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沟通的艺术二,社交媒体带给我们的影响!

远山读者 远山读者
2024-12-09

您好,这里是远山读者,我是小钟,与你相遇,是我的荣幸,我懂得不多,但会用心将自认为最好的内容讲给你听,分享和感受不同的理解,愿您也愿我能在此,有所得,我会在这条路上坚持着走下去,与您一起,去认识更好的自己。



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将围绕社交媒体为中心,来一起了解在社交媒体中的沟通方式及应对社交媒体的一些举措,正如你所想象的一样简单,不过可能会带有一些不可思议的感觉,好了,不卖关子了,我们开始今天的解读:



社交媒体:即一种通过媒介的沟通方式,比如我们常用的电话、微信、facebook等这些就属于社交媒体。



在今天的这样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要与同事,朋友,家人及爱人保持联系,媒介沟通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你知道吗?



早期的理论家,并不赞同这种假设。许多理论家都认为,科技并不适用于人际关系,媒介沟通会把温暖的面对面互动变成冰冷的电子信息交换。



19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一些专家警告称,电话作为面对面的沟通替代选择,实在不怎么样?他们担心家人之间会相互疏远,更喜欢电子沟通,导致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少,诸如此类的想法。



大约一个世纪之后,个人电脑开始流行起来,类似的恐惧再次抓住人们,理论家相信,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并不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反而会导致没有人情味的、以任务为取向的关系。



他们认为,媒介沟通会过滤掉人们在面对面沟通时可以看到的非语言线索:一些眼神交流,声音、语调、触摸身体、姿态以及许多其他行为,他们认为,缺少非语言及身体上的线索会致使媒介沟通变得没有人情味。然而,近几十年的研究与实际成果显示,这种担忧并非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完全错了。



至于从什么什么时候开始错的,错在什么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理论家对于媒介沟通的一些误导,主要是从忽略了媒介沟通与面对面沟通的相似性而又放大了两者间的差异所导致,那么这些差异实际上对于两者的影响有多大,我们先来就相似性出发,媒介沟通与面对面沟的相似之处,第一点,他们具有目标相同的特征,是使用电子媒介还是面对面交流,我们进行沟通都是出于相同的基本原因,为了满足生理的、社交的、认同的和实际的需求,一个最简单明了的例子:遇到紧急情况时,打求助电话或与朋友聊天,更迅捷有效,并且仍然是为了满足同样的需求。求救。



其次,过程相似,在媒介沟通过程中,也是由沟通者通过各种渠道发送信息,这些信息也会受到噪音和沟通者的背景影响,可能是手机信号中断或突然弹出广告等,这些干扰因素与面对面交流干扰因素造成的影响,根本上,是相同的



最后一个相似之处,是原则相似,如果你曾有过在发送私密信息时,不小心点击了发送,就会明白,媒介沟通,可能和面对面沟通一样,也是无意的,一旦摁下发送键或录下语音信息沟通不可逆转的原则,就开始起作用了。还有一个同样的原则,某人一直不回复你的短信或邮件,你也会明白,不沟通是不可能的,因为没回信息,也是一种信息。



说完了媒介沟通与面对面沟通的相似之处,然后我们还需要探讨一下,两者不同之处,不同的第一点,媒介沟通有更精简的信息,面对面沟通的内涵是丰富的,因为有充足的非语言线索,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明晰对方话语的含义,而且还暗示了对方的感受,相比之下,社交媒体传递的信息确实就要精简的多了,所以我们在接收到一条消息后,不要轻易下结论,确认一下自己的解释是否正确,在发送一条信息前,多想想自己的信息够不够明确?会不会引起对方不适?



