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条公交线路,“目睹”海南73年变迁

海南发布
2024-11-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南海网 Author 贺立樊 王小畅


两台缴获的运兵车
经过3个月的改装
于1951年11月
投入海口城区至府城的
公交线路之中
就此结束海口市未有国有公交的历史
🚌🚌🚌


⌛那时的海口城区,只有以骑楼老街为核心的几条街道,“五层楼”仍是最高点;那时的府城,还被称为“琼城镇”,刚被划归海口市管辖,又在4年之后重回原琼山县。

⏳那时的海南,解放一年有余,战争硝烟散尽,一切百废待兴。这条海口城区至府城的公交线路,在当时泥泞的海府路上,驶过海南国有公交发展的第一站。


此后的海南

历经改革开放、建省办特区、
建设自由贸易港
高楼此起彼伏,道路延伸无边
73年间
一切都在变化
唯有这条公交线路不曾改变
从西到东,它仍在路上


就像移动的历史
它的身上带着时代发展的烙印
车窗贴着“4路”标签
日复一日穿越这座城市

讲述属于它和海南的成长故事

2024年9月29日《南国都市报》04版~05版版面图


有路就有公交车
它是城市拓荒的见证者


10岁那年,符燕雄第一次见到4路公交车,它有着类似卡车的车头,高高耸起的“龟背”,在解放西路的路边,符燕雄直愣愣地盯着它,直到它消失在视线的尽头。

4路公交车老照片。由海口市公交集团提供

“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车子,心里很兴奋,恨不得一路追着它。”那是1973年的一个午后,在符燕雄的记忆里,那时的一切似乎都很小,“小小的房子,小小的街道,当这台公交车出现时,仿佛一个庞然大物。”

在海南的交通史上,4路公交车的出现,确实是一件大事。它是海南国有公交历史上第一条公交线路,从此之后,乘坐汽车出行,是所有人都能享受的权利。

“突然之间,感觉城市变小了,能够到达以前认为很远的地方。又感觉城市变大了,不再只有骑楼街区这一带。”符燕雄眼中的这些变化,始于1951年的冬天。

那一年,经历战火之后,破碎的海府路得到修整,虽然仍是沥青混杂泥土的简易道路,却已经是当时备受瞩目的主干道。

千年古城和新兴街区之间再次拥有畅通的道路,可是往来两地,除了步行,就只剩下晃晃悠悠的牛车。

此时的海口百废待兴,战后恢复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当年8月,海口市公共汽车修理厂在新华南路建成,13位员工维修的第一台车,是解放战争期间缴获的运兵车。

1951年11月,运兵车被改装为公交车,迅速投入海口城区和府城的公交线路之中。

每天清晨,伴着街边喇叭传来的出操口号,4路公交车载满乘客,奔驰在尘土飞扬的海府路,穿梭于新华南路和府城中山路之间。

这是4路公交车的最初路线,也是海口城市规模的最初延展。20世纪60年代,解放西路得到修整,连接新华南路与龙华路,4路公交车的始发站点也来到龙华路上。

如今的一中天桥,当时还不见踪影,解放西路却和今天一样热闹。伴着城市拓荒的脚步,龙华路依然向南延伸,终于穿过玉河,直抵龙昆村附近。

4路公交车的始发站点,也在20世纪80年代初,再次得到延伸,来到龙华路42号,如今的龙华总站位置。

此时,符燕雄已经退伍,担任4路公交车的售票员,一次又一次,随着这台庞然大物驶过解放西路。一年之后,符燕雄成为一名正式司机,解放西路仍是他最喜欢的街道,也是最难走的街道。

“路不宽,人很多,走走停停,开得很累。”可是从车窗望出去,解放西路的热闹感染着他,这里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来到这里,能感受到海口的欣欣向荣。”

