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用海南“老物件”讲好“新故事”?文博大咖支招→

海南发布
2024-10-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南海网 Author 南海网


博物馆

是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地方

近年来

“打卡”博物馆成为一种旅游新风尚

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一阵“文博热”


数字博物馆、文博纪录片、

文创产品、文物表情包

……

新技术、新形式的应用

也让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逐渐走出深闺高阁

贴近千家万户


海南“老物件”
如何讲好“新故事”?

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期间,我们专访了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和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通过对话两位大咖,探讨“文博热”之下,博物馆应如何接住“热度”,持续升温,探索海南借文博展助推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古物逢春从高冷到受捧博物馆成出游热门“打卡点”
走进博物馆聆听历史故事,通过沉浸式展览与文物“亲密接触”,将新奇有趣的文创产品带回家……近年来,旅游市场刮起一股“文博热”盛行之风,越来越多的人将博物馆作为旅游过程中必去的“打卡点”,博物馆游热度持续攀升,甚至一票难求,“为一座馆,赴一座城”成为潮流。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8天里接待观众7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而在各类统计中,35岁以下群体在逛馆人数总占据绝大比重,年轻游客已经成为“博物馆游”的主力军。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其背后既体现了当前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也是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独家专访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记者 吴兴财 摄


“旅游行业的发展从单纯的游山玩水到体验文化,博物馆恰好可以提供这样的乐趣。”马未都认为,“文博热”的升温,与旅游业的转型发展、人们的认知提高有密切的联系。过去的博物馆展现的是“拒人千里之外”的形象,随着数字博物馆、文博纪录片、文创产品、文物表情包等新技术、新形式的出现,让原本严肃的博物馆变得活泼,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游客在海口非遗馆观展。海口市旅文局供图



大咖支招马未都:挖掘地域特色文化
海南文旅产业大有可为
今年年初故宫博物院联合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在海南省博物馆举办了“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参观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成为今年春节海南“文旅大餐”中的一道“硬菜”


市民游客在海南省博物馆观看苏轼主题文物展。记者 陈卫东 摄


从首届中国(海南)东坡文化旅游大会举办到国内举办的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苏轼主题文物展,再到即将上演的首部以苏东坡生平及文艺作品为题材创作的音乐剧——《苏东坡》。
近年来海南不断挖掘苏轼独特的文人才华和人格魅力打造苏轼“文化大V”的IP形象推出一系列文旅活动和文化产品
谪居海南三年苏轼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成为海南的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地都有本身自带IP。”马未都认为,如何挖掘博物馆的特色展品和IP,是文博旅游发展的方向。
海南的文物资源和其他省份相比较为薄弱,但南海水下文物,黎族、苗族少数民族文物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此次到海南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年会,马未都对南海博物馆印象深刻。
“里面出水的大量瓷器,在其他博物馆都难得一见,这是海南的优势。”马未都认为,海南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博旅游可以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补充。马未都十分看好海南的未来,他认为海南地理优势显著,又有自贸港政策的加持,文化旅游行业大有可为。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里的展品。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供图


海南如何用好自然资源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优势在“文博热”中分一杯羹?



“海南要结合自身特点,挖掘地域文化里自带的IP,让观众在每一次来博物馆时都能有新的乐趣和体验。马未都认为,文旅结合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做好趣味性和差异性就能为海南的文博旅游招来更多的“回头客”。
此外,马未都也建议海南文博旅游要注重博物馆人才的培养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就像选餐厅一样,菜是一样的,但从菜市场到餐厅之间还隔着一门‘手艺’,手艺比别人好,客人自然就更多。”马未都说,博物馆的“手艺”可以通过数字赋能,通过AI等技术手段,打造更多体验场景,有效地提升文博旅游的质量。



博鳌声音

文物搭上“科技快车”

“提速”也要“限速”


在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文化圆桌会议上。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嘉宾分享了智能化时代,如何借助人工智能等科技,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引发共鸣。


辛礼学。图片来源:博鳌亚洲论坛官网


“文博热”之下

各类先进数字技术的应用

给观众带来

更加直观和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也为文博产业未来发展

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



上传自拍照即可自动生成个人专属游记,戴上VR眼镜就能将异地专家“带到”身边,智慧型服务机器人不仅可以为观众导览和讲解,还具备人脸识别功能和VR技术,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水下考古……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科技的助力盘活了博物馆资源,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里的展品。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供图


“南海博物馆是较早探索智慧文旅的博物馆之一,5G的创新应用提升了博物馆安保、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智慧化水平,不管是哪方面的尝试,都是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南海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用科技赋予文博新的生命力。”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说。
辛礼学表示文化与科技的跨界融合赋予了文物新的生命通过5G、360°实时实景VR等多样化复合型、互动式的展示方式契合观众认知程度和兴趣点形成公众对展览有期待展览质量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
游客打卡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记者 丁文文 摄


但辛礼学也提醒,科技手段的接入要把握“度”,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过度依赖,也容易产生欲速则不达的负面效果。他指出,近些年博物馆也出现了“科技馆化”的现象,为了迎合一部分观众需要,片面追求酷炫电子效果,出现了声光电污染和干扰现象。


“这是我们要提高警惕的,不能让博物馆成为高科技的秀场,要紧扣主题、精准定位、凸显特点、以我为主,才能做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博物馆,面向未来的博物馆。”辛礼学说。


来源: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编辑:李沛稼

内容审核:林英翠

值班主任:林晨音




推荐阅读



大咖们在博鳌看海南→


从博鳌“能见度”看海南角色变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海南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