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总结|“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
2021年11月13—14日,由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省青年高层次人才协会共同主办,浙江大学卡特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研究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课题组共同承办的“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锚定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深化体制改革、保障能源安全”、“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
开幕式与主旨报告环节
开幕式与主旨报告环节由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斌磊研究员主持。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工商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郁建兴教授发表致辞。郁教授首先介绍能源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的成立背景和初衷,并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实现碳中和”计划和中国未来能源结构的转型谈了四点看法。其一,“3060计划”的提出是基于国际责任和人民利益的考量。其二,“双碳”目标的达成需要落实具体行动。郁教授指出要从理念、价值观、发展模式上作出根本改变,地区之间要加强合作,促进电力市场、碳市场多元化投资。其三,以浙江省为例,在“双碳”目标下,各地制定政策时面临着一些挑战。在碳减排指标核算上应该更加联系实际,重视技术革命在“双碳”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郁教授解析了“双碳”目标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指出要引进市场概念、市场机制,促进碳汇交易,加强地区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陈诗一教授以“中国工业实现碳中和的战略选择与实施路径”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陈教授聚焦于工业部门中的电力工业和五大高排放的工业部门,通过构建一个包括电力需求侧、电力供应侧的规划模型,对非电力工业和电力工业两个部门进行动态情景因素分解分析。陈教授指出,未来工业部门要实现碳中和,除了依赖能源效率改进以外,要更多依赖新的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化石能源的清洁转化、清洁能源的替代,以及化石能源结构的优化。需要进一步控制非金属制品等高碳行业,尽早达峰,尽可能降低峰值和碳达峰后尽快减排可有效规避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锁定效应,降低碳中和所需要的投资额,实现加强型碳中和清零。
教育部长江学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赵敏娟教授以“碳达峰、碳中和视域下农业可持续发展思考”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赵教授首先基于碳达峰、碳中和提出背景,指出相较其他产业,农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鲜明的产业内生特征,很有必要单独加以研究。其次,她谈及目前中国实现农业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性、持久性工作,农业在“双碳”下会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具体体现在:向低碳农业转型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农业结构调整压缩了农业减排固碳空间、发展低碳农业的技术储备不足、农户分散化经营增加了农业低碳转型难度、农业碳排放测算和监测缺乏基础数据支撑。对此,在“双碳”目标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要将农业嵌入全国双碳目标,二是在产业支撑下生态系统也纳入农业的外延范围。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信凯教授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朱教授指出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并对“双碳”目标如何助推高质量发展、如何防范转型风险做了探讨。他认为尽管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但仍处于转变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能的关键时期,中国在农业、可再生能源行业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从有效投资的角度来看,“双碳”目标之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旺盛,投资前景广阔,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也将推动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朱教授指出,新基建投资对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对节能减排也有积极作用,未来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Energy Economics主编、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教授以“碳中和背景下中国高质量经济增长”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首先,林教授介绍了中国GDP增长与电力需求增长相关关系及中国电力消费结构两个基本国情。第二,林教授分析了碳中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兼顾经济增长,认为火电退出主要形式是日用小时数的持续下降,转型升级和功能转换是今后煤电转型退出的基本形式。从两个情境模拟出发,林教授分析了2030年不同电力需求增长对煤电、光电和火电等电力需求的影响。第三,林教授提出了碳中和进程和经济增长的系统方案,认为应该通过以政府为主导,需求侧和供给侧并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未来发展路径上,一是对外合作,以贸易的全球化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二是采取碳边际调节税,通过贸易手段推动碳排放。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张炳教授以“电力行业碳交易市场和电力市场改革”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张教授重点分析了中国碳交易市场政策改革的预期效果。张教授回顾了硫交易市场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一是区域总量控制,第二是污染行业强度控制,第三是电力市场改革,第四是环境税。优化模型结果显示,施加上述约束条件的硫交易市场运行成本远高于没有约束条件的市场。张教授预测,经过改革完全放开市场以后,在不削减发电量前提下,可以节约近4亿吨的碳,占全国电力行业10%左右。张教授认为,电力市场的管制会显著影响碳交易市场的绩效,同时需要价格机制的传导。此外,在受到较多约束的条件下,碳税能有效弥补碳交易市场的局限。
专题报告一
“锚定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教授主持了第一专题“锚定‘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发言与讨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解伟研究员作了题为“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及经济增长”的报告。解伟研究员的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将改变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格局,“双碳”目标下需要进一步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才能更好地开展落实“双碳”战略。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恺研究员作了题为“高质量碳达峰如何实现—基于中国省区和行业层面的分析”的报告。方恺研究员指出,省区之间碳达峰不能实行一刀切,过分强调达峰时间提前,或者30年所有省区都实现达峰,可能会导致排放量大增,进而损害温升控制目标。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陈晓光教授作了题为“温度变化对中国农业加工企业的影响研究”的报告。陈教授指出,温度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本存量来影响企业的产出和利润,需要采取适应性行为,防止中国食品加工企业的利润和产出下降。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秦萍教授作了题为“气候变化对中国家庭用水行为的影响”的报告。秦教授指出,气候变化影响存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不同的情景假定下,中国家庭水的需求会增加4%到29%。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田晓晖副教授作了题为“双碳目标下的中国森林减排潜力分析”的报告。田教授指出,即使没有专业生态补偿政策激励的情况下,中国森林依然可以实现到2030年37.23亿立方米的增长量,占到目前国家自主减排攻坚中承诺45亿立方米的8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鄢贞研究员作了题为“气候变化与渔业适应性发展”的报告。鄢贞研究员指出,近海海域的气温上升已呈现北移趋势,气温上升对海水养殖鱼类生产存在正向促进,但仍应关注海水污染等问题。
