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传播视野下的ChatGPT:多元场景与多维交互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对外传播 Author 何天平 蒋贤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机器已超越作为人类沟通中介者的信道角色而成为独立的传播者,因此研究者需要从功能性、关系性、哲学性等多维视角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的意义。依据功能与人机关系的差异,现有聊天机器人多数可被分为强调信息速率的任务导向型机器人与侧重情感卷入的闲聊型机器人两类。任务或闲聊导向的二分法本质上是对人机交互主要场景的归类,并非从本质上限定某类聊天机器人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新型聊天机器人的ChatGPT即在上述场景的整合与升级方面形成深层次的拓进。而这种拓进的意义也充分作用于不同国家之间信息流动的国际传播语境中,通过建构更具想象空间的应用场景进而表现出重塑跨国传播交往模式的充分潜能。

一、信息检索场景:“无所不知”的多语种百科全书

ChatGPT并非搜索引擎,但因其强大的语言模型与学习能力,在信息检索场景中已表现出极强性能。ChatGPT可根据用户的问题精准生成回答,并在信息交互过程中不断增进回答的准确性与匹配性。在这一场景中,ChatGPT的多语种属性与“无所不知”属性为跨国信息交往增添助益。

一方面,ChatGPT具有较强的跨语际适用性。长期以来,语言差异成为横亘在不同国家民众交往过程中的一大阻碍,尽管英语作为国际通行语的普及与机器辅助翻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巴别塔”的重建,但对各国多数普通民众而言,使用英语或机辅翻译问讯沟通仍有一定门槛。ChatGPT已支持数十种语言的交互和多语种文本互译,这减轻了不同国家公民跨越语言、文化藩篱获取资讯的障碍,进一步增添了个体跨出“社交茧房”、了解他国和世界的动力,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逆全球化浪潮中不同国家的重新连接。

另一方面,ChatGPT表现出“无所不知”的超级百科全书特征。步入数字时代,搜索引擎的发展率先重塑了信息检索逻辑,而以ChatGPT为代表的聊天机器人则更进一步,通过实时对话形式精准、动态对接用户信息需求,用户由此获得的信息质量也得到可见的提升,业界由此评价ChatGPT为“一部超级百科全书”。当然,其生成信息并非全然准确、有效,但相对而言更低的检索难度、更高的检索质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使用户摆脱信息爆炸时代带来的认知过载,重启个体探索其他国家、文明的热情与活力,通过营造全球共通的关切点、好奇心、求知欲,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精神交往。

二、内容生产场景:“无所不能”的智能化创作机器

令ChatGPT备受关注的一大特征便在于其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包括图表、论文、营销方案、诗歌在内的各类文本生产几乎都在ChatGPT可学习的“舒适区间”。尽管对其生成的文本品质仍然众说纷纭,但这无疑进一步启发了社会对人类创作行为的深思:曾被认为是人类心智独有天赋的创作能力正渐渐被机器逼近,这势必会对过去信息生产与传播所遵循的一般性规范带来颠覆性改变。在交往日趋频繁紧密的国际传播领域,ChatGPT为内容生产场景带来的变化无疑是显著的,这样的技术化逻辑嵌入更体现洞察上述变革的重要线索。

对于专业的国际新闻生产者而言,ChatGPT将有预期地改变内容生产流程与模式。尽管机器写作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果,但ChatGPT因其生成文本的普适性、智能化仍再次让媒体从业者深为震撼。在国际新闻生产方面,ChatGPT可以减少国际资讯检索难度、语际转换压力,在较低的成本条件下以极高效率、相对较高的语言表达质量生成面向多语种受众群体的传播内容,极大促进国际新闻生产的效能。同时,ChatGPT也能进一步简化数据图表、交互程序等在文本形式层面的生产要素,助力媒体拥抱数据新闻、新闻游戏等新兴新闻范式,增强新闻产品的新颖性与吸引力。

