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五年来海南这么干→

海南发布 2023-07-04


“蓬勃兴起正当时”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专场

在海口举办

记者从会上获悉,“4·13”重要讲话五周年以来,海南坚持高质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通过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方式,推动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


新闻发布会现场。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刘洋 摄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信芳表示,这五年,海南坚定不移打造美丽中国海南样板。
实践证明,海南最大的本钱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和使命也在生态。五年来,海南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30条生态文明建设举措;确立海南自贸港建设“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环境分别确立为“四梁”“八柱”之一;制定11项地方立法,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这五年,是海南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力度最大的五年。
张信芳表示,五年来,海南敢于碰硬攻坚,以专项整改和督察整改为抓手,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联动,啃下一批“硬骨头”,在解决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上取得显著进展——围填海问题整治取得标志性成果;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达57.56万公顷,占本岛陆域面积的17.02%;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由4440吨/年提升至10775吨/年;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规模65.96万立方米/日,总处理规模达到190万立方米/日;新建污水管网4784公里,总长度达到7730余公里;新建扩建9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并投入运营,2020年底全省焚烧处理能力超过垃圾产生量,全省新增生活垃圾告别填埋,进入全焚烧时代。
这五年,海南坚持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一流。
张信芳称,五年来,海南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精心呵护生态环境“高颜值”。2022年,海南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7%,包括PM2.5在内的5项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其中细颗粒物(PM2.5)浓度从2017年的18微克/立方米降至历史最优水平12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达1/3。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五年来持续保持优级水平,水质优良率分别达到94.9%、99.6%。五年来,累计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1100亩,新增红树林面积约2.4万亩;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2%。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持续保持80以上,生态环境状况等级持续为优级。
这五年,海南坚持标志性项目引领,助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张信芳表示,五年来,海南先后确立了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禁塑”、装配式建筑、“六水共治”、博鳌零碳示范区6项标志性工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以来,至少已发现28个野生动植物新成员,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稳步增长。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74%,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42.1%,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攀升至10.5%,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和全国第二。装配式建筑面积在连续四年倍增后,2022年装配式建筑应用面积在当年全省新增建筑中占比达64%。实施全国首部“禁塑”地方性法规,重点行业场所生物降解塑料替代品占有率提升至81.6%。以滚动实施标志性工程引领能源、交通、建筑重点领域绿色发展,同时从无到有培育风电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全生物降解塑料等新兴产业,释放绿色产业新机遇。
这五年,海南坚持制度创新,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张信芳称,五年来,海南共制(修)订生态文明领域地方性法规30余件,覆盖多个生态文明细分领域。其中,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生态补偿条例、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规定、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以及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等多项立法实践走在全国前列。此外,还建立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划定三类871个环境管控单元,“三线一单”与“多规合一”充分衔接。截至目前,海南已先后有9项生态文明改革举措、8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制度创新纳入国家推广清单,为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海南样本”。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
海南着力探索“两山”转化已取得多项积极进展



推进“两山”转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自去年7月海南启动实施13个“两山”转化路径先行先试试点以来,“两山”转化工作已取得多项积极进展,“绿水青山”可量化、可交易、可转化问题正逐步破解。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信芳表示,海南已着力从多角度、多方面开展“两山”转化实践:
● 一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实用化,解决“绿水青山”可量化问题。
目前,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已制定印发充分体现海南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特征的省级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试行),明确核算指标和方法,实现GEP核算科学化、规范化。在省内,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已连续两年开展GEP核算,成为首个完成GEP核算的国家公园。三亚、白沙、琼海、陵水、保亭等多个市县也陆续开展GEP核算,为全省GEP核算体系构建提供实践基础。
● 二是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交易机制,破解“绿水青山”可交易问题。
目前,白沙已搭建“两山平台”,收储零碎生态资源,整合打包招商项目28个、试点项目11个,构建“一张生态资源清单、一批标志性试点项目、一个数据化管理平台”管理运行机制,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资本转化。依托“两山平台”,引入社会投资打造山兰稻和益智生态有机农业产业、金线莲林下经济种养产业,创新“两山贷”(茶叶贷)绿色金融产品。在万宁小海,还实施了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完成首单蓝碳交易,助力消博会首次实现碳中和。
● 三是创新多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破解“绿水青山”可转化问题。
近年来,海南着力以“热带雨林+”赋能中部山区绿色发展,如五指山大力发展“十二林”林下经济,“五指山红茶”“五指山五脚猪”等农业品牌先后通过国家标志登记认证,益智、油茶、茶叶等林下种植规模逐步扩大,森林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效益;白沙建立“茶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茶企联盟模式,开展野生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培育“白沙绿茶”茶叶类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创建全省首个茶叶碳标签产品;琼中大力发展“白马骏红”茶品牌,建设生态茶园;昌江王下乡依托热带雨林和黎族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文旅,当地居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除了推进中部山区绿色发展外,海南还积极推进海洋绿色经济多元化发展。“十四五”期间,海南规划开发11个海上风电场址,总开发容量为1230万千瓦,目前优先开发建设其中7个示范、试验项目,总建设规模750万千瓦;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三亚蜈支洲岛、海口东海岸、临高头洋湾、万宁洲仔岛及乐东龙栖湾5个海洋牧场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在三亚试点渔旅融合发展,以“海洋牧场+旅游”实现环境、经济双重收益。
在品牌打造方面,海南还全力打造省级全品类区域公用品牌“海南鲜品”,带动培育五指山大叶茶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11个、市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知名企业品牌15个。三亚芒果、澄迈桥头地瓜、文昌椰子等7个农产品品牌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此外,海南还持续培育新兴生态产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南繁活动规模不断壮大,育种类别不断扩充,目前已有17家科教单位、60余家优质种业企业入驻南繁科技城,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陆续布局建设;中国(三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海南自贸港农业植物新品种审查协作中心等服务保障机构挂牌运行,有效促进南繁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南繁制种产值约 35.77亿元。


近三年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已发现至少28个野生动植物新种




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海南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海南已在“护”上拿出巨大的决心,多措并举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开展生态搬迁、小水电整治和野生动物保护等,着力保护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海南省林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周亚东表示,近年来,海南有序推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实施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创新运用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置换的方式实施生态搬迁。截至目前,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470户居民已基本完成搬迁。在小水电整治方面,按照工作方案,需退出的9座小水电已全部完成退出,需整改的22座小水电中14座已完成整改,其余的整改工作将在年内全部完成。


推进人工林处置也是保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的积极举措。针对园区内123万亩人工林导致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的问题,海南制定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人工林处置方案》,目前正在按方案有序推进。在加强海南长臂猿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海南成立了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组建专职监测队伍,编制了《海南长臂猿种群保护与恢复行动计划》,推进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及生境保护修复。数据显示,海南长臂猿种群已实现稳步增长,近三年来已发现至少28个野生动植物新种,生态保护成效逐步凸显。


▲海南长臂猿


来源: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王子遥
编辑:周娟

值班主任:王春秋


推荐阅读



这样“打开”海口湾,一下子就爱上了→


海南这6个5A景区,你准备好出发了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