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沟通的艺术三,我们如何成为今天(七夕特别放送)

远山读者 远山读者
2024-12-09


您好,这里是远山读者,我是小钟,与你相遇,是我的荣幸,我懂得不多,但会用心将自认为最好的内容讲给你听,分享和感受不同的理解,愿您也愿我能在此,有所得,我会在这条路上坚持着走下去,与您一起,去见证一个更好的自己。



在上一期节目中,我们围绕社交媒体一起探讨了社交媒体中的沟通方式及应对社交媒体的一些举措,关键影响是社交媒体,这一章节的关键影响“自我”,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自我本身,来看看沟通中的自我塑造与展现如何影响我们整个沟通情景的:



开始前我想和你们一起思考一个问题,花费一分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你是谁?



你的答案可以是当下的情绪或感觉、你的外貌、身材,你的社交性格,例如快乐、健壮、内向等等,甚至你的信仰、你的社会角色,例如:宗教、环保支持者、父母、配偶、学生、儿子、弟弟等等都可以是。



那么我是谁这个问题和人际沟通有什么关系呢?



你是谁不仅会反应,也会影响你与他人的沟通,我们沟通关系中,有两个最基本出发点,自我概念和自尊,你对自己的认识很大一部分是由你对自己的感受组成的。



所谓自己自我概念,就好像一面特别的镜子,不仅可以反映出你的身体特征,还可以反映出你的其他部分,上面我们说的情绪状态,天分、喜好等等,认识自己是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自我概念,我们就不可能和世界有所联系,自尊则是你对自我价值的评估。



关于自尊心强的人和自卑感强的人,给你举个例子你就会明白:



一个相同情境中,自尊强的人和自卑感强的人对于自己的评价:

安静这个词

自卑者会说我简直是个懦夫,所以才说不出话来。

自尊者会说,我享受倾听胜于讲话。



自律这个词,自卑的人可能会觉得,我是不是太小心翼翼了,而自尊者会说,在我开口说活动手做之前,我习惯深思熟虑。



拥有高自尊的人倾向于认为别人是好的,并且希望被他们接受,而那些低自尊的人,很可能对所有人都一直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他们,不太会管这种想象是否符合现实,他们还会把自己想象的或者真实的批评当做进一步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确实是不讨人喜欢的人。



人的生物性与自我



我们在不同情境中会具有某种稳定的思考和行为,你的人格在你的一生中会趋向于稳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明显。



研究发现,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例如,在儿童时期被定性为害羞的,人长大成人之后,面对新的情境,大脑还是会像幼时一样出现明显的神经反应。



换句话说,我们使用的沟通方式,某种意义上是被人格“设计”出来的,即使你的人格特质具有害羞或者攻击倾向,你仍然可以在实际的沟通过程中进行调整和控制,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人格不仅是变化的,动态的,而且是可以被经历塑造的,即使是害羞的人,也可以学习如何与主动与人接触,有攻击倾向的人也可以学习如何使用更善于交际的方式去沟通,经历可以让基因变得沉默,变得有活力,即便是害羞,一旦落入生活之手,也能变得像橡皮泥一样。



到这里,我们就大概开始知道,别人在塑造我们的自我概念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如果我们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长大,没有人跟你讲话,也没有人跟你玩,你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有多么聪明或多笨拙?你又怎么评估自己有多吸引人?你怎么知道自己是高是矮,善良还是卑鄙,胖还是瘦,即使你可以照着镜子看到自己,但在没有别人的评价,没有任何人可以参考的情况下,你仍然不知道如何界定自己的外貌,事实上,从与我们相关的人那里得到的信息,在塑造我们的自我概念是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我们每个人得出的自我概念,是我们认为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不可爱和没能力,很可能是因为他人释放了破坏自我的信号,同样,如果我们自我感觉良好,很可能是因为他人承认了我们的价值,新生儿并非一出生就有了认同。



孩子学会说话,了解语言之后,语言信息就开始对他们的自我概念发展产生影响,每个孩子每天都被关于自己表现的各种信息炮轰,这里面有些是正面的,你好可爱,我爱你,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也有一些负面的,你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怎么这么闹腾?你这个坏小子等等,由于孩子天生就很容易相信人,而且他们也没有其他方式可以了解自己了,所以就只能全盘接受这些来自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成人们的正向与负面的表面评价,这些评价就会形成最初的自我概念,并在未来的生活中持续起作用。



