,一日三餐是再简单不过的日常,点个外卖喝口啤酒撸上小串,不过尔尔。

但在许许多多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这样稀疏平凡的日常,是很多人去斗,去赢,去与命运博弈的补给,对于他们来说,能够好好吃顿饭,就是生的希望。

好好吃饭,珍惜每一餐。

📝 文 / 杨桃子
📷 图 / 肖锋
💻 视觉 / 奶膘
声明: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均使用化名。



为了正常收到我的推送
请顺手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