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这群“海上人家”的生活,你想象不到......
疍家人祖祖辈辈逐水生活形成了区别于陆地的独特习俗拥有水上婚嫁、疍家调等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
近日
我国首个
以疍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海南疍家博物馆
在陵水新村潟湖水岸开馆
为我们了解疍家历史文化
提供了一个新窗口
疍家风情一馆藏
位于陵水新村镇海边的海南疍家博物馆。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畔,形似“疍家帽”的海南疍家博物馆吐纳着大海的气息,海风吹来悠扬的疍歌,串起疍家人世代耕海的文化记忆。市民游客穿过展厅之门,就能走进那悠然的疍家岁月。在延续了数千年的农耕国度里,疍家人以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一份丰厚且独特的中国水上文化遗产。
疍家,曾广泛活动于我国长江、岭南、福建等地区,是有着自己特殊历史文化的水上族群。不同的历史时期,疍家有“蜑”“巫蜑”“巴蜑”“蛋家”等不同称呼,现已统称为疍家。
海南疍家,也是这样的情况,加之一直以来研究海南疍家者寡,欲以有限材料细说海南疍家难矣,今辑其要而述之。点击查看详情>>
海南疍家居所和生产工具:
船屋一体向海生
陵水新村潟湖上的一排疍家渔排。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海南疍家博物馆展出的疍家渔排内部模型。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海上歌谣系乡愁——
疍民的语言和疍歌
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疍家妇女齐声歌唱。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浮生江海、以船为家的疍家人迁徙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的沿海地区和主要内河,因此疍家话不是单纯的某一种方言,在不同的省份则指代不同的方言。根据语言学家们的考证,当今流行于三亚、陵水沿海的疍民语言属于粤语系统。讲着独具特色“水上话”的疍家人还以生产生活为内容,创作传唱疍家歌(咸水歌),以渔为业、兼营运输的他们,迁移到哪里,就把疍歌传唱到哪里。点击查看详情>>
服章之美 美在文化
“衣食住行”,衣为首,服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岁月里,勤劳的人民用智慧和技艺,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丰富的服饰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靠海而生,以船为家的疍家人,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服饰文化。衣着斜襟衫、脚穿宽裤筒、头戴海笠帽……多姿多彩的疍家服饰展示着疍家文化,诉说着悠悠的历史岁月。点击查看详情>>
生活美学在海上
海南疍家博物馆内关于疍家木工制船技艺的展陈。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疍家人曾世代浮江泛海,逐水而居,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形成了迥异于陆上居民的水上社会,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疍家民俗文化。
水上婚礼、妈祖信俗、端午赛龙舟……疍家民俗,便是一个信使,透过这些民俗,我们回眸水上岁月,感受那些在漂泊之中发现的生活之美。点击查看详情>>
主打一个“海”滋味
“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的疍家人,在长久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海上特色的服饰、居屋、饮食、民歌、婚嫁等民俗文化,其生存环境的特殊性,更是决定了疍民的饮食文化与水密切相关的特征。点击查看详情>>
深挖疍家文化底蕴
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新村港内,400多户疍家渔排靠岸成村,这座“海上村庄”是一道壮观而又独特的风景线。
陵水是目前全岛疍家人聚居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约有3000多户1.5万人,新村港也是海南疍家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疍家部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域生态整治的需求,不少疍家人转产转业,却仍旧牵挂着疍家情。
位于陵水新村港的疍家渔排上,新建的海上民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居住游玩。海南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
郭玉光在渔港里穿梭忙碌。被访者供图
“双节”假期,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比平日更热闹,一艘艘渔船穿梭在渔港里,将一批批游客从码头接驳到餐厅、民宿,体验海上人家的独特风情。疍家渔排协会会长郭玉光忙得脚不沾地,刚把上一批游客送上接驳船,又立马迎接下一批游客的到来。点击查看详情>>
三亚港内港的南边海路一侧,一栋疍家风格建筑格外醒目,仿古大门上“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几个大字向过往行人昭示着此处的与众不同。
“新中国成立前,三亚港吸引不少疍家渔民从广东等地迁移至此。”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馆长郑石喜习惯站在该馆二楼远眺,望着一条马路之隔的码头感慨万分,疍民是一个以舟为室、视水为路、浮生江海的群体,逐渐形成了区别于陆地的独特习俗,产生了水上婚嫁、疍家调等独具特色的疍家文化。点击查看详情>>
唱活一曲《水仙花》
咸水歌唱疍家情
凌晨6时,天还未亮,疍家女人已在渔港码头等渔船归来。她们头戴斗笠,面戴围巾,脚穿胶鞋,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出海的疍家渔船,载着连夜捕捞的渔获归港,马达声声,响彻陵水新村潟湖;涟漪层层,是螺旋桨在海面作画。点击查看详情>>
来源:海南日报《海南周刊》
编辑:俞玥、周娟
内容审核:肖婧菁
值班主任:史晓晖
推荐阅读
海口:请市民尽量减少出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