那时,4路公交线路已经运行30多年,海口也已完成战后恢复,步入现代化建设街边的喇叭,时不时播放流行歌曲,清晨驶出龙华路42号,符燕雄也会打量这座城市。

往前看,远处是热闹的街区;往后看,那里是一片荒芜。

“听说那里是玉沙村,要修许多条路,海口的城区还会拓展。”那时的符燕雄只有20多岁,他相信一句话:有路就有公交车。

符燕雄。记者 郑光平 摄

添砖加瓦建特区
它是海南发展的奉献者


几乎是一夜之间,符燕雄发现,街上的行人变多了,到处都是天南海北的方言,就连4路公交车上,也坐满了乘客,常常刚驶离解放西路,车厢就已经满满当当。

东湖的三角池,多了很多年轻的面孔,这是1988年4月的一天,海府路上人山人海,一块崭新的牌匾,宣告海南建省,也宣告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正式诞生。

街上渐渐有了红绿灯,街边建起许多高楼,4路公交车不再是城市里的庞然大物,滞后的车辆设备,甚至让它时不时成为街道拥堵的制造者。

“当时车辆老旧,电池设备落后,经常熄火,难以启动。”每次在街上熄火,符燕雄满头大汗,扛着摇臂使劲摇晃,尝试发动车辆,可是往往不尽如人意。

有一次,车子又在府城熄火了,符燕雄把摇臂抡得飞快,车子还是一动不动。前后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看着大家不满的神情,符燕雄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直到两个小时之后,维修人员到场检修,公交车才恢复行驶。“天都黑了,心里想着,要是车子好一点,路好一点,就不会这样了。”

然而,当时的海口公交行业正经历发展阵痛,面对开放的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资金短缺、设备老旧的困境,4路公交车一度走到关停的边缘。

这是改革的挑战,也是发展的考验。如同当年无数“闯海人”登岛之初的困窘,撑下去,才有梦想成真的那天。

4路公交的前身是海口老1路公交(国贸—府城)。海口交投集团供图


1992年,黄琦从三亚一家汽修厂调至原海口市公共汽车公司,驾驶新港至原大英山机场的公交线路,途经原海南省汽车站。

“始发站就在新港,每当有船靠岸,码头很快就会聚满上百人,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围着公交车。”即使还未到发班时间,黄琦还是打开车门,让大家上车休息。

眼前的乘客中,有人看上去似乎已经找到工作,一脸轻松;


有人背着简陋的行囊,在车厢里局促不安;


更多人迷茫地看向窗外,仿佛在努力看清接下来的人生道路。


从新港登船的大多数乘客,会在原海南省汽车站下车,转乘班线车去往不同的市县。茫茫人海的一段同车缘,到此为止,黄琦也会好奇他们未来的故事。

黄琦。记者 郑光平 摄

事实上,此后30年,有人扎根海南,有人无功而返,有人付出青春,换来一生回忆。他们亲历这场改革开放的大潮,用自己的方式,为海南添了一块块砖。

在这条公交线路上,也有许多人,为它添砖加瓦,甚至奉献仅有的一切,只为留住它的身影。

20世纪80年代末,海口公交行业开始市场化改革,原海口市公共汽车公司面临种种困境,决心升级车辆,扩大线网覆盖,提高服务能力。

“可是资金从哪来?”海口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甘世强还记得,当时公司上下流传一句话——“别让它倒了”。

一条条公交线路,是从业人员的饭碗,也是无数市民的出行保障。“别让它倒了。”为了这句话,原海口市公共汽车公司的300多位职工,从1992年开始,4年筹集550.25万元,购置新设备,增添新线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保住了海口公共交通的根基。

