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压!《人生第二次》,看完哭一场,压力全跑光

小熏 布妈有宝藏
2024-09-05

周末了,给大家推荐点好看的吧。
我最近每天晚上都在“找虐”,抱着一堆零食对着电脑流眼泪,鸡爪都啃不动了也不想关掉屏幕。
因为这个新出的央视纪录片太好看了!
而且说真的,哭完了好解压,当天睡得好不说,第二天起床心情也很好。
我看的就是它:
2020年,央视出了一部《人生第一次》,
记录了第一次睁眼、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当兵……
当时就引发了无数共鸣,当年我看完也是哭得稀里哗啦的。
现在原班人马端上来第二碗催泪汤——人生第二次,
记录了普通人在面临生活困境时,勇敢重启人生的故事。
这汤料足火候够,我仰脖干了!
《人生第二次》一共有8集,
看分集片名就能感觉到文化和品位,似乎每一集都能押中一个中高考作文题
导演组以“圆”与“缺”、“纳”与“拒”、“是”与 “非”、“破”与“立”这四组对立关键词,
表现了“家庭的离散与重聚”、“身体的抗拒与和解”、“法律的正义与救赎”、“命运的打破与重塑”4大主题。
虽然我一向很推荐带娃一起看纪录片,
但是《人生第二次》小屁孩们应该是看不懂的,只有有些生活阅历的人才能明白镜头背后的内核。
每一集的长度都有60分钟左右,像电影短片,很适合每天娃睡后看一集。
每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

《圆》:一次失散18年后的久别重逢

《人生第二次》以寻亲家庭的重聚开篇。
《圆》讲述的是一个失而复得的故事,讲述了失散18年后的骨肉重逢。
18年前,卫卓被人贩子拐卖,在公安部的不懈努力下,
18年后卫卓和亲生父母终于在《等着我》的舞台上相认团圆。
有孩子的人一看这类题材的东西就容易泪奔,不过《圆》的讲述手法克制而新颖,
虽然好哭但不会过于煽情。
故事从卫卓父母、卫卓、打拐警方这三方视角分别切入,从不同角度还原同一个18年。
因此,
观众既能看到卫卓父母认亲前的忐忑不安、相认后的狂喜与忐忑,也能看到卫卓与养父的纠结痛苦。
包括,还展示出了卫卓和亲生父母见面之前的真实想法:
我生意失败欠了钱,希望得到帮助。
弹幕对这一集的评论最多就是:真实、细节满满。
比如,在《等着我》的舞台上,卫父抱起已经成人的卫卓在舞台上走了几步路;
卫母执意要喂卫卓吃饭,因为过去18年都没有喂过你;
知道卫卓放不下养父母,卫母主动提出,以后就把他当成嫁出去的女儿……
每一个细节都直抵人心。
不过感动之余心里还恨恨的,说什么养父母,不就是买孩子的罪犯吗? 为什么拐卖人口不能买卖同罪?!
这又哭又笑又恨的感觉用文字描述不出来,你们去文末找观影链接自己感受吧。

《缺》:一轮对命运说不的逆风长跑

《缺》的镜头对准了一群没有完整原生家庭的孩子。
他们在体育老师柏剑的助养下,踏上了长跑之路。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梦想之家”的长跑少年们就开始一天的训练。
这些孩子把柏剑看做爸爸,一边练习长跑,一边追求新的生活,
还在努力化解自己对原生家庭的恨。
里面有个小朋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金浩然(小金子)像个哲学家,又像个诗人,平时说的话带着与年龄并不符合的成熟。
但面对柏剑老师问出的“恨你妈妈吗?”,只能沉默着掉眼泪,最后挤出一句“不知道”。
老师劝诫他,恨是双刃剑,他也只是黯然地靠在老师肩头。
他嘴上说着不想妈妈,眼泪却啪嗒啪嗒地落下。
孩子们太缺爱了,他们心中有个缺口,就明晃晃挂在里,让人看了好心疼。
但影片最后,看了孩子们写给2035年的信,一切却又好像圆满了。

《纳》:一趟与自己和解的轮椅进藏之旅

“你们看我,有没有过得像一条狗?” 
这是《纳》开头,主人公何华杰的一句自嘲。
2018年,他因为意外车祸导致颈椎6、7节损伤,高位截瘫,胸部以下没知觉。崩溃、绝望……他想死。
但有一天,他心态突然变了。
他说,他曾幻象自己死去后的情形:
妈妈烧好一桌我最爱吃的菜,在我的坟头哭得撕心裂肺……
这个画面刺痛了何华杰。
“我要活下来。”
经过两年的自我消化,他终于开始与自己和解,并试着重新接纳自己的了。
何华杰再也没有轻生的念头。 
他渐渐学会用另一种方式活着。 
他努力做康复训练、
学会了新绝活——拉脚提琴,
还和何鹏、黄涛、付鸥、陈光翔五个靠轮椅出行的残疾小伙,
组团自驾进318川藏线。
他们一起搭帐篷、做饭、修车、放声歌唱等,轮椅虽然限制了他们的身体,但是无法阻止他们挑战自己的极限。
接纳了自己,就是接纳了整个世界。

