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缪晓辉医生,这次真的会“永别”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世相研究所 Author 里约热泪奴
刚刚看到缪晓辉教授的最新微博,心里很不是滋味。
缪晓辉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作为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副院长、有着40年临床经验的传染病医生,他因发表了一些大胆的、见性情与风骨——当然在一些人那里是刺耳——的言论,而为公众所熟知,让人知道上海滩不仅有张文宏,还有缪晓辉。
缪晓辉的这条微博发布于2022年6月30日晚上8点多。他写道:“各位,永别了,今生不会再来这个地方。大家好自为之,身体健康第一。永远不要骂人!”
短短数句,透着一股不可言状的无奈。我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就在不久前,他还在微博中,劝另一个大佬级别的人“闭嘴”,没想到,他自己这么快就自己宣布闭嘴了。
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表示要退出微博。就在此次宣布“永别”的整整一个月前,2022年5月30日,他因为接到有人投诉而被告知违规的消息,愤然写道:“我以为看到希望了,其实离希望还是很遥远......永别了!”
二
总体来说,中国并不缺医生,但缺少敢讲、愿廛真话、讲人话的医生。张文宏医生为什么曾经这么火——记住是曾经——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真话与人话,让人看到了一个不戴面具的医生,一个用浅显话语普及常识的医生。
而某种程度上,缪晓辉医生的言论尺度比张文宏医生走得更远,这大约与他已退休少顾忌有关。不管怎么样,他的发声,像闪电照亮了某些东西,也为一些无助的人带来了力量。比如,他对入户消杀的做法大声批评,这种批评因来自于一位专业医生而显得更有力。
他不仅有怒目金刚的一面,也有慈悲与怜悯的一面。上海封控期间,他成功救助了一位因为封控两个月没有工资收入、整天玩电脑、最终致精神障碍而暴打父亲且欲自杀的三十余岁年轻人。
2003年非典爆发时,缪晓辉在上海担任公共卫生临床咨询专家,日夜为上海市防范“非典”奔波,后又主动要求带领医疗队驰援疫区,驻扎北京53天;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缪教授又一次主动要求前往灾区,带领了一支卫生防疫队支援地震灾区。
我想,医者仁心这个词,他是担当得起的。
但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真性情、有仁心的人,却要与我们“永别”了。
这是他的悲哀,但更是社会的悲哀。
我不能说他的所有观点都是对的。但是,一个健康、正常的社会,不应该对这样的批评保持更宽容的态度吗?
我不知道缪晓辉医生是遭遇了什么,再次发出“永别”信,但我揣测,至少有一部分原因,与某些人对他的围攻有关。三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一个奇怪的无法理喻的群体,哪怕是一些温和的为民众欢迎的理性声音,也不能为这样一个群体所容忍。他们漫山遍野、成群结队、人多势众,在网络上形成了一股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
围攻张文宏医生如此,围攻莫言也是如此——最近网上不少人在批评莫言,说莫言是反动作家。因为莫言说:“我有一种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恶的成分。”
这段话有什么问题吗?他已经说了是自己的“偏见”,是自己的一种文学主张而已,为什么一些人也容忍不了,非得上纲上线?
同样,缪晓辉医生也只是说了一个医生该说的话而已,为什么一些人要对他群起而攻之?“永远不要骂人”,应该是他被人骂了。“身体健康第一”,是他已彻底心灰意冷了。
缪晓辉医生如果真的选择闭嘴了,对他有什么损失呢?他有更多时间养生,打打太极泡泡茶不好吗,更不会为网上的一些无脑言论而引发血压波动,导致健康受损。
损失的是社会,是我们。又一种理性的、能够推动常识传播、推动社会进步的声音,将从网络、从我们的公共空间消失了。
吊诡的是,那些谩骂缪晓辉,当然也包括谩骂张文宏与莫言等人的人,恰恰可能是缪晓辉、张文宏与莫言等人致力于要拯救的人,是受益于前者的人。
敲锣女、过桥女之种种,不都是如此吗?
也许,很多人的命运,真有应得的一部分在里面。这真是一种比绝望更深的反噬。
ps:我们这个时代依旧需要真正的学者、新民,今天晚上,涛哥俺将邀请羽戈做客我的视频号直播,来聊聊梁启超的《新民说》,解读其内容、读法、现实意义等,欢迎大家扫码关注后“预约”观看:
观时代风云万千 扫码关注给你更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