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亿特别国债叠加碧桂园美债违约,意味着经济复苏需要深度改革

火星宏观1 三郎宏观 2024-02-23

内容提要:

国家年内将增发1万亿特别国债,同一天,碧桂园首次宣布美元债券违约。这意味着,收入下行,债务风险似乎兜不住了。一万亿特别国债,意味着缝缝补补压过了经济改革。推动经济复苏,需要深度改革,而非惯性方案。

一、突发:国家年内将增发1万亿特别国债

周三,也就是10月25日,有两件事,看上去很小,但都属于节点性质的,意义特别重大。关心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人,研究经济的人,做投资的人,包括做企业的人,都应该认认真真地关心这两件事情的重要意义。

第一件事,是24日就有消息流出,但昨天上午官媒确定的消息。财政部根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部署,决定增发1万亿元特别国债。按照财政部的解释,增发特别国债的主要目的,是落实,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安排。

根据财政部的安排,增发的国债资金初步考虑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

此次增发的1万亿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全部列为中央财政赤字,还本付息由中央承担,不增加地方偿还负担。

发改委还要求各地抓紧组织开展项目筛选审核,尽快选定项目并下达项目清单和安排金额。

二、确认:碧桂园首次宣布美元债券违约

10月25日,彭博新闻社援引一则通知报道称,号称中国开发商优等生的碧桂园控股,首次被视为美元债券违约。彭博社援引受托人给持有人的通知报道说,碧桂园未能在上周结束的宽限期内支付票据利息,已经确认“构成违约事件”。碧桂园周三没有立即回复彭博社的询问。

碧桂园于2019年9月18日上市发行的“碧桂园 N20250917”债券,票息为6.15%,据国证大数据的数据,当前余额为5亿美元,该票据将于2025年9月17日到期,每年3月17日、9月17日付息。有30天宽限期。但于上周三结束,两名债券持有人告诉彭博社,截止日期到期,他们也没有收到这笔钱。

彭博社称,按照相关法律,逾期不支付利息,意味着将使开发商面临近110亿美元未偿还离岸债券违约的风险,并可能引发中国最大的企业之一进入债务重组。

据路透社此前报道,一群持有碧桂园离岸债券的投资者已聘请PJT Partners担任财务顾问,领导与碧桂园就债务重组计划进行协商。

三、收入下行,债务风险似乎兜不住了

也许有人认为,这两件事情,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政府债,一个是企业债;一个是永续债,一个是期限债;一个是14亿人的债,一个是碧桂园的债;一个是不会爆雷的债,一个是爆雷了也可控的债。

但是,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他们之中的密切联系和互相脉动。

第一、企业是微观,政府是宏观。微观的裂缝,最后一定会波及宏观;

第二、地产债是期限债,期限债爆雷,一定会加重永续债的风险,还会削弱永续债的偿还能力。

第三、至关重要的是,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一个背景下,而这个背景,决定着所有债务的艰难前景:收入下行。

从房地产行业来看,前三个季度商品房销售量和销售额均大幅下滑,城市越小,下滑幅度越大。

1-9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商品房销售面积8.48亿平米,同比下降7.5%,商品房销售额为8.91万亿元,同比下降4.6%。

但是,如果与去年同期公布的商品房销售面积10.14亿平米对比,销售面积下降了16.4%,与去年同期公布的销售额9.94万亿对比,销售额下降了10.4%。

从第三方数据来看,2023年1-9月,根据克而瑞统计,重点30城市9月累计成交量在各地新政密集落地中略有修复,同比减少23%;中指研究院公布的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48501亿元,同比下降10.3%。其中9月单月销售额同比下降24.1%。

表面上看,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现价GDP同比增长4.9%,可比价GDP同比增长5.2%;按照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前三个季度财政总收入(预算收入+基金收入)20.54万亿元,同比增长3.2%。

但如果分季度、分月度计算,国证大数据利用财政部公布的累计数据推算,2023年三季度,全国财政总收入6.27万亿元,同比下降4.8%。其中7月份增长0.2%,8月份下降9.2%,9月份下降6.7%。持续2个月同比大幅度下降的信号令人警惕。这是继一季度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二季度因为去年增值税减免的低基数导致大幅增长之后,财政收入重新回到下行通道。一季度,财政总收入在1-2月同比下降5%,3月份同比下降了3.6%。

