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懿 | 修音技术大行其道,是福还是祸? ——观近十年中国音乐竞技节目有感
2012年,一档在浙江卫视热播的音乐竞技节目《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参赛歌手的歌声自带混响,音准也从不出错,超高水准的唱功让观众惊呼:“行走的CD!”之后的十年,《中国好声音》(曾更名《中国新歌声》)作为极具品牌效应的音乐竞技节目连载了十一季,《我是歌手》(后改名为《歌手》)《蒙面歌王》《声生不息》等歌手对抗型音乐节目成为后起之秀。这十年间,修音技术在音乐节目中的应用已逐渐成为制作团队心照不宣的传统,观众对修音技术的态度也从惊叹到反感再到习以为常。殊不知,经过多年潜伏,修音技术已默默改变了大众的听觉阈值和审美标准。虽然修音技术令我们的音乐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众对此却更倾向于被动接受。在此现状下,本文提出的中心议题更具现实意义——修音技术如此风靡,它带来的到底是福还是祸?
一、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修音技术与音乐竞技节目的矛盾共生
所谓“修音技术”,是指录音师对音调(音高)和节奏等声音要素进行调整以达到预期效果。其中,对音调的偏离、错误进行修正的“音调修正”是最能化腐朽为神奇,也最考验录音师的技术和音乐素养。由于在进行一场完整的音乐节目录制后,需在短时间内对十几首歌曲进行后期制作,录音师为了能够高效完成任务,往往会采用音调修正效果器。“目前,音调修正工具种类很多,比较常用、获得业界认可的有Auto-Tune、Waves Tune、Melodyne。”①其中,Waves Tune是当下音乐节目中最常用的一款音调修正效果器。
现如今,国内音乐竞技节目的制作流程通常是先在录制环节将乐器、人声、现场环境音等所有声音分轨录至软件内,再由录音师使用音调修正效果器进行细致修改,观众看到的类似现场演绎的“Live Show”②实际已与唱片录制品无异。在此之前,曾火遍全国的音乐竞技节目《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大都采用的是电视直播的方式,这种依赖于技术层面的实况直播为了防止现场发生不可控因素,对前期的流程要求非常高,需对各个环节严格把控;另一方面,由于实况直播的形式无法介入修音技术,歌手的临场发挥、现场的环境音、音响设备的收扩音效果和调音师的现场作业等因素都让其难以呈现最佳的视听效果。所以,当使用了修音技术的音乐竞技节目独步当世,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与直播节目完全不同的震撼视听,也颠覆了同类音乐节目的制作观念。
当下,随着《中国好声音》的制作模式被广泛复制,主打实况直播的制作模式已被排除于主流音乐市场之外,人们的听觉也早已习惯了这些具有录音制品品质的“Live Show”。然而,修音技术所带来的收视红利并未一直持续,老牌音乐竞技节目已疲态初显:如首次使用修音技术并大受好评的《中国好声音》系列节目如今口碑和收视率一泻千里、前途未卜;曾备受关注的《我是歌手》系列节目于2020年最终季《歌手当打之年》播出后宣布停办,新生音乐竞技节目如《蒙面歌王》《声生不息》也未能掀起大的浪潮,反而落入了昙花一现的宿命。音乐竞技节目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
二、修音技术——打造一场看似完美的“Live Show”
音乐竞技节目以音乐现场表演为卖点,旨在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发掘令人惊艳的声音,这是它与其他音乐类节目的最大差异。在修音技术未普及之前,音乐竞技节目的制作重点是尽可能将音乐现场表演通过技术手段真实、准确、完整地呈现和转播开去,而“Live Show”蕴含多种不确定因素的特点让音乐竞技节目对实况转播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当观众满怀期待观看“Live Show”时,也能容许歌手在一定范围内的不稳定发挥,这种不稳定所制造的悬念也成为音乐现场的独特魅力,正如2004年起湖南卫视举办的音乐竞技系列节目《超级女声》便是主打实况直播的“Live Show”,跌宕起伏的比赛进程吊足观众胃口,缔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神话。
当修音技术应用到音乐竞技节目之后,没有破音、没有走调,歌手的不完美发挥都能在后期制作中得到修正,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没有瑕疵的“Live Show”就是完美的吗?其实不然,其一,美也需要参照物,当每个歌手的发挥都无可挑剔时,便没有了高低之别。其二,瑕疵为“Live Show”增添了生气,这生气源自于“动”,就像中国艺术以“气韵生动”为美。没有瑕疵的“Live Show”也就变为一潭死水,观众对它的期待也将伴随所有的缺憾一并消弭。
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到处充斥着以完美著称的“假唱型”音乐综艺和文艺晚会,音乐竞技节目成为观众为数不多能感受不完美“Live Show”的机会。在这样的音乐现场表演中,没有预先录制好的音像制品,歌手的音准、节奏、气息一览无余。音质、吐字、即兴演唱的水平也能得到完整呈现,音乐竞技节目为观众拨开了录音制品的迷雾,成为直观感受歌手真实歌唱水平的重要渠道,具有消解歌唱神秘性的祛魅功用。
而修音技术在音乐竞技节目中的应用虽然让它与采用实况直播的同类型节目产生了差异,但实质却与录音制品无异。通过修音技术打造的看似完美的“Live Show”实为一座空中楼阁,它不仅不能让观众了解到歌手的真实水平,还会误导他们产生认知偏差,甚至会引致部分人将自己与歌手修音后的歌声进行比较,产生焦虑。当越来越多的音乐竞技节目都高举“拿来主义”的大旗让修音技术大行其道时,会继续抢占主流音乐市场、挤压采用实况直播形式音乐节目的生存空间,这已严重影响了人们健康理性的审美取向。
三、修音技术——塑造美还是吞灭美?