与面对面沟通相比,媒介沟通还有可变的同步性,首先,我们看面对面交流,他是同步的,有些媒介沟通也是同步的,比如电话交谈,或一些视频会议软件。



但如今的大部分的媒介沟通,发送与接收者之间是存在一定时延的,一条信息,到他被阅读之前,会有几秒到几天的滞后时间,你也可以选择忽略或跳过这一信息,并在一段时间后对此做出回应,但不要忘记了,不回应也是一种回应。



最后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媒介沟通,他拥有一个公共的或永久的记录效应,,我们可以通过媒介轻易得到以前的信息,重新找回重要的文件,不过在其他情况下,你可能希望一些内容,可以消失不见,或者至少不会被那些想窥探的人发现。



一个66岁的加拿大心理治疗师被永久禁止入境美国,就因为边境人员在网上发现了一篇他在30年前所写的发表在哲学期刊上的有关迷幻药物,俗称摇头丸的实验的文章。



媒介沟通所产生的结果,乍看之下,差异可能没有特别显著,就算非语言线索变少了,就算无法同步交换信息,又有什么关系呢?



社会科学家发现呀,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小因素,对人际沟通影响,是极大的,最明显的一个,被称为网络抑制解除效应,研究显示,沟通者在网上更诚实坦率地表达自我,他们变得不那么谨慎,也较少进行自我监控。不过也不难理解,当人们看不见,听不见,甚至有时并不认识他们的对象时,他们会更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非语言线索的减少和距离的增加会给沟通者提供一种网络勇气,这是面对面交流时,通常没有的。



这里我想和大家聊聊我自己,网络抑制效应对我来说就是一种亦正亦邪的存在,极其重要,你可能觉得我在这里可以和你说不停,但我在现实中实际上是一个不太主动表达的一个人,说白了就是性格比较内向,经常会在人群中感到不知所措,这点甚至延展到了我对于家人朋友的这些沟通中,过去我一直认为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到我,他解读不了我的那个点,但现在看来呀,大概率是因为自己习惯了内向,但是我又不甘于内向,一直尝试着去打败心里的负面,社交媒体提供给我一个渠道,让你甚至是我自己可以认识到,原来我还可以是这个样子,这就是网络抑制效应带给我的好处。



但与此同时啊,我也确实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一些场景下,我好像比以前更加排斥面对面的人际关系了,如果对网络人际形成了长久依赖最终可能会让我丧失生活中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一些关系,这是我的一大困扰。说到这里如果有和我一样感觉的同学们需要注意了,我们需要一起去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一直对此做出解释,从你遇到的下一个人开始尝试去面对面的哪怕简单问好。



第二个明显影响叫做超人际沟通,意思就是,因为有足够的时间来撰写回复,沟通者可以仔细的编辑和管理他们的自我展现内容,总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拿出来放在网络上,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虚拟世界里你没有口臭、难看的疤痕或结结巴巴的回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会以超出正常人际的速度发展,超人际沟通有优点也有缺点,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网络交流的参与者评价他们的同伴在外貌和社交方面都更有吸引力,他们也报告彼此更亲密,感情更好,换句话说,超人气沟通能让线上成员更快的建立积极的关系,缺点方面,超人际沟通可能成为关系欺骗的温床,健康的人际关系一般是随着时间逐渐发展起来,在此过程中,人们谨慎的决定对彼此敞开心扉的程度,他们也需要一定的面对面交流才能真正看清对面那个人。



媒介沟通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媒介沟通有潜力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当涉及在陌生人和朋友之间建立并保存联系时,媒介沟通渠道,也拥有一定的独特的优势,创造更多的机会,这里特别提一下在线约会领域,曾几何时,在线约会服务是恋爱困难户的一根救命稻草,一项调查显示,在19000名已婚的受访者中,超过1/3的人说他们的婚姻关系始于互联网,并且与线下开始的婚姻关系相比,那些从网上开始关系的受访者,对婚姻有着略微高些的满意度,他们分手的概率也稍低一些。



社交网络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让腼腆的人,可以在其中与他人交流,除了建立新的关系,社交媒体在加强现有关系和重燃原有关系的上也有着出色表现,人们用来保持联系的短信已然是当下最普遍的工具,一份报告显示,12岁到17岁的青少年平均每天发送60条短信,超过97%的短信被人打开阅读,相比之下,打开的电子邮件仅有22%,不仅如此,90%的短信被接收者看到短信在短信发送的三分钟内。



