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做年”,仪式感拉满!
在阵阵寒意中
海南人已经开始了
红红火火的备年
象征年年高升的
红糖年糕蒸起
▽
红糖年糕。图源于南国都市报
寓意年年有余的红鱼晒起
▽
儋州市新州镇新英码头,渔民晾晒红鱼,准备年货。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全家齐上阵忙“采屋”
▽
图源于三亚市旅游推广局微信公众号
欢欢喜喜购金桔、买年花
▽
市民在琼海嘉积镇北门市场买年桔。海南日报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大街小巷都开始弥漫出
琼式年味
2024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过年“艺术”不尽相同
在海南
年俗前面往往都要
加上一个“做”字
因而过年也叫“做年”
一个“做”字
生动形象地体现了
海南人过年的兴头和仪式感
海南有哪些新旧年俗?
年俗怎样“酿造”出年味?
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年味涌现
老街办年货,家中除灰尘
年俗催生年味
年味滋润心灵
海南人对年味的感知
往往是从办年货开始的
博爱南路是海口最早的商业街之一,也是老海口人心目中购置年货的首选地。每年春节前,市民符红香都要到这里置办年货。
近日,在海口博爱南路,市民正在挑选年货。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对联、年画、窗花、中国结、灯笼……符红香穿行在一片火红的“海洋”中,两只手很快就拎得满满当当。将“战果”放进后备厢,她的下一站是:东门市场。
东门市场。图源于海口旅游微信公众号
在东门市场,前去购买红鱼、鱿鱼、腊肉等干货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吆喝声不绝于耳。海南岛被大海环抱,“鲜”味在春节餐桌上从不缺席。与摊主交谈一番后,符红香买了几斤红鱼干。
博爱南路琳琅满目的商品,一站式批发的购物体验,深受市民游客的喜爱。图源于海口旅游微信公众号
“我老家在儋州,小时候过年,最高兴的就是吃红鱼。母亲做的红鱼干炖五花肉,又鲜又香,每次我都能多吃一碗饭。”2015年,符红香嫁到了海口,成了家中制造年味的人。每年除夕,她都要学着母亲的样子,准备一盘红鱼干炖五花肉。
年货,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是一年难得吃上几回的好东西。时代发展到今天,大部分年货已变得不再稀罕,它们所承载的意义,更多的是人们对市井烟火气的喜爱、对阖家团圆的期盼。
“每次置办年货,心里都是暖暖的。”符红香平时喜欢网购,但置办年货她还是习惯到实体店选购。她至今记得,小时候听父母说要去买年货,她会高兴得蹦起来,“从前一天就开始好好表现,生怕第二天不带自己去”。
图源于海口旅游微信公众号
置办年货前,海南人通常会扫屋除尘。
海南民俗专家蒙乐生介绍,每年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迎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在农村地区,人们用青竹枝叶捆成的扫帚,将屋顶、屋檐、墙壁等平时不常打扫的地方清扫一遍,将家里的锅碗瓢盆洗干净,然后把破旧的、不要的东西扔掉,称为“送穷”。
图源于三亚市旅游推广局微信公众号
为了迎接春节,有的人家还会平整一下家门口的道路或院落,买几盆金桔摆放在门口,图个“平平安安”“大吉大利”的好兆头。
年味升腾
吃着围炉饭,聊聊这一年
除夕至,年味浓
没有人能否认
除夕夜是中国人一年中
最隆重的一个夜晚
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回家乡
平时各自居住的亲人归一处
只为奔赴一场期待已久的团聚
除夕这天一早,海南人把买来的年画贴在客厅里或门窗上,把对联贴在门楣上,有的人家还在家具、农具、果树上贴巴掌大小的“利是”红纸,给屋里屋外添点喜庆。到了下午,人们在八仙桌上摆放鸡、鱼、猪肉等,祭拜祖先。
图源于三亚市旅游推广局微信公众号