在音乐竞技节目中广泛使用修音技术,是为了优化听觉效果、提升观众的审美体验。那么,修音技术本身是否能满足我们所有的音乐想象呢?
当科技不停进步,软件、设备也会随之更新,没有任何一项技术手段完美无缺,修音技术自然有其局限,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在对音准进行修正时,如果偏差超过二度,容易出现明显的“电音”③,这种畸变导致的失真会让观众明显听到一些突兀的、与歌手音色不符的声音,破坏歌曲的整体氛围。其二,修音技术能够处理的声音要素有限,对于音高、节奏等要素的修正是它的强项,而对于更高层次的审美要素,如歌手的吐字、情绪和音色则难以进行精确的处理。总之,要想通过修音技术打造出满足更高层次审美需求的音乐,目前还有不小的难度。
另一方面,“美”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审美活动亦是。“判断一个事物美不美,不但取决于事物本身的属性,也包含着人的主观评价与感受,美产生于主客观的相互作用。”④
古往今来,全世界关于美的讨论从未止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荀子说过:“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⑤他认为音乐的美感和真诚可以“管乎人心”,发挥“移风易俗”“天人皆宁”的作用。德国美学家席勒也有过类似的见解:“任何一个民族中审美文化的高度和极大普遍性与政治的自由和公民的道德、美的习俗与善的道德、行为的光辉与行为的真理都是携手并肩而行的。”⑥可见,艺术作品要坚持真善美相统一,使人感到真而可思、善而可亲、美而可感的艺术美学原则已达成学界共识。那么,由修音技术精心锻造的音乐竞技节目是否符合“真善美”圆融统一的美学观呢?
真,是艺术的生命,亦是美的基础,修音技术在音乐竞技节目中的滥用,首先不符合艺术对“真”的追求。康德曾说:“在一个美的艺术的成品上,人们必须意识到它是艺术而不是自然。但它在形式上的合目的性,仍然必须显得它是不受一切人为造作的强制所束缚,因而它好像只是一自然的产物。”⑦他认为艺术合乎自然时才能称之为美。宗白华也说过:“自然无往而不美。”⑧美源自自然,通过人的审美创造,便能由美入真,达到启示宇宙人生的最深真实。修音技术让所有歌手都拥有无瑕的音准和节奏,显然违背了人体歌唱的普遍规律,这样的音乐也不具有源于自然的真实美,长此以往,还会让观众误解歌唱艺术的本真,掉进虚假的科技陷阱。
音乐的真实是艺术赋予的使命,自然地流露才能使艺术的生命自由流动,修音技术在自然的声音上增加了人为的修饰,一定程度削减了音乐的感染力。对于歌唱实力优越的歌手来说,修音技术不仅不会对其歌唱技术有质的提升,反而会削弱声音的细节处理,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歌手对美的刻意追求,还成就了情感的真实,而失真后的声音大大减少了艺术张力,更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而对于实力不足的歌手而言,修音技术越发达,就越会失去精进歌唱技术的动力。修音技术助长了音乐圈的不正之风,成为歌手们唱功不足的遮羞布,长此以往,音乐市场对修音技术产生依赖,歌手的表演缺乏真实与个性,如隔靴搔痒、难以打动人心。
修音技术让音乐失去了“真”,还从另一层面消磨了它的生机。音乐的生命源自创新,我们并不缺少“复印机”式的艺术家。当歌手们没有音准、节奏等基础歌唱技术的顾虑时,应在选曲上百花齐放,但却因细腻走心的风格难以在激烈竞赛中展现优势,驱使歌手们纷纷选择兼具宽广音域和厚重音量的作品,企图从音高和音强上压制对手。此举不仅让音乐竞技节目对唱功的评判标准更加偏向“炫技”,单一的选曲也令节目的整体风格日趋扁平化,音乐竞技节目成为制造流水线产品的音乐工厂,大量同质化的音乐在耳旁匆匆掠过,难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成为观众对节目产生审美疲劳的一大要因。
除了真以外,善也是构成美的重要内在品质。古人道:“外内表里、自相副称”,美与善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康德曾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剖析美与善之间的联系:“只有在感性和道德情感达到一致的场合,真正的鉴赏才能采取一个确定的不变的形式。”⑨他认为,美不仅应在感官上得到享受,还应在道德上、精神上得到洗礼。在真善美三者之中,孔子也十分重视“善”,甚至提出了以善为主要标准的文艺审美观。