像微信、QQ这样的社交网站提供了维持关系的捷径,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这些捷径有时很好,有时也会更糟,这里沟通研究者就让数百名大学生找出针对社交媒体的五条沟通规则,分享给你:

第一条:如果我在某人的主页上发帖,我应该期待他会回复。


第二条:我不应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任何对这个人不尊重的言论。


第三条:我应当考虑一条帖子,可能会给这个人的人际关系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


第四条:如果我发的帖子被删了,我不应该再次发布它。


第五条:我应该在社交媒体外也与这个人交流。



参与者表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不仅不能维持关系,反而会损害关系,并且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必要遵循这些规则。



媒介渠道对维持数量日益增长的异地恋关系来说也尤为重要,据数据统计,目前就有百分之25到50的大学生正在进行异地恋,视频聊天在维持这种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虽然他们每天互动的次数比那些生活在一起的人更少,但他们的沟通更高,他们的谈话时间更长,有时当我们打电话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分心,但是如果你坐下来进行视频聊天,这时是真的专注于对方,所以基于这些原因,通过社交媒体交流,实际上,可能比面对面交流更能有效的改善一段关系的质量。



此外,在社交媒体出现之前,我们自己遇到难以处理的个人问题,就意味着需要向朋友和家人寻求帮助,但如今的社交媒体为一些婚姻问题、滥用药物、预防自杀和应对无意义的暴力行为等问题,提供了获得支持的另一种来源,网络用户会上网寻找与他们有着类似健康问题的其他患者,查询原因,或者我度过了糟糕的一周,或者遇到了不知道如何处理的问题,我会写一篇新文章并把它们贴在博客上,然后我的读者总能提供很好的意见和支持,即使我们并不相识,他们也能像亲密的朋友那样为我提供帮助。



我记得17年的时候999感冒灵发布了一个四分多钟的广告,由几个小故事串联在一起,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不太好的开始,但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收尾,当时看了很感动,还分享到了朋友圈,几个小故事里面,就有一个是跟网路支持相关的,把这个故事分享给你听听,开头是一个女人,坐在窗台,窗外的天也已经黑了,她在手机上编辑了一段文字,是一个问题,:“手上的动脉在哪里?越具体越好。”随后发表在一个社交平台上,然后看着窗外,脸上是悲伤的表情,过了一会,女人坐在窗台将头埋进了膝盖,沉没了不久,手机开始连续发出消息提示音:“您收到一个新回复”,女人两眼惺惺的拿起了手机。



第一条回复是这样写的:“小可爱,你的动脉被我藏起来了,你笑一下我就给你看,还有一个笑脸表情”;第二条回复说:“买瓶脉动倒过来念就好了,傻瓜,比动脉好玩的事情多着喃,你是不是不开心了,我煮粥给你吃吧,我煮的粥可好吃了”后面又有很多人回复了女人的问题,每一个都很暖,女人留下了眼泪,同时也笑了。



这是一个很温情的故事,我们把它拉近我们的生活,还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在经历疫情、河南抗洪、东航失联这些之后,你一定也能理解社会支持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了。



说完了那么多媒介沟通的优点,我们也还是不能忘记,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电子沟通也无法代替面对面交流,因为它还有一些无法忽视的缺点:


如果你经常在网上与朋友和家人交流,那你很可能会更频繁地给他们打电话并试着见面,换句话说,很少有亲密关系会排除面对面沟通而仅仅使用媒介渠道来交流。



社交媒体上存在很多“泛泛之交”,你可能听过一种数字,叫做邓巴数字,就是说我们大多数人只能维持大约与150人的关系,如果我们足够幸运,我们能够拥有五个核心人物组成的一个内部圈子及由10个到15个亲密的朋友和家庭成员组成的一个圈子,此外,还有大约35个联系相对密切的人,形成一个圈子,最后有100个剩下的多人组成一个圈子,他们可以与我们维持有意义的联系,除了这150人外,我们就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维系更多的人际关系了。