1998年,驾驶设备更新的公交车,符燕雄穿过龙昆南路,直抵国贸。车辆运行平稳,道路宽阔平整,符燕雄曾经的愿望实现了。

这是4路公交线路的再一次延伸,也是海口城区的再一次拓展,这背后是一块块砖的累积,在沸腾年代里无私的奉献。

海口曾经的城中村玉沙村,如今已成为繁华的商贸中心。记者 汪承贤 摄

春潮涌动新时代
它是群众出行的守护者


当4路公交线路延伸至海口国贸,这条线路也迎来又一轮乘客高峰。每天上下班期间,符燕雄不得不打开驾驶位的车门,让挤不上车的乘客从此处上车。

这是符燕雄驾驶的第二代公交车,运行平稳的机械设备,8米左右的车身长度,在私人交通工具还未普及的20世纪90年代,承载着人们日常出行的基础功能。

然而,这台车并不是没有缺点。“车子没有空调,整个车厢都很闷热,发动机就在副驾驶位,常常把腿烫到。”每天下班回到家,符燕雄仍能感觉到右腿隐隐发热。

一台台公交车,犹如一个个闷罐子,司乘感受都不算好。人员复杂的乘车环境,总有意外发生。

一次行车途中,符燕雄驾车来到龙华路,上下客时,突然听见车上乘客一声大喊:“有小偷!”符燕雄赶紧回过头,只见扒手攥着钱包冲下车。

来不及考虑,符燕雄下意识冲出车外,紧追不舍。眼见无法逃脱,扒手把钱包一丢,朝着反方向逃窜,很快消失了。

拿着钱包回到车上,一车人都在为符燕雄鼓掌。掌声之中,符燕雄想到了一个词——“服务意识”。

当公交线路遍及海口各个主要街道,当城市建设愈发强调精神文明,世纪之交的海南,吸引许多投资者,也吸引大批游客,让处于服务业一线的公交从业者有了新的思考。

如同当时飞速发展的计算机设备,硬件升级的同时,软件也要跟上。“好好开车,做好服务。”从那时起,逐渐成为海口公交从业者的共识。

即使仍在面临经营挑战,原海口市公共汽车公司还是在2002年8月购买一批空调大巴,投入4路公交线路,开通海口首条空调大巴专线。

超过10米的车身长度,能够容纳近50位乘客,冷气充足的车厢环境,让4路公交线路受到追捧,几乎趟趟客满,帮助原海口市公共汽车公司止住多年亏损,首次实现盈利。

4路公交车老照片。海口市公交集团提供


熙熙攘攘的解放西路,有了空调公交车穿梭,变得更加热闹。当时正在某部队服役的何良俊,每次来到海口,目光总会停留在川流不息的公交车上。

“有了崭新的空调公交车,感觉城市更加现代化。”何良俊是部队驾驶员,有时也会好奇,开公交车是什么感觉。

然而,作为海口市开通历史最久、运营里程最长、客流量最大的线路之一,4路公交车驾驶员的工作,可不只是开车。

2014年的一天上午,4路公交车驾驶员冯推波驾车途经国贸,上下客时,他发现4名扒手。冯推波大声制止,对方眼看无法得逞,气势汹汹朝他冲了过来。

身材高大的冯推波毫不退让,一把将4名扒手推出车外。他的行为鼓舞着现场乘客,大家准备下车追赶,吓得4名扒手落荒而逃。

2017年2月的一天,4路公交车驾驶员郑洪驾车途经龙华路,车上一名老人突然晕倒。郑洪征得现场乘客同意,立即驾车掉头,4分钟之后,将老人送到医院。

在海口文华东路,4路公交线路的调度室里挂着许多奖状。这条线路先后荣获“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样板线路”“三八红旗集体”“工人先锋号”“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十佳优质服务线路”等荣誉称号,涌现出一批批“劳动模范”和“三八红旗手”。

荣誉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奔波,奔波之中,他们守住这条公交线路,守住群众出行的基础。

那些乘坐公交车的日子


2014年,何良俊退伍了。作为部队驾驶员,他有很多就业机会,却在众多机会之中,选择成为4路公交线路的驾驶员。

何良俊。记者 郑光平 摄

“开公交很累,一趟又一趟开下来,身体辛苦,精神也高度紧张。”何良俊的同事中,大多有职业病,符燕雄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黄琦颈椎不好,手掌经常麻木。

