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田克勤: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率先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必要性”和“未来前瞻性”。它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理论赓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升华。在时间向度上,它体现出“向前”与“向后”、继承和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空间向度上,它保持着“向内”与“向外”、中国和世界的辩证统一;在本体向度上,它规定着“主体”与“客体”、主流与本质的辩证统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21世纪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指南。它的提出为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越是加速发展,时代越是需要理论思维, 理论创新就越具有紧迫性。21世纪是需要理论的世纪,也是能够产生理论的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再次迎来新发展、焕发新活力。中国共产党首倡“21世纪马克思主义”, 这对中国乃至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成为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地位的重要依据。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1]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
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及其语境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学界关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哲思就已开始萌动。但鉴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建立不久,尚未形成较大的世界影响,加之“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 等论调甚嚣尘上,引发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这时,人们总体上对“世纪马克思主义”未来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光明前景,越来越彰显出鲜明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率先提出并使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解读中国、观察世界、引领时代能力的提升。
早在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明确提出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他指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这就是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为客观依据,充分深化规律认识、总结实践经验,推动认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互动和创新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提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理论思维,为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指导。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替代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并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联用。他指出:“希望党校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努力。”[3]他这次对概念表述简化的同时,又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补充进来,将二者在同一语境下使用,既扩大了“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内涵,又明确补充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既有话语。这充分表明,此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样态仍然处于丰富发展的过程中,而两次同时强调的“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正是迫切需要理论创新的现实动因。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已经明确把“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加以强调。他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4]这种提法是继明确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之后,所作出的具有指示性的任务部署,同时也是对加快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的新要求。同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5]这就不仅明确提出了理论创新的紧迫性和彻底性问题,而且提出了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更高要求。
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6]这就明确提出了创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南,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久,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地阐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路方法。他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7]其中,“时代”是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切入点;“当代中国实践”是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动力来源;“优秀文明成果”是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有益借鉴;改革开放和“三大规律”的认识深化,则分别提供了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实践途径和理论桥梁。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8]并再次强调了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所必须具备的“时代意识”“历史眼光”“国际视野”和“创造性实践”。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9]这就是我们在新的征程上既要继续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又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讲话是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高度,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阐发。从党的百年历史上认识这一理论,就必须深刻把握从马克思主义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并正确处理好“第一个坚持”中的继承发展关系、“第二个坚持”中的“两个结合”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总而言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研判“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概念的凝练也有一个过程。从本质上来说,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立足新的时代条件、面向世界和未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它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根基。它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实践的成果。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历经创立、运用于多国实践并赢得革命胜利、出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等状态, 而后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而大放异彩, 在新世纪指导中国实践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事物发展有着“螺旋式”上升的趋势,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出场,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21世纪,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因“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而更为紧密,中国在影响全球经济政治格局,也在推动着世界马克思主义力量的增长。中国指导思想的维系和创新、国家实力的跃升、国际交流话语权的提升,将中国带进了引领世界马克思主义潮流的主流位置,使中国样本成为主流版本、中国平台成为创新高地。正是中国国家影响力的跃升、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式微的现状,共同决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责任和国际担当。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发展格局、实践关照必将在“负责任大国”的身份标识上有所显现。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提出有其“现实必要性”。“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虽然经历了一个过程,但它却不仅是一个概念的凝练和建构的过程,而恰恰说明,正是因为我们时代的需要和实践的发展,才创造了这个概念。从现实看, 随着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强国时代、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在迫切呼唤能够引领其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并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无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语境,还是世界马克思主义、人类可持续发展语境, 都在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着时代背景和现实土壤。从中国的现实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已经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一现实更加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而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并不意味着历史问题已经全部、彻底解决,现实中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中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考验。从世界的现实来说,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兴壁垒”“筑藩篱”,凡事以本国利益优先,频频“退群”又屡屡干涉他国内政,根本上说是因为霸权主义、零和思维在作祟,导致全球治理失衡、失序, 世界亟需能够引领全球治理的新型理论指导。