专题报告二
“深化体制改革、保障能源安全”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教授主持了第二专题“深化体制改革,保障能源安全”的发言与讨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孙传旺教授作了题为“新能源产业税收激励、规模扩张与技术创新”的报告。孙教授认为增值税的优惠有利于扩大产能,但是不利于技术研发,需要进一步促进企业做专业的税收优惠,着重对高质量成果的优惠奖励。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斌磊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挑战与对策”的报告。龚斌磊研究员指出当前中国油气行业面临的挑战,并通过美国页岩革命案例给出中国高质量发展能源行业的对策。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魏楚教授作了题为“南方城市供暖市场:潜力和影响评估”的报告。魏教授指出南方一大优势是清洁能源的来源多,在条件适合的地方可以采用集中供暖。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和经济学院王科教授作了题为“The Ineffectiveness of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Pilots under the Target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ina”的报告。王教授评估了试点碳市场ETS的效果,发现试点碳市场无论是从碳排放总量、强度还是从降低减排成本的角度来看都没有产生有效促进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能源经济系主任宋枫教授作了题为“Efficiency vs. equity: linkage between electricity market design and carbon pricing”的报告。宋教授在省级层面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整合电力市场对减少碳排放的作用机制,认为电力市场整合优化了发电的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还增加了发电量。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周云亨副教授作了题为“能源需求安全评估方法与实证”的报告。周教授指出,在新形势下,特别是在“双碳”形势下,化石能源逐渐成为夕阳产业,有必要对未来能源结构做出前瞻性思考。
专题报告三
“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文科领军人才石敏俊教授主持了第三专题“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的报告与讨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易福金教授作了题为“工业污染与小麦生产力:来自华北地区火电厂的经验证据”的报告。易教授指出,在小麦生长期,上风向火电厂对小麦单产造成显著的负向影响,空气污染是火电厂导致小麦单产减少的重要原因。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发展研究院王敏长聘副教授作了题为“How does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Reshap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的报告。王教授指出,目前基于污染天堂假设对环境政策下产业空间结构与布局的研究较为欠缺,以两控区政策为例,研究发现环境政策对企业进入有非常强的阻碍作用。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冕教授作了题为“超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报告。杨教授指出,在“双碳”背景下,可以基于碳交易、生态补偿等手段,充分挖掘贫困“绿色青山”的生态价值,助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共同富裕。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力教授作了题为“镉大米事件的影响研究”的报告。周教授从粮食与食品安全的角度,以镉大米事件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为例讲解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南大学商学院汪阳洁副教授作了题为“Do National Conservation Areas Prevent Expansion of Human Activities in China?”的报告。汪教授认为增强对现有保护区的监管比一味扩大保护区的规模更有效果,同时建议要更好的完善相关的财政、监管制度及采取更先进的技术来识别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谷保静研究员作了题为“农业污染治理的信用系统”的报告。谷保静研究员从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和环境污染治理两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建立农业污染治理信用系统的必要性和关键点。浙江省衢州市“双碳”专班推进办主任、市政府办主任郑建忠作了题为“以碳账户改革探索‘双碳’新路径”的报告。郑主任讲述了基层在“双碳”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双控措施不合理、不透明、不科学、不彻底等问题及衢州的应对措施与创新实践。
会议总结环节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郭苏建教授进行会议总结。郭教授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与“粗放型”经济发展相比,高质量发展是“集约型”经济发展,强调和注重全要素生产率,质量第一,效益优化,降低能耗、减排、低碳、绿色发展,必须以“双碳”为目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会议的共识是,不能继续依靠和采用过去那种“行政命令型”或者“动员型”的传统手段,而必须依靠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依靠新的理念和观念来引领实践,引领政策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事实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完善市场体系,加强法制建设,从而以改革驱动、创新驱动、市场驱动、技术驱动来实现“双碳”目标和高质量经济发展。同时,要把“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相互衔接,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READ 简介
READ简介 /READ team/
浙大卡特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研究团队(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eam,简称READ)依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和公共管理学院,主要关注资源环境与三农问题,致力于资源环境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现有浙大卡特资源环境与农业发展大讲堂(READ TALKS)、新闻速递(READ NEWS)、好文推荐(READ PICKS) 、学术午餐会(READ BROWNBAG)等品牌活动。团队成员在Management Science、JDE、AJAE、JEEM、JAERE等高水平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并多次获得中央和省部级领导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