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为了这顿家宴,家庭主妇们往往提前十天甚至半个月就着手准备食材,荤的、素的、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菜品十分丰富。
在海口,吃年夜饭也叫“围炉”。民国《琼山县志》记载:除夕夜,“子妇辈盛列酒馔供父母,围炉”。全家人围坐火炉旁,火炉上架着一口锅,锅汤滚开,将切好的肉和菜往汤里汆,等到屋子里弥漫着香味,年就到来了。
图源于三亚市旅游推广局微信公众号
所谓,味不全不成席,人不齐不成宴。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吃的不仅是食物的丰盛,更是喜庆的氛围、相聚的温暖。
“揭开锅盖,热气腾腾,心好像被击中了,充满幸福感。”家住海口的“00后”女生张期说,年夜饭往往会吃好几个小时,年轻一辈向长辈汇报一年来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老人在闲聊中说起一些陈年往事。
海南人的年夜饭,食材并不一定要多珍奇、昂贵,但几乎每道菜,都有着美好的寓意。
鸡谐音“吉”,是海南人年夜饭餐桌上的“主角”。此外,临高人爱吃墨鱼,只因临高话里墨鱼叫“hong”,谐音“通”,吃了“hong”,希望新的一年顺顺利利、万事融通;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同音,是海南人春节期间常吃的甜点……
图源于三亚市旅游推广局微信公众号
吃完年夜饭,夜色渐浓,此时打开屋内各处的灯,守岁就开始了。守岁时,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点心、干果、桔子。一边守一边聊一边玩,往往是孩子们玩累了,就去睡觉了,老人坚持守到后半夜甚至天明。
“除夕夜的灯,俗称‘发灯’。以前,家家户户用煤油灯,经济条件不是太好,大家平时攒也要攒下一些煤油,除夕夜的灯点到第二天天亮才熄灭。”蒙乐生记得,小时候过除夕,天还没黑,家家户户就开始点灯、燃香,厅堂里香烟缭绕、烛光辉映,连厨房、鸡寮里也亮着灯光,通宵达旦。
图源于三亚市旅游推广局微信公众号
如今,煤油灯早已被电灯、LED灯取代,但除夕夜亮灯的年俗仍在延续。
年味扩散
串门拜年去,唱歌又看戏
除夕深夜12点钟刚过
十里八乡的鞭炮声
便热热闹闹地响起来
新的一年正式开始
在海南,初一这天忌杀生、忌说不吉利的话,海口等地流行吃斋菜煲。早上起床后,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拜年问好,长辈会给晚辈派发红包,出门碰见街坊邻居,也会互相拜年。大年初二是省亲日,出嫁的女子会带着丈夫和子女回娘家,岳父岳母设宴招待,并用红纸包糖果、甜馍等给女儿“迎路”。
图源于三亚市旅游推广局微信公众号
陵水人拜年,槟榔是必需品,递上槟榔给别人拜年,传递着热情和敬意。过年前两三天,家家户户会准备足量的“槟榔角”,即把一个槟榔切成四瓣,再给蒌叶涂上特制的配料后叠成“小三角”备用。拜年时,晚辈把一小瓣槟榔配上一个“小三角”放在掌心,双手捧着,一边说着新春祝福语一边恭敬地递上。长辈笑着接过槟榔,给晚辈发压岁钱。
在琼海等地,女子婚后第一次带丈夫回娘家拜年,需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以表告知。叔伯等需准备好一桌饭菜,招待新女婿。
图源于三亚市旅游推广局微信公众号
新春佳节,戏曲演出必不可少。海南农村地区,各村一般春节前就会联系好戏班,约定哪天去村里演出,这叫“绑戏”,琼剧、公仔戏是比较常见的“年戏”。到了那天,戏班登台敲锣、热场,村民们端着板凳三五成群走到戏台前坐下,外村人也赶来看戏,现场人头攒动,十分热闹。
此外,海南不少地方有唱歌庆岁的习俗。临高人唱哩哩美、儋州人唱调声、东方人唱军话民歌……琼岛过年,山海间都是好歌声。
调声表演。图源于儋州市旅文局
在昌江地区,还有过年荡秋千的习俗。明正德《琼台志》记载:“城乡俱作秋千。用四木,两分相叉为架,高而垂下者为女秋;二木如柱,两孔横架,短而翻转者为男秋。”荡秋千的日子一般选在正月十二,大家边荡边唱歌,兴起时还做几个高难度动作。
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最后的年味狂欢。这天晚上,海口府城地区华灯璀璨、人流如海,年轻人在红灯流彩的映衬下执手换花,换吉纳祥,称作“换花节”。
