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访谈 | 孙璇:寻找自己的灯塔
人物介绍
孙璇,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Transnational Law, 简称“STL”)2017级J.D. &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本科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曾参加2019年国际刑事模拟法庭比赛获得最佳辩手及2019年史丹森环境法模拟法庭比赛,获得北京大学-京都大学友好交流奖学金赴日本京都大学进行暑期交流,学习之余曾担任南燕新闻社记者,坚持参与流浪动物救助工作,曾实习于美国普衡律师事务所(Paul Hastings)。
寻找自己的灯塔
初识01
Q:师姐当初为何选择STL呢?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我本科的时候,北京的空气污染比较严重,而我自己特别喜欢亲近自然,在深圳参加夏令营的时候,看着天上的云卷云舒,看着STL学院外面精灵感觉的树,这种完全不同于瑟缩在北京冬天室内的体验让人精神焕发。
另一方面,我在法大的时候,外国语学院会开设《法律英语》《外国法制史》这些课程,所以我对美国法的体系也有基本的了解,STL与我本来的专业背景也比较契合。于是参加完夏令营,对STL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就决定过来了。
Q:因为深圳自然环境而选择STL,这是很独特的一个理由。为什么会如此向往自然呢?
深圳的自然环境当然只是我选择STL诸多原因中的一个,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小时候,常常会学到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种描绘美好自然风景的古诗词。但我自己生活在一个没有太多美感的北方城市中,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下,没有与自然亲密的接触的机会,于是我从小就非常渴求接触大自然的美丽。
我一直觉得,人生的童年时代对塑造一个人的感知与审美非常重要。小学时学习《山雨》《桂花雨》《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些文章,让我意识到,在自己单调的生活环境外,还存在许多不同的风景。而在童年时代塑造的这种朦胧的审美,让我对各种旅行,尤其是自然路线的旅行非常感兴趣。
在来STL读书前,我先去台湾进行了一次背包客旅行。当时住在当地人家里,当地人带我走他们才知道的小路去探访秘境。我们在山间穿行时,经常会遇到来自东南亚,皮肤黝黑的外国渔工,这让我在一个壮大的自然图景之下,看到人口的迁徙与流动。当我们爬上高高的山,站在山上,向下看到浩瀚无际的太平洋,海上的渔船慢慢地向前走,后面形成一道美丽的白线。正是这些时刻,让我把小时候通过书本获得的对外界世界的感知、对自然的感知以及对人的感知,变成了真实的感官上的冲击,我一直特别渴望这种感觉。所以在STL的闲暇时光中,我也会想去不同的地方探索,想象远方的山与海是怎样的,远方的人们是用一种怎样的方式在生活。
在STL读书的这段时间,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享受。深圳是一座属于夏天的城市,而我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就是夏天。在我看来,夏天是一个最为热烈的季节——树是最绿的、天是最蓝的,磅礴的水蒸气形成天上密集的云彩,瞬息之间形状万变,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深圳又缺少明显的四季轮回,缺少明显的时间流逝感,所以对我来说,在深圳这座森林城市生活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
来STL之前我一直在北方生活。南方的生活方式、自然环境与北方非常不同,所以对我来说,STL不仅让我有学习上的新体验,更开启了我人生探索的新旅程。在深圳,随处可见的绿色植被,高大的榕树,天上形状在不停变换的云彩,都是我从未感受过的。我也非常建议大家在忙碌的学习之余,多多感受自然的丰富,这对学习生活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剂。
希望我们能够保持好奇与热爱!
Q:师姐课余时间参与了“流浪动物救助计划”,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活动和参加这个活动的初衷?
我内心的准则是:我不能仅仅为了实现别人的期待,或者迎合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去生活,我必须要做一些我内心真正认可、自发想去完成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在STL学习之余,一直参加“流浪动物救助计划”。
我很喜欢小动物,很享受被小猫小狗依恋的感觉。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可能会掺杂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却非常简单。小动物们对人天然的依赖会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让我觉得非常开心,所以我一直想做一些与动物保护有关的事情。来到深圳后,我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机会,后来从网络搜集了一些信息后,就加入了“流浪动物救助计划”。
“流浪动物救助计划”基本上每周都会有活动,比如动物的领养与送养。我们在给被救下来的动物做完驱虫、打完疫苗后,会去寻找愿意收养这些小动物的人。我基本每周末都会去参加“寻找领养人”的活动。
这个活动本身并不复杂,大概是,在活动现场向有兴趣的人讲述小猫小狗背后的故事。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只在龙胜地铁站被救下来的小黑狗,当时这只小黑狗被人栓在了树上、嘴巴也被人用胶带缠住了,因为缠的时间太长,它的嘴巴都烂掉了,非常可怜。但是它被救下后,对人类仍然非常信任。在它被人类这种生物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对待后,却仍然与人有最天然的亲近感。这些经历,让我觉得人与动物的情感极其珍贵。
我在本科学习英语语言文学,学习不同文学流派记录与表达人的故事和感情的方式。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老师说,诗人的写作是一种“overwhelming flow of emotion”,是指当人们被强烈的感情冲击时,这种感情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并变成文字。我整体上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所以救助动物,本身也是在满足我的情感需求。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去建立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而与动物的关系,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说,法学的学习是把我们塑造成为一个社会人,那么我去做“流浪动物救助计划”这件事,其实是回归我作为一个“生物人”本身对美好情感天然的向往。
在南燕新闻社为清洁阿姨撰写的专题
Q:在STL学习法学是何种体验呢?