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提出有其“未来前瞻性”。当今世界,正处在整个世纪的前半段。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显然具有明确的未来指向性。这种未来指向性或“前瞻性”,既指中国发展的未来,也指世界发展的未来;既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未来,也指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未来,是从历史中走来,关注现实,充满战略思维、战略定力的未来。从未来的视角看,解决21世纪的时代课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切21世纪人类课题、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世界社会主义繁荣复兴,都迫切需要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未来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将继续制约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程度,如何逐步调和并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有更加能够反映时代新变化的理论指引。走向未来的征程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涉深水”“闯险滩”,也需要“跨陷阱”“越高山”, 还需要防范化解“黑天鹅”“灰犀牛”事件,这些困难和挑战是我们在未来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面临的,也是我们必须有效解决和努力攻克的。同时,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社会主义如何与资本主义并存、并在这种并存中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是这一理论必须关注和回应的重大问题。提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质上就是要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谋划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在理论上为未来中国和世界发展提供思想指导和实践引领。
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蕴涵及其逻辑分析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和拥有完整逻辑结构的中国原创性概念。准确理解这一理论的内涵,就要特别注重明辨相关概念的内在逻辑,将其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等基本维度,话语属性、矛盾属性、本质属性等多维属性下加以统一理解,在其相互逻辑关联中加以准确把握。同时,准确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间向度、空间向度和本体向度,并准确分析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
(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
在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关联中,准确认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党的历史文献中出现这两个概念时,经常是联用的表达形式。前者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总的概括,承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后者主要是指新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理论创新形态,这一新形态又与前者存在密切的逻辑关联, 它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实践、未来前景、世界关涉的创新发展。在时间向度上,“当代”和“21世纪”同样都具有清晰的时间断限,“当代”着重强调的是当下的状态,而由于“21世纪”才刚走过20 年,未来还剩下大部分时间,它就兼具当下而侧重未来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表现为“现在进行时”,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表现为“现在进行时”,还表现为“将来完成时”。从时间断限上讲,当两者所指为同一时间段的理论与实践时,就是同一概念;当前者所指邓小平理论创立以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而后者所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未来的将要形成的理论形态时,二者就非同一概念,而是存在某种包含、交叉关系。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呈现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时间、空间上的‘外延式’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涵式’升华”[10],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系统性发展和总体性概括。
在多维度中认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从话语属性上看,21世纪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理论主张。这主要得益于当今中国的理论与实践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的现实。它是在中国智慧走向世界、世界目光聚焦中国的时空交汇点上发生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事件,成为中国话语走向世界前沿的“理论符号”,表征着中国话语逐步掌握和引领世界话语权。从矛盾属性上看,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刻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这种理论指导的普遍性曾寓于各国的现实特殊性,相继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次展现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世界意义,实现了中国价值向人类价值的跃升,从而促使马克思主义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呈现出“从普遍到特殊再到普遍”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趋势。从本质属性上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发展无论实现何种突破、形成何种样态,归根结底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和魂,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赓续。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底色和根脉是马克思主义。同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又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时代延展和理论创新。它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它由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共同组成。
(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向度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有着明确的“时间向度” 和“历史意识”。它是由历史继承而来,以21世纪为坐标原点,不断丰富和发散的理论,内在规定着“向前”与“向后”、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时间印象。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间向度,就是马克思主义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不断追求向前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间向度,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明确回顾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的关系问题。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赓续发展而来。从时序上看,19世纪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和学说基础;20世纪由列宁开创的苏俄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从学说变成现实、由毛泽东开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把一国的实践变成多国的实践、由邓小平开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模式发展为当代形态。这成为后来理论创新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根基。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从历史演化和现实境遇转向未来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21世纪还剩下近80年的时间,如果以世纪为丈量尺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目光必定要投向更加广阔的未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就在于它立足时代变化、实践发展的现实土壤,明确指向未来发展形态和趋势,从时间向度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过去到当下至未来的延伸。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间向度,是“向前”与“向后”、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向后”和继承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巩固发展成果,“向前”和发展是为了探寻前进道路、谋求发展出路,都是为了获得前进的动力。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有着明确的“空间向度” 和“国际意识”。它代表着中国正走向并引领世界为接续发展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全球“变局”开创“新局”的新文明类型的创生,体现着“向内”与“向外”、中国与世界的辩证统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实践越来越成为世界样本,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问题越来越影响中国实践,叠加因素共同决定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空间向度的双重属性,它要求既关注中国又放眼世界。21 世纪的人类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的时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无序状态引发国际治理失灵,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领域新旧问题交织,国家间矛盾、利益错综复杂。“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全人类都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成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支点”。人类命运共同体极具阐释力和亲和力,它所要关注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问题,很好地诠释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世界性。它将民族共同体所具有的价值理性,发展为人类普遍具有的价值理性,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点由国内拓展至国外,由内部发展至外部,由个别延伸至普遍,这就在价值属性上扩充了这一理论的作用空间。