如果你的个人主页中列出了150个好友,那你可能会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但当你的好友数量翻了两倍或三倍时,你在别人眼里可能就不那么讨人喜欢了。



泛泛之交也并非都不好,现代人际,有些关系就是没那么私人化,完全适用于熟人、商业往来或远亲,数据时代,人可以被当作流量更是形成了一种常态,不仅可以拓宽影响力,往往还与社会收益绑定



社会孤立产生的不健康的使用互联网也是媒介沟通的一大弊端,研究表明,孤独的人会更愿意和别人在网上交流,这可能会导致他们不健康的使用互联网,进而可能带来更强烈的孤独感,他们很难与别人当面沟通,但在网上可以不用面对许多挑战,顺利的与他人沟通,他们可以编辑自己的想法,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想要的时间,以想要的方式发布出来,他们甚至可以构建出比他们的实际形象更具有吸引力的身份。



有这么一个故事给大家说一下:


尼夫舒尔曼是一个二十几岁的时尚青年,在纽约从事摄影工作,突然的一天,来自密歇根州的八岁小女孩艾比开始给他寄粉丝信和根据他的摄影作品所画的画,尼夫感到非常荣幸和好奇,慢慢的也就和艾比成了网友,不久之后,在一些机缘巧合下与艾比姐姐梅根展开一段逐渐升温的网络恋情,梅根声称自己写了一首深情的歌曲,还在网络上贴出自己的美照,这些都让尼夫深深的为她着迷。



直到有一天尼夫和他的兄弟亲赴密歇根州去拜访梅根和她的家人,他才发现被骗了,梅根实际上是一名名叫安吉拉的家庭主妇,而且已为人妇。尼夫的这段经历还被拍成了一部电影名叫《鲶鱼》,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搜来看一下。



虽然这个《鲶鱼》中发生的情况比较极端,但是在线约会网站上的不实陈述还是相当常见的,例如男人和女人都倾向在约会网站上的个人资料上虚报自己的身高和体重,甚至已经成为了某种社会规范,因为所有人都会这么做,所以我得这么做,还有一些情况下,网上的自我呈现就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有些人实际上已经有了对象,却在网络上宣称自己单身,而有些人则会在他们的个人档案中谎报工作经历,以期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



鲶鱼中的尼夫舒尔曼就如何避免落入虚拟恋爱的黑暗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总共有四点,说给你听一下:


第一,如果对方看上去太过美好,而不像是真的,那八成就不是真的,在赢得你的信任之前,不要告诉对方太多关于你的信息。


第二,要取得证据证明对方存在(照片、证件、视频等)。


第三,使用网络摄像头与对方进行实时交流。


第四,保持自我,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真实的生活,既不是童话,也不是电影,爱情用心努力经营。



除了在交际方面的媒介注意,对于网上存在着的海量新闻信息,我们也需要保持独立思考,比如,一种表现优异,记者所写的新闻报道就比你自己发到朋友圈的信息,具备更高的保障价值,并且可能会有选择性的只呈现好的那部分,只因为可以引起共鸣吸引流量。



社交媒体对现实关系也具有一些负面影响,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中,会导致一些关系恶化,当人们面对面讨论个人话题的时候,仅仅是有移动设备在场,就会对他们的亲近感,联系感和谈话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你或许可以想自己听到过或者说过这样的话,跟我说话的时候就别看手机了。



到这里,媒介沟通的弊端还没完,问你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在网上搜索过某个你觉得有趣的人来找出关于他的更多信息?或者你有没有使用过社交媒体来关注以前的朋友或恋人的生活?”