如果你见到一个小女孩总是第一时间夸她可爱或漂亮,那你就正在教会女孩,外表是你第一件注意到的事情,你间接的在告诉她们,外表其实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下次当你遇到女孩的时候,试试换个方法,问问她正在读什么书,喜欢读哪些?又不喜欢读哪些,原因是什么?而不是第一次见面就说你长得真可爱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重要的他人的影响会慢慢的减轻,大多数人到30岁时,除非经由比如心理治疗之类的刻意努力,否则,自我概念不会在发生根本上的改变了。



与重要他人相绑定的是每个人还通过社会比较来形成我们的自我形象,借着和别人比较来决定我们是优于别人还是劣于别人,是万人迷还是丑八怪,答案都取决于我们拿来与自己作比较的那些人,年轻女性可能经常拿媒体上的名模来跟自己对比,因此对自己的身材产生负面评价,男人也一样,他们拿自己和那些被媒体理想化的运动员进行比较,然后消极的评估自己的身形,为此遭受痛苦就实在是一种比较可笑的浪费。



尽管我们所有人都会偶尔经历一阵自我怀疑,并因此影响我们的沟通,但有一些人却长期永久的经受过度的自我怀疑和批判之苦。



一般会有几个因素导致:


第一个因素,过时的信息,你过往在社交场合的失败经历,并不意味着在未来还会发生,也不代表将来碰到类似的事情,你还会失败,但我们就是会深受其影响。


我们设法维持曾经讨人喜欢的自我概念,一个前几年表现不错,但目前学习上遭遇失败的学生可能不甘心失去好学生的标签,一个过去很勤奋的工人,现在也可能怨恨管理者提到自己的缺席率和生产率降低,因为自我概念抗拒改变,他们相信,过去的事实依然存在,然而一再如此,大概率只会导致更多的精力耗散。



第二个因素叫做歪曲的回馈,一种负面自我形象一般成因是父母的过度批评朋友的刻薄评论,老师们的心不在焉,雇主的过度要求,甚至令人莫名其妙的陌生人的言论,这些都会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歪曲信息还会造成很多不切实际的正面自我形象,孩子很可能有一对过度溺爱的父母,且曾经活在他们的赞美里,某个自认为完美的管理者很可能是因为他的助理为了保住饭碗和或晋升,而给了这个管理者大量不真实的赞美。


改变扭曲的或过时的自我概念,在看待一些事件时也可以给予自己积极的反馈,比如看待自己可以比事实上稍微差一些,这样等事实在一些场景下浮现的时候,你就能获得一种积极的反馈。


第三个因素是完美主义:对孩子来说,他天真的相信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只有自己并非如此。在我们的朋友圈,你可能会有很多羡慕,他有一份那么好的事业,他有那么多的时间出去潇洒,他的女朋友很漂亮,他的父母很前卫,等等这样的概念,会让你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怀疑,对现状不太满意。



其实喃,没有完美的人,这句话才是对的,也将一直对下去,像我的朋友圈,是每天早上一段很励志的早安,偶尔也会更新一些工作上面的事,大多数都是正向的,那么我难得就是一个很励志很成功的人吗?并不是的,做这些一方面正是因为那些正面的情况不总是经常发生,还有一方面是我想提醒自己,面对自己的诸多不足的地方,并且要加以改进,所有呀,朋友圈看到的,大多数只是人们想要你看到的,你需要抓住并且格外珍惜的是,你现在的哪怕一点点的优势。



第四个影响因素:社会期待,一些人欣赏我们的优点,可能对我们恭维,这种习惯要么让我们表现出愧不敢当的样子,要么成为我们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过度看待自己的能力和方式,而后将原本的目标遗忘,到最后,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会与真实的情况脱节。



除了以上每个点提到的一些针对性建议,书中还列出了四条,关于接受一个更正面的自我形象的建议,也给大家提一下:



第一点,是对自己要有真实的认知,定期确认自己的长处,把自己置身于周围会给你支持的人当中,接受他们给你的回馈。



第二,要有切合实际的期望,如果你要求自己完美的掌握沟通的每一个细节,那你一定会失望,如果你一直与有天赋的人比较,你只会显得弱小,与其为你不具备专家那样的天赋而感到痛苦,不如认识到你,也许已经比过去的自己更好,更有技巧了,这才是满足感的合理来源。