《拒》:一段不甘被容貌左右的修整人生

据说,整形手术源自残酷的战场,目的是修补残缺的身体。
然而今天,更常见的是,人们通过这种方式,“丢弃”不想要的那部分自己。
整形道路上,不断有人前赴后继。
从最初的割双眼皮、垫鼻子、隆胸,到最近的做精灵耳、填充卧蚕,整形已经成为了潮流。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衷。
有人因为整容失败,不停“调整”,不惜打开胸腔截取“软肋”。
有人因为被人pua长得不好看,决定“换脸”。
但也有“不得不整”的,
比如宁夏女孩冯婷。
2岁起左脸逐渐肿大,面部不对称的缺陷令她越来越不自信。
2021年,16岁的她在上海同济医院接受了两次手术,
手术前,她毅然决然剃光了头发,卸下了曾带给她安全感的“铠甲”。
最终,冯婷的面部恢复了对称,她终于可以做从小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抬头挺胸,迎着风走。

《是》:一册法理与人情相融的检察案卷

最高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厅,
是专门审查案件有无错误的检察职能部门,《是》,就是在这里蹲守拍摄了一年半的故事。
申诉人苗青海,儿子儿媳被他们曾经的同学杀害。
凶手作案时的年龄成谜,无法确定究竟是满18岁的成年人,还是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
申诉人刘占江,弟弟被同村人杀害,一审判处被告人死缓,二审改判为有期徒刑15年。刘占江不服,坚持为弟弟申诉。
类似的案件还有很多。
申诉人是确有冤情还是对法律不理解?
检察官们又如何在复杂状况中,把握公平和正义?

《非》:一场走出高墙后的自我救赎

这一集采用第一人称的解说,让当事人为自己配旁白,叙述事实,吐露心声,更直抵(好)人心(哭)了。
11年前,毛徽走进“高墙”,女儿刚出生33天。11年后,他还有1个月就可以走出“高墙”,女儿已和自己差不多高。
随着出狱日期的一天天临近,他的心情从期待变成不安:
父母身体还好吗?女儿还记得他吗?这个世界现在是什么样了?高墙外,太多未知。
《非》中,毛徽第一句自述是:
‍刚到这里,每个人都会害怕,可是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不害怕了,反而会害怕起外面的世界。
故事以“信”,串联起了毛徽与爱人十多年的故事。
服刑期间是手写信,老婆信上的称呼,从最初的老公到后来的直呼其名,显示着两人关系从亲密到疏远;
出狱之后是微信,夫妻俩从起初的冷言冷语到后来的互开玩笑,又暗示了两人关系从破裂到修复。
最终,毛徽准备了一次求婚仪式,仍是以一封手写信,表达对爱人的爱意。
但是,他说往后余生,不是用言语,而是用行动,真真正正地弥补她。
他能如愿吗?

《破》:一回冲破婚姻围城的重新出发

离大部分中年老母亲距离最近的一集,讲述了离婚妈妈的困境。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有的人想进去,有的人却想走出来。
靳婧在一次全家旅行中发现丈夫炒股亏损数百万,并将丈母娘的积蓄也全都搭进去了。
怀着二胎的她,坚持与丈夫离婚。
离婚后,俩人却没有断了来往,孩子是理由,也并不是全部。
走岔了的婚姻路,或许答案不一定是分开或死守不放。
对前夫来说,耐心等待也是一种选择。
另一个主人公周东晓认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陪伴,拥有小儿子抚养权的男方却忙于工作疏于陪伴。
周东晓在必须将孩子送回前夫家里的情况下,每天去接孩子放学,
有时为了辅导孩子完成作业,留在前夫家门口的车内,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后才离开。
为了变更小儿子抚养权,离婚多年后,她又和前夫对簿公堂……

《立》:一本流水线女工的进阶日记

这一集目前我还没有看,似乎是下周二才有更新?
但是只看预告,就觉得应该是个还满精彩的女性故事。
我把瓜子和鸡爪都收起来了一些,
留着这集更新了下剧用。
我觉得《人生第二次》比《人生第一次》更厚重、更复杂,更深后劲自然也更大。
拍摄和剪辑进步了很多,配乐也跟情节配合得天衣无缝,这一切都让观影氛围拉满了。
导演秦牧野说,用泰戈尔的诗句来形容这部纪录片最合适: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前的仍然黑暗之际,感受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命运不可预测,但是如何面对挫折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
沉浸痛苦只会让自己和亲人处于痛苦中,但接纳现实,与自己和解,人生会有新的收获。
人生海海,不惧重来,
只要坚持奔跑,
人生中所有的疾风骤雨,都是毛毛雨。
我想,这才是《人生第二次》想传达的信息吧。
观影链接在后台准备好了,请点亮文章右下角的“”和“在看”后,去后台回复“第二次”,可以看到了。
央视是纪录片宝库,
而且这几年出品质量稳中有升,一点不输BBC,戳下图可以看我写过的详细介绍。
🔽平均豆瓣9.0分!这些超越BBC的国产纪录片,在这个官网上都能看
海外因为IP限制不能看的解决方法也在里面呢。
祝大家周末观影愉快。

END



🔽开眼了!德国幼升小必备技能居然还有这个?

🔽高考后我去超市站了3周柜台,做了个影响一生的决定


🔽谁说德国人对分数佛系的?连游乐场都在帮忙鸡娃了!



点击下方名片进入后台,回复关键词提取资源
自鸡娃养成路线,回复:布布免费乐高杂志,回复:乐高DK电子书,回复:DK儿童精读练习册,回复:精读DIY百数板,回复:百数板在家学习计划表,回复:计划零花钱管理表格,回复:零花钱财商培养玩具,回复:欧元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布妈有宝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