在STL学习,很难把中国法与美国法割裂开来看,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比如说,我们不仅学习中国法下的合同制度,也会学习美国法下的合同制度。两个同时学习的时候,难免就会形成一种对比。比如在普通法下,合同的成立需要有对价(consideration),但在中国法下没有这样单独的要件要求,那么我们就会追问:为什么在美国法下是这样的?这种制度对后续的交易往来有什么影响?中国法下为什么没有这种制度安排?
所以在STL学习,其实提供了一种天然的比较、对照的视角。这种视角其实可以加强对两国法律的理解,那么以中国法为坐标原点,就是加强对中国法学习的理解。因为当看到两处不同时,我们就会多想一步:“为什么有所不同?”就会进一步了解制度安排背后的原因,也就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制度。
另外,出于自己的兴趣,我在STL的学习中一直想要去寻找法律制度与人的连接点。例如,茅少伟老师讲“泸州情人案”时,会引导我们思考:虽然这份判决结果确实符合了大众所接受的道德观点,但是这份判决结果会对当事人的生活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呢?茅老师也提到过,法律本身是实现正义的工具之一,所以在做任何一种选择的时候,都要考量到这样的选择对背后的人会产生何种影响。
所以,学习的过程中,我会更加关注某一项具体的制度的设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比如在日本京都大学交流的过程中,我观察到日本的蔬菜和水果的价格非常高,我就很想知道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后来,我了解到这其中的原因是日本农业行业协会的垄断。日本的农协是一个遍布全国的集体组织,几乎所有农民都要加入农协。在加入农协后,种子和农业器具的购买、农产品的统一定价等行为都是由行业协会统一管理,同时,又由于各地农协需要听中央农协的统一调动,并且农协在日本的政治影响力非常大,所以当农协运用自己的支配的地位去抬高蔬菜水果价格时,很难有一股力量去制衡。此时再想一想国内物美价廉的果蔬,我就可以感受到不同制度设计在切实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但这样的一个出发点也导致了自己对一些学科兴趣的平淡。民商法涉及到的抽象的东西、技术层面的东西更多,而受限于自己的视野,我没有办法很直接地把民商法下的制度和具体的人连接起来。在我看来,公司法中的股权的转让、质押等制度,影响的是一些很抽象的东西,我没有办法直接对应到背后对人的影响。但反垄断法,比如像京东诉阿里二选一,往往影响的是一个行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类的问题可能就会更容易激发我的兴趣。
这种视野的局限最近得到了一些纠正,在和很多同学聊天交流中,我渐渐认识到,在处理一些比较复杂的民商事案件时,法官其实是通过复杂的技术层面的处理,来体现自己对于什么是好的制度、什么是好的选择的价值判断,但是如果想要体验到其中的精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这样复杂的技术的问题看似发生在远方,但最终还是会作用于我们每个人具体的生活本身。所以我会觉得,我之前存在的偏见来自于对于民商事法律知识积累的一些欠缺,以及自己相关的思考与领悟还不足够。
与ICC模拟法庭队友于中国政法大学
Q:在STL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专业的转变而感到困惑吗?
来STL之后,我的确是有一段困惑的时期。本科的时候,我虽然也学习法律,但生活的主色调仍然是语言文学,我需要通过作家的笔触,和遥远的人共情。来到STL后,整体的环境会比较偏向实用主义(这当然并不是一件坏事,大家来到STL,肯定对就业抱有一定期待)。因此,我也是经历了一番探索,才找到了STL生活与原本兴趣的连接点。
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更多的是抱着上课好好听的心态,开心地学习。到了研究生二年级,我开始重新思考学习的节奏,当身边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没有peer pressure,没有被大家推着走的焦虑感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在研二有一定程度的妥协。从就业的角度考虑,一个比较好看的成绩可能会让后面的路会更好走一些,所以确实会希望自己有不错的学业表现,但是STL开设的大部分课程都非常有意思,所以我仍然很享受学习的过程。
这种妥协仍然是一种“部分的妥协”。研二的时候,我仍然在参与“流浪动物救助”的活动、去参加TED演讲比赛。我在心里设立的准则是:我没有办法改变大环境的标准,也没有强大到完全忽略这个标准,但同时我也不想舍弃对自我的追求,那么我需要做的就是:尽量两手都要抓。
在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的确会有少部分人因为心理素质特别好而能够做到完全不在乎社会所设定的“标准”。但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都或多或少地被设定好的标准所束缚。我个人的态度是,在这个标准下尽力做好的同时,也不要放弃对自我的追寻,尽力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份平衡,这样就可以了。
现在大家经常会谈到“内卷”,我觉得面对求职、生活的压力,大家想要去获得议价的筹码,这一点很正常。但是在我们积极争取这个筹码的时候,不应该忽略了其他的事情。“卷”是放在竞争的语境中使用的,但在竞争之外,总有一些事情的重要性是至少不输于竞争本身的。大家在学院里与同学之间珍贵的情谊、互相扶持度过的时光都是非常值得被珍视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由去选择参与竞争或者不参与。如果我们想要取得议价的筹码,可以积极地努力,多和不同的同学、老师请教。但我们同时需要真诚待人,铭记同学间真挚的情谊。绩点、奖学金,这些事情在得到的这一步就已经停止了,简历上的经历,在雇主眼里可能只是能够营造出 “学习能力还不错”的印象的几串字符,这些字符最大的意义是一块敲门砖,但当真正敲开门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后面的旅途中,真正长久陪伴我们的是身边的朋友。从朋友身上汲取的力量、寻求的帮助,会支撑我们勇敢地走向远方的旅途。