更危险的是,如果对去年减税导致的基数政策性变化予以调整,再重新计算财政总收入的可比的同比增速,财政收入下行的问题就更加危险了。

如果将2022年前三季度的财政总收入加上17724亿元的留抵退税金额,2023年前三个季度的财政总收入同比下降了5.2%,其中税收收入同比下降了2.1%。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如果债务余额与债务利率不变,收入下行,债务收入率上升,偿还债务的能力降低,债务风险增加。

四、一万亿特别国债,意味着缝缝补补压过了经济改革

截止9月份,全国社会融资存量为372.5万亿元,其中政府债余额66.14万亿元,占17.8%。1万亿特别国债,仅增加0.27%的社会融资存量,1.51%的政府债余额。严格来讲,从我们国家这么大体量来讲,不算大。我认为这个事情是个节点,问题重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刚刚给地方政府批了大约1.5万亿元的特殊再融资债券。

10月11日的《上海证券报》报道称,截至10月10日,全国已有内蒙古、天津、辽宁、重庆、云南、广西、青海、吉林等8个省份公告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已公告发行的特殊再融资债券总额为4022亿元。这批债券将在10月9日至17日间相继公开招标发行。其用途为“偿还存量债务”,即帮助化解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之外的隐性债务风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从当前已经公布的发行计划来看,本轮最终的落地额度大概率在1.5万亿元附近。

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还通过了新增2.7万亿的地方债提前下达的决定。

1-9月,全国新增社会融资28.29万亿元,其中新增政府债5.95万亿,占比超过21%,政府债在新增社融的占比快速上升。年底再增加1.5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和万亿特别国债,四季度将有超过一半的新增社融为政府举债,这前所未有。

二是打破了十几年来的财政赤字上限。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在年底这个时间点,允许发放1万亿特别国债,而且是突破了年初定的财政赤字上限。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央财政3%的财政赤字上限已经十几年没有被打破了。本次1万亿特别国债使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率从3%一次性逼近到4%,超越了疫情的2020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情。

三是意味着,我们整个财政政策思路可能发生了比较大的调整。

我们一直在批判美国的财政扩张政策。

次贷危机之后,美国采取的财政扩张政策,就是直接发国债拿钱,就是我们说的QE,包括我们说西方经济学理论当中一个新的突破叫做MMT,就是现代货币理论。两个都提可以直接去扩张财政,而且认为财政的扩张风险比企业和居民债务扩张的风险要小。

但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借鉴我们一直批判的美国的财政扩张政策。但本质上又有所不同。美国财政扩张拿到的钱,至少七成是直接发给居民消费,我们的1万亿特别国债和1.5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拿到的钱还是一如既往地搞项目,搞基建。

美国发了国债拿到钱,平均发给老百姓,让他们拿钱去消费。吃饭、买衣服,装修房子,买家电,买车子,旅行,随你便。但结果是拉动了消费,旺盛的消费不仅消化了库存,还让企业看到了产品供不应求,于是决定投资招人扩产,企业的投资扩产又增加了就业和工资,由此,经济在国债的帮助下进入了良性循环。

我们这边呢?我早说过,中国经济目前问题的根源,在于债务推动投资,造成供给以远超过劳动力收入的增长幅度而增长,导致了需求不足,供给过剩。但我们的还在重复历史的老路,继续增加债务,继续增加投资去增加供给,而不是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去消化过剩的供给。

由于我们目前这样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政府增加的债务无法像美国国债那样去推动消费,形成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因此始终只有接触项目、投资、基建的那少部分人能够获得好处,大多数人被这样的模式所隔绝而无法受益,因此,也无法由此带动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造成了一边债务快速增长,一边消费波澜不惊的特别状况。

五、推动经济复苏,需要深度改革,而非惯性方案

我一直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调整和扩张性财政举措的结合,都不足以重振我们的增长前景。

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事情已经到了只有真正的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遏制权力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零敲碎打的惯性调整,才能确保未来的经济发展。

如果不通过改革实现有意义的经济增长,即使我们有能力将金融和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沉淀下来,也只可能传递给未来,让今后的市场去化解,风险不仅依然存在,还将演化为更危险的不定时炸弹。

推荐阅读已发历史文章:
哪有越打越有钱!45%的俄罗斯人入不敷出
8至9月财政收入同比下降,为何宏观经济上行,财政收入下行?
各地多部门联合调查富士康,有三大看点
推荐观看火星数据研究所视频:

【作者:徐三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万亿特别国债叠加碧桂园美债违约,意味着经济复苏需要深度改革

火星宏观1 三郎宏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