步入全民国际传播时代,国际新闻媒体早已不是国际传播的唯一载体,国际教育、国际贸易、国际旅游等行业也是国际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公民个体也可以在国际交往中成为国家形象的具象化身。传统上,非媒体行业人员的语际转换能力与内容生产能力相较媒体人员显劣势。但ChatGPT等工具的出现则能极大地解放各行各业各类人员跨国交往的动力。在智能化内容创作机器的赋能之下,教育业、旅游业、贸易业等部门可以更自如地面向本行业关注的目标群体沟通、营销、互动,更好地发挥人文交流、民间交往的国际传播价值。国际传播的主体及体系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且各主体能以较低成本发挥所具有的传播优势。

三、情感陪伴场景:“客观中立”的“世界性”虚拟伙伴

较之其他类型的人工智能技术,聊天机器人的另一差异性特征在于其“聊天”属性。在人机对话过程中,智能技术有机会与用户构建起亲密化的社交关系;但事实上,诸多聊天机器人产品在亲密社交、情感陪伴层面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有研究表明,一款优秀的聊天机器人产品被期待具有以下特征:积极主动性、责任心、可沟通性等对话才能(conversational intelligence),危害管控、表达准确、社交礼仪、道德操守等社交才能(social intelligence),身份认同、个性等人格化(personality)特征。相较而言,ChatGPT在社交性的各个维度上具有良好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流行。

作为虚拟伙伴,ChatGPT本身并不创造人与人直接沟通的国际交往场景,但因其在伦理层面的严格政策和“世界性”特征,它在与用户交互过程中创造出一种类国际交往的社会情境,能增进用户对国际交往的体验与感知。

一方面,ChatGPT在技术架构层面力图规避话语层面的歧视,尽可能实现“客观中立”。现实世界充斥着刻板印象与歧视言论,为避免在对语料的学习中成为偏见言论的巨型棱镜,ChatGPT通过硬编码规避答案中可能出现的对不同国家、族裔、性别的歧视性言论。在回答争议性话题时,它也尽可能提供相对中立、全面的视角以供用户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抗极化世界中茧房式交往带来的认知偏见。从某种角度看,尽管ChatGPT在每段命令后输出的内容是唯一的,但这种唯一的回答可能比“信息茧房”中的用户个体接触到的“多元”内容更为客观中立,有利于打破用户对其他国家、文化形成的既有刻板印象,促进个体认知的全面化与客观化。

另一方面,ChatGPT具有“世界性”,可以在与用户互动过程中建立跨国虚拟友谊。ChatGPT不带有明确的国族、社会及文化身份,因此用户难以将其识别为自己的同群体成员,其身份便带有一定的“世界性”特征。此外,ChatGPT可以根据交互内容不断提升输出结果的私人化、定制化程度,带有类人化的特点。因此,在聊天中ChatGPT类似于一个“世界公民”身份的虚拟伙伴,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跨国虚拟交往情境,有利于用户在此过程中获得跨文化交际体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体而言,ChatGPT正在国际传播的多元场景构建中实现与用户的多维交互。聊天机器人可以同时发挥国际传播的信息媒介、内容生产机器、类人化对话者等多重角色,兼任国际传播的信源、信道与传播者,由此构造围绕聊天机器人的复杂、动态的国际传播交往网络。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成国际传播与世界交往模式的进一步重塑,为中国国际传播增添诸多机遇。当然,我们也需要清晰意识到,ChatGPT技术的应用优势与风险并存,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客观中立”的表现背后同样深度嵌入着源于“超级技术”所构造出的信息或权力不平等结构,其带来的深远影响理应予以关切。

(本研究全文将于《对外传播》杂志刊发,“对外传播”微信公众号先期摘编部分精要内容。作者何天平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蒋贤成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关注获取更多信息

扫码订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际传播视野下的ChatGPT:多元场景与多维交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