第三,需要有意愿的改变,就像我们经常把想改变挂在口头上,但事实上,根本没有改变的行动,但又其实你能通过许多方式来改变,甚至不需要费多大力气。



第四点说的,也就是需要有改变的技巧,光有行动和努力是不够的,一个有利的来源是去观察你所敬佩的人物的言行,但记住不是让你去复制它们,而是让你活学活用,让其形成你自己的个人风格。



谈完了我们应对负面自我的一些建议,我们再回到塑造自我概念的因素上来,上面我们了解家庭经历,特别是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于塑造我是谁的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除了我们在家获得的信息,还有没有其他塑造我们认同以及沟通的因素喃?



当然有的,并且与前两章节内容有一种内涵的默契,这些因素就是: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文化和性别,就好比大部分西方文化都是高度个人主义的,反之,其他传统文化,譬如大部分的亚洲人则是倾向于集体主义的,西方的文化规范以直接发表个人意见为荣,但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建立个人和他人的联结才是最重要的,用间接的方式维持和谐才是可取的。



性征和性别也是一样,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另外一个性别,你的一生会如何,你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表达你的情绪吗?会用同样的态度去处理冲突吗?会用同样的方式与陌生人或者朋友相处吗?相信你心中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



一个小孩出生时,大部分人问的第一个问题都是,男孩还是女孩呀?知道答案后,人们的行为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他们会使用不一样的人称代词,也会使用与性别相关的昵称,如果是一个男生,那么谈论的焦点,通常会集中在体型,力气和活动力方面,如果是一个女生,谈论就往往更关注漂亮,甜美和丰富的表情等方面,同样的原则也会发生在成人的身上,一个坚持自己信念的男人,可能被认为坚韧执著,而一个言行完全相同的女人,很多时候会被形容为唠叨爱和发牢骚。



自我概念对一个人,人格影响的重要性是它不仅决定了你现在是如何看待自己,它也会切实的影响着你未来的言行举止,这也被称为自我应验预言



还是举个例子来说明:在一项影响研究中,研究者告诉小学的老师,他们学校里有20%的学生在我们测试中显示了不平凡的潜能,而事实上,这20%的学生都是私底下随机挑选出来的,但有趣的是,八个月后,这些不平凡的,或者说,拥有天赋的学生确实比剩下的没有获得老师关注的学生在智商测试中取得了明显高得多的分数,那是因为老师对称之为“天才”的学生,在态度上发生了转变,导致了这20%的随机选择的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实质改变”,老师留给这些“聪明的学生”更多回答问题的时间,更多的回馈以及更多的表扬,换句话说,这些被选中的孩子表现的更好,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学生更优秀,而是因为老师,对他们抱着更大的,更高的期待,并据此对他们区别,造成这20%的学生对自己提高了预期,并据此做出行动的结果。



沟通作为印象管理的一种方式:



我们使用的沟通策略会如何影响他人看待我们的方式?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几个自我,有些是隐私的,有些是公开的,通常情况下,这些自我差异很大。



隐私的自我,即你感知到的自我,指你在真诚的自省过程中所相信的自己,我们认为这种自我是隐私的,因为你不可能把他对另一个人全部展现出来,你不向像大多数人谈,一些内容也根本不会和任何人分享。



相对应的是展现的自我,也就是所谓公开的形象,我们试图展现自我,一个得到社会承认的形象,勤勉的学生,可爱的同事,忠诚的朋友等等。



可以试着回忆一下浴室门锁着,自己在镜子面前的样子和在公开展现之间的差异,你就会发现两种自我对于我们根深蒂固的影响了,如果知道当时有人在看你,是否会有不同的表现呢?



即使只在一天的过程中,大部分人也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构建多重身份,在学校我们可以有礼貌的学生,在派对我们可以是打趣的朋友,在家里我们则是一个自顾自的倔小子,而这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例子而已,印象管理可以深思熟虑,也可以不知不觉的发生,工作面试和第一次的约会都是深思熟虑的印象管理,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对吃到不好吃的的三明治会做出反应,表现出嫌恶的表情,但如果是让他们独自吃那些相同的三明治时就什么表情也没有。



那么为什么要印象管理喃?