正确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向度,既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特殊性,又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引领人类发展的普遍性,正确处理“向内”与“向外”的辩证关系。一方面,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立足中国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另一方面,要在解决中国问题时,拓宽发展视野,认识到世界问题对中国实践的影响,也要把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提供给世界, 彰显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向度,是“向内”与“向外”、中国与世界的辩证统一,“向内”是为了谋求自身发展、壮大内部力量,“向外”是为了拓宽发展视野、体现世界价值,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有着明确的“本体向度” 和“主体意识”。它是由“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主体衍生而来,实际上是以一种主体自觉和自信代表着中国样本的历史书写和实践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本体向度,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主体自身发展的趋势,而这个主体就是以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发展趋势。简而言之,“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超越现代性的西方话语,在解码中国样本的基础上, 书写现代性的中国版本。”[11]同时也内在要求以中国样本为主体,在“引领中国”的同时“引领世界”,不断体现理论自身的“自含性”和“外溢性”。正确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本体向度,就要深刻把握这一理论的“本体”和“本质”“主体”和“主流”,从而更好地分清主次、掌握主动。中国共产党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提出主体、发展主体和诠释主体。在这一主体带领下由中国人民进行的中国实践、创造的中国奇迹、凝练的中国故事、形成的中国话语,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未来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根本依据,从而在理论升华的过程中必然形成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流。同时,我们在科学把握主体和主流的过程中,也不可忽视对居于“非主流”地位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考察和发展经验的借鉴,而应该以一种“责任意识”竖起一面旗帜,“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2]从而在共同的旗帜和目标下实现更好的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本体向度,是“本体”与“本质”、“主体”与“主流”、“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最核心的是要处理好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明确主体和本质是为了准确把握这一理论的主要驱动和实践主流。而把握客体和“非主流”是为了辨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共在性”和“共同性”,都是为了使科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获得全面的推进。
(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有明确的价值所系, 也有明确的理论所指,是一个拥有自身形态的实体。它清晰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其开创性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而这一理论成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在鲜活的中国实践和宏观的世界境遇中,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揭示,既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又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还使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进一步拓展。
第一,它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21世纪的新高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苏联共产党开创了在全国执政的历史, 拥有许多执政成就和执政经验,但最后犯了颠覆性错误。中国共产党在夺取全国政权后,不断拓展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包括: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中最核心的属性;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基本格局;提出完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制度,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用理想信念凝聚全党、团结人民;提出全面从严治党, 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等等。这些原创性贡献丰富了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认识,为党的建设理论注入了新时代内涵。
第二,它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21世纪的新高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曾有过建设热潮也出现过严重挫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并焕发新的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包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实质上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和文化形态;提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战略布局,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提出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实现内涵式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行动指南,等等。这些原创性贡献深化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性认识, 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增添了丰富内涵。
第三,它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21世纪的新高度。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这是理论性原则和根本性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包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上,提出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国际观念上,提出新型共同价值观、新型文明观、正确义利观、国际交往观、新安全观, 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改善全球治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出路上,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国家内到区域内再到全球内揭示出“命运与共”现实关系,坚持用平等相待、普遍繁荣、共同安全、交流互鉴、绿色发展等目标引领和途径方案,构筑新型文明体系和维护全球发展秩序,等等。这些原创性贡献深刻回答了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正是这一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鲜亮底色,又在新的历史境遇中深化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才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原创性成果;正是这一思想根植中国实践、兼顾世界发展,呈现出纵向上的历史穿透力和横向上的空间延展性,才使它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开创性理论形态。面向未来,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还将继续丰富发展,也将形成许多突破性理论认识, 产生许多阶段性理论成果,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它的开端。
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出的重大意义
重大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的出场往往反映着时代变革的规律,体现着时代进步的贡献,预示着时代发展的方向。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和正确把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地位的重要依据,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21世纪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思想指南。
(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地位的重要依据
每一种理论形态,必然都因其理论贡献和时代方位诸因素,而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曾最初标注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曾最初标注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而这些称谓中,尚未出现以“世纪”来命名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纪性”特征、“历史性”变革更加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世纪眼光呈现出整个理论体系的历史穿透力、理论延伸度、战略前瞻性,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而对这一思想作出了最权威、最科学的历史定位。其中,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定位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开端,它以突出的战略性、系统性、开创性拓展了其理论创新视域和实践发展空间,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投向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广阔视界,确证了这一思想在中国和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13]解释中国奇迹,就要深刻揭示其特殊性;揭示发展规律,就要客观显扬其普遍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刻社会变革中实现了中国理论的需要又兼具了理论普遍性,作出了系列原创性贡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称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世界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相互贯通的思想体系,这是它被称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根本所在。这一思想体系对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回答,形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格局。其严密逻辑集中表现在:一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总目标及其总依据,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高度概括;二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对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高度概括;三是紧紧围绕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作出了高度概括。[14]其系统完整性表现在:它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领域。其相互贯通性表现在:它既提供了认识新时代与分析新问题的基本观点,又提供了解决新矛盾指导新实践的科学方法,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既关注时代变化把握历史主动,又顺应人民意愿谋求民族复兴,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既胸怀大局掌握全局,又立足现实根植实践,是战略性与战术性的统一。党的十九大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概括了这一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正式提出并确立了这一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个理论创新成果,它的提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是我们理解其理论创新成果所具有的历史地位的重要视角和依据。