在海口市琼山区府城片区,花灯缤纷夺目。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
年味新传
看场排球赛,“村晚”我登台
约定俗成即称俗
既然有传统年俗
也就有新年俗
随着时代的变迁
年俗也在“更新”
办村晚、看排球赛、出门旅游
是近年来海南新兴的过年方式
1992年出生的吉昌超记得,少年时,每年春节前他都要站在椅子上,踮起脚尖、伸长胳膊去扫屋顶的灰尘。如今作为东方市三家镇乐安村党支部书记的他,有更重要的“迎春任务”——筹备村里的春节联欢晚会。
“经过筛选,目前已确定节目23个,包含歌曲、舞蹈、小品、T台秀等。”1月27日,吉昌超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2014年,乐安村举办了首场“村晚”,那时还在上大学的吉昌超是主持人。此后,他几乎每年都参与乐安“村晚”的筹备工作。2024年春节,乐安村将第六次举办“村晚”。
“曾经上台双腿‘打摆子’的村民,如今毛遂自荐表演节目。”吉昌超介绍,在刚刚结束的“村晚”主持人选拔中,共有11名选手报名,年龄最大的43岁,最小的才十几岁。每天晚上,参与表演的村民排练到深夜,依旧兴致勃勃。
乐安村“村晚”,每年有约2000人到场观看,基本上是全村出动。“村晚”不只是一场晚会,也是一个爱乡助村平台。该村在晚会现场募集善款,累计为73名应届优秀学子发放奖学金、助学金23万元。
作为一种新年俗,“村晚”没有高大上的舞台、华丽的服装道具,说的是乡音,听的是乡曲,感受的是乡情。
在文昌,排球堪称春节“标配”,每逢春节,各村镇都会自发组织九人排球赛。1月12日,2024年“九九杯”海南(文昌)村镇排球迎春赛火热开打。歌曲、舞蹈、小品、戏曲,爬椰子树、椰子保龄球、椰子拔河……比赛现场接地气的演出和趣味活动,做足年味文章。
1月26日,2024年“春光·九九杯”海南(文昌)村镇排球迎春赛在文昌市文城镇玉阳公园举行,当晚,“幸福满仓贺大年”新春主题市集热热闹闹开市。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吴岳文 摄
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刘英是“村VA”粉丝,她说:“过年就是热热闹闹,现场锣鼓喧天,看得太过瘾了。”
无论是传统年俗还是新年俗
只要我们带着热情
拥抱生活、珍惜时光
就能在其中感受到年味
封米缸
在腊月里将米缸装满米,在米上放红包和糖果,然后用红纸将米缸封住,元宵节以后才启用,寓意来年丰足。
02
采屋
腊月二十三至除夕,各家各户找青竹枝叶制成大扫帚或买新扫把,打扫房屋内外的卫生,将家具、茶壶、餐具等洗得干干净净,俗称“采屋”。
03
送灶君
腊月二十四(有的地方是二十三)为小年,家家户户准备果、酒等,为“灶公”送行,有的人家还会修灶台。
04
备年
小年后,置办年货,准备春节期间的吃食,比如鸡、鱼、海鲜、京果、年糕、糖贡、饺子酥等。
05
贴春联
除夕当天,即腊月三十(有的年份为二十八或二十九),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或年画。儋州等地部分农村居民还会在门上插“桃符”(刺叶)。
06
围炉
除夕当天傍晚,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俗称“围炉”或“吃围炉饭”。
07
拜年
正月初一,人们会早早起床,洗漱后穿上提前准备好的新衣服,给家里的长辈拜年行礼,长辈则会给晚辈派发“利是”(压岁钱)。
08
吃斋菜
正月初一吃斋菜煲是海口等地的特色年俗。斋菜泛指素食,比较常见的种类有腐竹、粉丝、黄花菜、水芹、冬菇、黑木耳等。
09
看戏
看戏,是海南农村地区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文娱活动,从正月一直持续到二三月份。各村请来戏班演出,看公仔戏、琼剧等。
10
荡秋千
在海南西部说军话的地区,有正月十二荡秋千的习俗,具体分为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
来源:海南日报·海南周刊
编辑:林明洋
内容审核:林英翠
值班主任:林晨音
海南短剧产业乘风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