为了开始和经营关系,试着想想,当你想要进一步了解某个人的时侯,你会刻意小心翼翼的与他攀谈,你会尽你所能的表现的迷人和聪明,不必有人刻意提醒你,自然而然的想呈现出你最棒的那一面,一旦关系建立起来,我们会持续经营自我的印象,这时也许程度会稍微下降。



其次是为了获得别人的顺从,你在出席重要会议时,可能会刻意打扮一下,希望博得领导的好感,你和并不特别感兴趣的邻居聊天,是为了将来发生问题的时候可以互惠互助。



还有,会为了保住别人的脸面,而更改自己形象,当健壮的人遇到肢体残障的人时,通常会借着的若无其事的举措或强调彼此的相似处,来伪装自己都不舒服。



最后,是为了探索新的自我,就好比有时候我们会尝试不同风格的服装,观察这种新尝试是否会改变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以及我们思考和感觉我们自己的方式。到头来,尝试新的自我,就成为自我提升的一种手段。



印象管理,人们会根据不同的人留下不同的印象,关键不是你的举止,是否传达了信息,而是它传达出了什么信息,印象管理的第二个维度是外貌,多数时候外貌创造职业形象,如医生的白大褂和警察的制服都代表着着装者的特殊身份。



印象管理最后的方面是指的是配备,就是我们用来影响别人如何看待我们的物理工具,在现代西方社会,汽车是人们管理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许多人醉心于购买比他们的实际需求更昂贵、马力更强的汽车。



那些华丽的敞篷跑车或别致的进口轿车,绝不只是运送驾驶者,更是对驾驶的身份做出无言的申明。



再具体一点你的房间选择了什么颜色?有什么艺术品,你听什么样的音乐?诸如此类,我们会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一个物件,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做出某种选择的。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所谓的印象管理,不过就是粘上了学术标签之后的人际操纵和弄虚作假,不诚实的印象管理也确实存在,有些人看似深情,实则伪造资料以获得一夜情。



有些应征者为了骗取就业机会,谎报自己的学分绩,还有些销售人员假装用户至上,然后用他们的热情服务,直到金钱入手为止,这些都是有违伦理,但也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常态。



如果说在每一个情节中只有一种形式方式是诚实的,而其他所有回应方式都缺乏诚意,就过分简化沟通这档事儿了,在任何一种沟通情景下,你都可以选择展示自己有耐心的,而不是没耐心的那一面,当你陷入困境时,你可以选择用防卫的,或者不防卫的方式回应,面对陌生人,朋友和家人,选择向他们展示哪一面是重要的决定,但是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你可能不会展现一切,但你分享的都是自己真实的一部分。



与之紧紧相关的是,我们评价关系亲密也是依据我们和对方分享了多少信息来决定的,有些人会引以为傲的宣称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秘密。



就好像我爱我的家人,与我爱你,如果分享的信息只告诉了少数比较亲密的人,这就是一种深度谈论的表现,这些决定往往是通过权衡自我坦露的利弊而做出的,那么,公开不公开的风险和好处有哪些呢?



首先是好处,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点是宣泄,你可以试图一吐胸中不快,在你变得坦率的那一刻,你会对过去的糟糕表现感到后悔,如果处理得当,宣泄可以提供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双重安慰。



第二是互惠,你的诚实会使他人感觉安全,甚至感觉有义务去配合你的诚实,给你更多反馈。

今天你告诉朋友,你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许会帮助他在今后向你倾吐他的家庭故事时,感觉更自在一些。



第三点,自我澄清,有时候通过和他人谈论你的信念意见,想法,态度和感觉可以理清你对这些话题的看法。



第四点,自我确认,如果你坦露了类似“我觉得我做的对”,这样的信息时,你希望取得聆听者的认同,那你就是在寻找对自己行为和信念的确认。



第五点,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开始一段关系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袒露的,你可以考虑一下自我坦露在第一次约会或者第一次面试,自我袒露,对于维持成功的关系,也会起到作用。



说完了优点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缺点:



拒绝,这是第一点,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因为假如我告诉你我是谁?你可能不喜欢这样的我,而那却是我的全部,人们害怕自己不被喜欢,这种恐惧的威力很大。