这就是媒介渠道的又一弊端,“在线监听”

指通过社交网络,在目标没有发觉的情况下,监视他的社交活动,尽管这看上去相对没有什么危害,但是持续的低层级的在线监听有可能升级为不健康的强迫性行为,在极端的情况下,这样的行为可能会演变成全方位的网络追踪。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受到你所认识的某个人的不当监视,建议你向法律部门和援助受害者的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同网络监听类似的还有网络暴力,一人或者多人在网上持续攻击某个人,网络欺凌可能在社交网站上创建恶意帖子,并且传播有关受害者的诽谤信息,根据一项调查显示,每十名网络青少年中,就有超过四人报告自己曾经成为网络骚扰的目标,在我们生活中,甚至有很多因为网络暴力而导致的自杀案件。



在面临网络暴力时,大多数青少年处于害怕被报复或其他各种原因而不愿意这样做,只要受害人三缄其口,网络暴力就一直是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摆正态度,而不是任由陌生人牵着你的鼻子走,制止网络暴力的关键就是揭发施暴者,如果你在网上遭受欺凌,要保存好骚扰信息的副本,并且联系相关的人员,不能一再姑息。



对比了媒介沟通与面对面沟通的优缺点,接下来就再一起来看看媒介沟通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影响着媒介沟通的好坏指向的?



首先是性别,男人和女人在网上的沟通方式是有差异的,在美国,一些研究人员使用单词计数程序发现,男人比女人更倾向于使用长单词,名词和脏话。


他们还分析了来自75000名志愿者在长达34个月的时间里所更新的超过1500万条facebook的状态,结果显示,男人和女人在语言的使用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女人使用更多的情绪词汇和第一人称单数形式的人称代词,男人则提到了更多的谈论事物而不是人,并且脏话的次数远超过女人。



其次是年龄,如果你是90年代初之后才出生的数字原住民,那么,媒介沟通对你来说或许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但对许多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他们成长的世界里,并没有我们今天视为理所当然的科技,社会经济地位和出生地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世代的人的首选的通信模式会有一些明显的倾向,青少年更爱发短信,而年长一点的沟通者更喜欢发电子邮件和打电话交流,年龄除了会影响人们在使用媒介沟通时首选哪个渠道?也会影响人们讨论什么话题。



比如:13到18岁的用户讨论的主要话题是学校,,包括一些常用词:家庭作业,数学和毕业舞会等。



19岁到22岁的用户常常讨论与大学有关的话题,主要用词包括学习,校园,女孩或醉酒纹身和一堆脏话。



到20多岁之后,沟通的内容就转向了更加成熟的话题,包括办公、付款和婚礼等,啤酒也是一个常见的用词



30岁到65岁的用户常常发布关于家庭的内容,典型的用词包括女儿、儿子、祈祷、祷告,朋友和国家等。



沟通的艺术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到此就讲完了了,最后我们在做一个总结:


这一章节,我们主要讨论了媒介沟通这一现代沟通方式,知道了它与面对面沟通的目标是一样的,大部分过程和原则也是一样的,另一方面,媒介信息,通常比当面交流的信息更简洁,不那么同步,因为这些因素导致线上沟通者比他们在现实中进行更加解除抑制,发展出超人际的沟通。



其次,社交媒体本身也是把双刃剑,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关系机会,社交媒体上的互动,也有助于维持和丰富人际关系,但同时媒介沟通,也制造泛泛之交,在社会孤立和关系恶化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效应,其中欺骗和骚扰的是网络沟通的缺点中值得重视和需要正确面对的一大现象。



媒介沟通受很多因素影响,性别和年龄的不同,进行媒介导致沟通结果指向往往也不尽相同,要想成为一个更有能力的网上沟通者,学会遵守一定的网络规矩来培养积极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尊重他人,注意言论文明,平衡媒介沟通和面对面沟通的关系,谨慎思考,学会保护自己也很重要。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了内容上还有很多需要上升的空间,但我也想尽快迈出这一步,逐步成长吧,让时间来见证.



我相信没有一件事情是徒劳,在这里相遇,感谢您的收听,这里是远山读者,我是小钟,很荣幸与您相识于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远山读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