然而,音乐竞技节目中对修音技术的滥用,仅仅关注到了形式美而忽视了与“善”相联系的内在美好品格。从歌手的视角看,修音技术的使用违反了公平公正的比赛原则,未能让选手呈现真实的歌唱水平,评分机制和比赛结果既经不住大众的监督,也无法说服歌手;站在观众的角度,修音技术剥夺了他们了解真相的权利,导致他们因无法分辨歌手专业能力的真实差距而心生质疑,“黑幕”的呼声不绝于耳。所以,从道德层面讲,修音技术让美与善割裂开来,生动演绎了“尽美矣,未尽善也”。
在音乐界,曾对歌手有过这样的评价——“录音棚歌手”,这是对那些十分依赖后期制作、现场演唱能力较差的歌手的贬称,而音乐竞技节目的制作初衷就是为了淘汰那些只有名气、没有实力的“录音棚歌手”,挖掘那些实力强大、不依赖修音技术的歌手并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若能一直保持这份初心,便能为音乐圈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专业能力大过天。当音乐竞技节目作为“照妖镜”高悬时,便能对退步的、没落的歌声揭露批评,对进步的、向上的歌声鼓励赞扬,形成无形的教育力量。使观众闻而受益,也激励歌手努力精进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而授人以美的思想境界,升华为崇高的品德,最终到达真善美高层次的统一。
余 论
信息透明的时代让修音技术这个曾经不为人知的业内“神器”浮出水面,它惊艳过一代人,也为节目带来过辉煌,但它的后续影响力却被远远低估。音乐竞技节目虽已没落,但修音技术依然当道,为大众的审美习惯和价值体系带来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科技本身无罪,但当音乐中添加了过多的科技,听觉的阈值被拔高后,“返璞归真”却难以让人接受。被修音技术庇护的歌手们在少数实况直播的场合状况频出,大相径庭的情形引起大众的抨击,不少人因此调侃节目名称应改为“中国好修音”。看似戏谑的玩笑背后隐含的是人们对修音技术凌驾于歌手个人能力之上的现象萌生的警觉:表面上,修音技术由人创造和驾驭,人是科技的主人,但是,随着修音技术对大众音乐的不断渗透,易视后期制作过的声音为常态、天然的声音为异状,人们对美的评判标准便会在不知不觉间被修音技术裹挟。可以预见,若是继续任由修音技术持续攀缘,在这场人与科技的较量中,不仅两者间的权力地位会翻转,还将带来整个社会审美观、价值观的扭曲。音乐竞技节目的江河日下,暴露出大众对于修音技术的消极抵抗,也反映了大众对于“真善美”高层次审美观的不变追求。我们渴望能够听到真实的声音,也迫切期盼音乐竞技节目早日摆脱对修音技术的依赖、回归艺术的本心,哪怕它并不完美。
注释:
① 游君屹《数字音乐制作:从入门到精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版,第158页。
②“Live Show”的本意为现场演出,本文所说的“Live Show”是指音乐现场表演。
③ 此文中的“电音”指的是在流行音乐之中使用效果器对人声的音色产生变形,从而形的声音。参见雷伟《音乐录音作品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99页。
④ 谭荣、易前伟、吕超荣主编《大学生审美与艺术修养》,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
⑤ (战国)荀况《荀子精华》,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01页。
⑥ [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68页。
⑦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64年版,第151-152页。
⑧ 杨书澜编著《宗白华论人生》,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⑨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9年版,第204-205页。
*原文载《人民音乐》2023年第5期
秦懿 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 张萌
(排版 单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