(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21世纪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回应了马克思主义进入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关系“初心”和“恒心”的重大时代命题,向世界昭示了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立场,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它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何处化”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持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坚持问题导向以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全面推进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探索,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党的奋斗目标,不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进;它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化”的重大问题,这就是: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并不断巩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国实践,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21世纪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未来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在这一思想理论的发展基础上作出新的理论贡献。而这一思想理论必然成为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积淀和思想指引。一方面,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党和人民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进一步指导实践、引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样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新理论标杆,是国家全方位工作的根本指针,也是凝聚并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将在进一步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 彰显更加鲜明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5]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思想和灵魂所在,是国家的底色和底蕴所系。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在本质规定性上还是属于马克思主义。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真理性本质、实践性特征、人民性立场, 促使中国共产党在牢记初心使命的同时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自我完善、发展的同时持续彰显优越性;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基于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面临的新问题,从全局战略出发、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中国实践为样本,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向繁荣复兴的思想指南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共同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谱系,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总体而言, 新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揭示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披露资本主义制度性缺陷、解读资本主义新变化、提供资本主义新认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新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解构主义色彩浓厚、政治立场日益多元、实践效果渐趋式微等特点,很难摆脱新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中心强国的控制。因而,无论西方怎样“走近马克思”“重读马克思”,都很难实现“回到马克思”的境地。就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的现状而言,“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主要在当代中国,所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重镇也主要在当代中国。”[16]21世纪以来, 世界格局加速演变,产生了大量亟待回应或解决的现实课题。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方位中,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持续提供中国方案, 自觉担负起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实践为样本,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和主体。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以真理效用和实践效能使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力量”的对比发生新的变化。社会主义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和实践发源地,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以历史性成就和世界性贡献,极大地提升了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如果说20 世纪是社会主义拯救了中国,那么21世纪则是中国拯救了社会主义。”[17]社会主义与中国良性提升、互不辜负。“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主要就在于社会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因为它不但是科学的理论,而且还是能够满足中国需要的理论, 从而相继指导社会革命推进社会变革,使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系列人间奇迹;“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主要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赓续了它的基因血脉,并不断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极大的理论创新、实践创造,书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精彩篇章。“21世纪的世界是质疑资本主义制度是否存续的时代,是全球性制度变革的时代,是两种制度共处、竞争的新阶段。”[18]21世纪马克思主义,突破了西方标榜已久的制度框架、文明体系、零和思维,超越了西方经典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局限,正在形成一种更加适应人类发展的新型文明。毛泽东曾期待:“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正是中国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到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5(1).
[3]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0.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10.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7-09-30(1).
[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7.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83.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10]田克勤,张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之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7-45.
[11]陈曙光.中国样本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1):96-104.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885.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
[14]田克勤,田天亮.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8):56-64+164.
[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16]韩庆祥.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深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10):34-44+167.
[17]王伟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4-30+205.
[18]不破哲三,郑萍.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的世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9):94-96.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6-157.
作者单位:田克勤,东北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章来源: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基金项目:2018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研究”(2018MZD006)
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