第二点,负面影响,即使袒露不会彻底导致彻底的拒绝,也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



讲一个段子给你们听一下就明白其中道理了:


a说:“我一直想我们应该再养一只狗”

b说:“跟你说实话,我真的不喜欢狗,之前没有告诉你,是因为我知道你非常喜欢狗”

a说:“真的,无法想象跟一个不和我一样爱狗的人住在一起。”



第三点,降低关系满意度,自我袒露不仅会影响别人对你所持的意见,还可能降低双方从关系中获得的满意度。



再到一个对话场景里面你就能理解:



a说:“我必须告诉你,我真的不喜欢你整天粘在我身边”

b说:“但我想更亲近你啊”

太过于直白的袒露有时会伤害到对方或让对方感到不舒服,特别是伴侣亲人之间。



第四点是丧失影响力,一旦你坦诚了一个私密的弱点,你就不可能像从前一样控制别人看待你的方式了。



在搞懂自我袒露的基本原则时,一味地输出不是不是一种好的举措,袒露时你需要衡量一下,这个人对你重要吗?关系足够深厚吗?袒露的量合适吗?



如果你正在参加一场咨询会议,面见一个医生或者身处一段亲密关系中,隐瞒信息可能会被当做欺骗,但在很多情况下,你在工作中谈论个人的看法和感觉是相当冒险的行为,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有些时间和地点需要我们参与自我袒露,而有些则需要我们克制袒露。如果你知道你的同伴值得信赖,支持你的袒露的风险就会降低到合理的地步,而在工作场合沟通需要适当保留自己的想法,在对他人坦诚以前,最好先想想自己的坦诚,可能会引发的后果。



那么我们总是向以上这样去思考袒露会不会太过于费神了,这里作者也给了我们几个替代袒露的选择,分别是沉默、说谎、模棱两可,暗示。



我们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保留在心中,选择在合适的时候再表达意见,,以获得不正当的利益对一个完全无知的受害者说谎,显然是错误的,但是还有一种被称为善意的谎言,对被告知人来说是没有恶意的,甚至有帮助的谎话,善意的谎言在面对面关系和网络关系中也一直相当普遍。



模棱两可则是在当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起效果时的一种策略,不算最优的,但对比说出一个令人不愉快的真相的困境时,模棱两可的回答可以救你于水火。



例如当一个朋友问你对一套十分怪异的服装有何看法时,你也许会说真的与众不同,即没表达好也没表达坏,模棱两可并不是虚假的信息,也不算是清楚的事实,而是当着两者你都想要回避的时候,正好使用的一种替代方式。



暗示相对模棱两可就更加直接,也更加具有人情味,比如这样一句话:“我太忙了,没时间继续这场谈话”这就是一种直接的陈述,暗示者的表达则会变换为:“我知道你很忙,我最好还是让你走吧。”可以避免让其他人感受到不舒服,同时又道出不打折扣的真相。



当然,成功的暗示有赖于他人有能力解读和你表达出的信息,这点就是暗示虽然好用但没法常用的原因。



到这里我们本期节目也差不多了讲完了,按照惯例,最后再一起做一个小结:



自我概念是个人自我知觉比较稳定的部分,我们有些自我特性是来自人格的遗传,而有些自我概念是由他重要他人所发送的信息,而创造出来的。



自我概念由于参照群体的社会比较而得出,自我概念也受文化性别等因素影响,会使着时间逐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概念会趋于稳定,抗拒改变。



沟通者管理他们的举止,外貌和配备来创造一种认同,以便和不同的人互动,每个人都有很多个自己可以展现,选择其中之一,并不是代表这个人不诚实。



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自我坦露,沟通者出于好几种原因和好处来袒露自己的信息,比如宣泄、互惠、自我澄清、确认关系的建立和维持,社会控制等。



自我袒露也存在很多风险:包括拒绝,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关系满意度,丧失影响力,伤害别人等。除了自我袒露这个方式,我们还可以选择沉默,说谎,模棱两可,暗示来回应沟通中的对方。



好了,那么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了。




依旧好好收个尾,我相信没有一件事情是徒劳,在这里相遇,感谢您的收听,这里是远山读者,我是小钟,很荣幸与您相识于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远山读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