可是何良俊还是愿意走进这台4路公交车,开始周而复始的奔波。“我也曾是一名乘客,那些乘坐公交车的日子,是公交车驾驶员陪伴我前行。”

何良俊驾驶的4路公交车,早已经过又一次更新,成为绿色环保的新能源车辆。

4路公交车老照片。由海口市公交集团提供

节省燃料,也简化了驾驶操作的流程,开起来很方便。”此时的4路公交线路延伸至海口世贸,伴着城市发展的脚步,何良俊也成为一名陪伴者。

这不是简单的开车,而是一段段同车缘,那些乘坐公交车的日子,是共同走过的人生路。

年过七旬的王建生,还记得儿时搭乘公交车去往府城的票价。“7分钱,后来涨到1角1分钱,那时的海口城区很小,到了节假日,就喜欢和朋友乘坐公交车去府城游玩。”

30多年前的一个清晨,何广成在新港下船,走过一片沙地,举目迷茫之时,看见了一台公交车。

那是何广成初到海南的记忆。那个清晨,他要去原海南省汽车站,搭车前往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工作,眼前那台公交车,陪着他走过登岛闯荡的第一段路。

20年前,王亚伟还在读高中,家住府城的他,每到周末,总会和同学们约好,一起乘坐4路公交车前往国贸游玩。

每当夏天走出冷气充足的4路公交车,王亚伟的眼镜镜片总会蒙上一层厚厚的水雾。如今,他早已成家,他的孩子也会像他当年那样,拥有属于自己的乘坐公交车的日子。

宽阔的街道,公交车奔驰往返,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私人交通工具早已普遍。有人离开了公交车,可是公交车上,总有它的乘客。

退休之后,王兰很少开车,市内通行习惯搭乘公交车。人生像一个重合的圆圈,王兰又坐上公交车,可是一切都不一样了。

原海口市公共汽车公司已经转变为如今的海口市公交集团,4路公交车的始发站点来到文华东路。那年乘坐公交车的孩子长大了,可是记忆里,还是青春的味道。

4路公交车现在是新能源车。海口交投集团供图

2023年,符燕雄正式退休,告别4路公交线路,松开了方向盘,却松不开与4路公交车的联系。

有时去市场买菜,有人大老远和他打招呼:“老师傅好啊!”符燕雄不认识对方,对方却记得他,记得乘坐公交车的日子。

就像10岁那年,符燕雄第一次看见公交车的心情,在人生道路的某一个阶段,他与它相伴而行,让那些日子,成为一生珍藏的回忆。

 海南第一条国有公交线路 
 升级之路 


4路公交线路是海南国有公交历史上第一条公交线路,也是海口市开通历史最久、运营里程最长、客流量最大的线路之一。


01

诞生

1951年11月


两台经过改装的运兵车,投入海口城区至府城的公交线路中,运营于新华南路—府城中山路,就此结束海口市未有国有公交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


4路公交线路始发站移至龙华路上。
●20世纪80年代初


4路公交线路始发站移至龙华路42号,如今龙华总站位置。02

升级

1998年


4路公交车换新,车身长8米,无空调。线路从龙昆南延伸至国贸。03

再次升级

2002年8月


4路公交车再次换新,换成空调大巴,车身长超10米,是海口首条空调大巴专线。04

如今

经过几次升级换代


4路公交车升级为绿色环保的新能源车。4路公交线路始发站在文华东路,穿梭于海口市琼山区、美兰区、龙华区之间。


来源: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编辑:叶维铭、翁翟

值班主任:史晓晖


推荐阅读



琼州海峡首艘运输新能源车辆的货船成功试航


海南黎锦,亮相巴黎时装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海南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