与史丹森环境法模拟法庭队友于韩国首尔
Q: 很多同学会对未来感到“迷茫”,这种迷茫的情绪,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
米津玄師的《Lemon》里面,有一句歌词“直到现在,你依然是我的光。”我在STL的经历是可以说是一段追光之旅。最近在找工作期间,我也做了很多不同的尝试,究其根本,是因为想找到一份可以让自己热爱工作,找到指引自己的那一缕光,进而带着一点信念感去生活。
我觉得我们心里还是需要有一些坚持,有一些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这个事情可以是不同的、各种形式的。有句话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这其实就是在为自己设置一个灯塔。为了最终追到我想要的那一缕光,面对眼前的迷茫与困难,我需要去努力克服它。所以我会建议大家可以多想一下:对于自己来说,你想要寻找的灯塔到底是什么?
有的人可能将灯塔认定为一种职业上的发展与成就,那么他就可以在可预测的职业发展路径上一直努力;有的人可能将灯塔认定为一种“work-life balance”的状态,可以和我的家人多相处,这时候他可能就会在规划自己的职业时,围绕着这个目标来。但是如果灯塔或者光在自己心中是很模糊的,我们就很容易陷入迷茫的状态。事实上,这也可能是我们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普遍的一种状态。
在过去一年找工作的过程中,我也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我需要不停地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件事情当然不容易。但在迷茫的时候,我们要努力确定方向,如果暂时没有办法确定的话,就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尝试过后,就会慢慢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换句话说,我们可能需要一种克服恐惧的精神。二十几岁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有所迷茫。我和身边的同学交流时,也很少有人笃定地说我一定要怎样,大家都是在探索、在尝试,同时也会担心如果我选了这条路,将来会不会后悔。我们可以从心理上接纳这些担忧,明白有这样的迷茫是很正常的事情,心理上不要去恐惧这种迷茫,进而再通过各种尝试来给选择做减法,确定自己的方向。
与Mark Rosenbaum教授和STL的老友们
Q:师姐想对师弟师妹们说些什么吗?
首先我想要劝大家强身健体。我自己身体素质比较一般,强度过大的工作可能会不太合适,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尽管遇到一些比较好的机会,但出于对自己承受能力的考量,我可能会选择放弃。但是如果同学们有很好的身体素质,此种限制就会更少。而且,运动本身也可以提高自己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学习效率,所以非常建议大家有时间就多运动一下。大学城本身也有比较丰富的资源,我之前和同学一起在清华学习空手道、去游泳馆游泳、参加学院组织的徒步活动,这些大家也都可以尝试参加。
其次,大家在压力比较大的环境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比如认为自己不如其他人优秀。有这些困惑与负面想法时,主动和老师、同学沟通和交流,寻求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我之前有这种负面情绪的时候,可能更倾向于自己消化,想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说服自己,但我后来发现,与老师、同学沟通,其实是一个更有效的化解途径。和大家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烦恼,没有人处于一个绝对完美的处境中。我们会看到别人在某个方面上比我们完成地更好,但在其他方面,他们也会有自己的烦恼。所以,大家在不断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会从不同视角了解不同人的想法,而这种沟通能够帮助我们尽快调整负面情绪,回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轨道上。
在专业知识的积累之外,我觉得这四年培养的最重要的能力,是“逆商”,也就是大家面对挫折后的反应和处理方式。在STL,优秀的同学很多,大家会不停地面临自我认同的挑战,经常会感觉到自我受挫,在实习、求职的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来自外界的否定。受挫之后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去积极地把事情做好,这一点很重要。
无论怎么说,STL的同学都是非常优秀的,同学们在原先的环境中可能比较顺利,但来到STL之后或多或少都会遭受一些挫折。我现在觉得,“受挫”本身还是挺好的,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定位、对自身的认识会不断地重塑,而在经历了挫折后,我们前进的道路会更加坚定、清晰。
祝愿大家可以在风浪中驾驶好生活的小船,并热爱自己的航线!
摄于京都大学交流期间
采编:卢晴
图片提供:孙璇
校对:朱思远、史学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