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密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和实践价值(下)

课题组 新华社研究院
2024-08-30

点击上方蓝字“新华社研究院”,关注我们。

编者按:《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密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和实践价值》是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推出的智库报告,报告从哲学、方略、战术、全球视野等维度聚焦习近平经济思想,探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之源。新华社研究院官方微信订阅号今天播发报告第四章、第五章及结语,以飨读者。


第四章 回答全球经济发展之问——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世界意义

事实再次表明,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里,各国不是乘坐在 190 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小船经不起风浪,巨舰才能顶住惊涛骇浪。[1]

——习近平


伟大的思想,总是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

习近平经济思想以历史眼光把握世界变局,创造性提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经济思想着眼关乎人类命运的全球发展之问,坚持发展优先、开放合作、命运与共的思想理念与天下情怀,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贡献中国力量,共享中国方案,提供中国理念。

4.1 坚持发展优先,为缩小全球鸿沟贡献中国力量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确认, 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然而,在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复苏,南北鸿沟扩大,人类发展指数 30 年来首次下降的背景下,发展议题却被政治化、边缘化,全球发展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2] 面对困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通过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来破解各种全球性难题。2021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呼吁以人民为中心,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这是习近平在全球发展倡议中提到的六点主张。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中国始终坚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自身实践证明了, 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靠发展来解决。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保持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10 年来, 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 2012 年的 11.4% 上升到 18% 以上 [3],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 到 2021 年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 38.6%,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成为增长的最大引擎。[4]

中国的发展成就为世界贡献了重要力量。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行动,2020 年宣布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提前 10 年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评价说,中国的减贫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5]。中国的发展实践兼顾效率与公平,破解了西方经济学多年来无法解决的难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经验和路径选择。

中国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更是国际发展合作的行动派。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后,已有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倡议,近 70 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全球发展倡议对提振国际发展合作、助力落实 2030 年议程意义重大,将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加快发展发挥催化剂作用。[6]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推动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南南合作,主动成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向 160 多个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发展援助, 也是二十国集团中落实对发展中国家缓债金额最大的成员国。中国还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分享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为发展中国家培育高端人才,在南南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2 坚持互利共赢,为推动开放合作共享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黑天鹅”“灰犀牛”交替冲击,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复苏航程充满风险挑战。习近平经济思想倡导推动开放合作共赢,强调坚持拆墙而不筑墙、开放而不隔绝、融合而不脱钩,更好适应和引导经济全球化,使之更好惠及每个国家和民族。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习近平经济思想把握时代大势,引领时代潮流,始终强调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习近平总书记说,“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7]“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8]。

2013 年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这一中国提出并大力推进的全球公共产品,正在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热烈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 实现共同繁荣。[9]

受益于这一倡议的落地生根,东非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 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出海通道。如今,世界上已有约四分之三的国家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进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10]

中国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11]“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2],倡议创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一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打造以“全球服务, 互惠共享”为永久口号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办展示和交易国际消费精品的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推动形成国家级“会展矩阵”;推动中国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有效对冲保护主义逆流。

中国方案赢得全球伙伴积极响应,创造了真金白银的成果。中国以开放合作的务实举措印证了“脱钩论”既反规律,也逆科学。2022 年,中国顶住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外贸规模再上新台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42.07 万亿元,比 2021 年增长 7.7%, 连续 6 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10 年来,中国关税总水平从 2010 年的 9.8% 大幅降至 7.4%,进口增长了超 50%,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以更加开放的胸襟与世界共享开放红利,促进中外合作掀开更加和谐壮阔的新乐章。

4.3 坚持命运与共,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理念

2021 年 10 月,一则《“象”往云南》的短片受到全球瞩目。踏上北上南归之旅的云南大象,成为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形象大使。通过协同推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面对全球环境资源制约凸显、保护主义抬头等全球性治理难题,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前途命运出发,鲜明提出并深刻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坚持胸怀天下,立己达人, 命运与共,这一倡议为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理念指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3]“计利当计天下利”[14]“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5]“大道不孤, 天下一家”[16]……源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命运与共”理念, 为各国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在推动全球治理优化升级的实践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完善、走深走实。全球发展倡议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全球宏观政策的突出位置;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推动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共同守护人类生命健康;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宣布中国“双碳”目标时间表,倡导共同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表示, 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未来”。

中国携手合作伙伴,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中国通过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合作,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设立丝路基金,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等行动,致力于不断优化全球经济治理。

中国共产党既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所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五章 探源:习近平在地方的经济治理故事

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期间,对经济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扎实的实践探索、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刻的理论思考,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1 习近平在正定

1982 年 3 月至 1985 年 5 月,习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在正定工作了 3 年多。他同正定广大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走遍全县每一个村,奋战在改革开放第一线,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政绩斐然,政声卓著。习近平同志曾动情地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以正定为出发点,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的思考日益深入,持续付诸实践。他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正定比较优势,开创性提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思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他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主导制定广受赞誉的“人才九条”,明确“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之本 [17]”,招贤纳士,博揽群才,加速发展正定经济建设。

【“半城郊型”经济:利城富乡促协调发展】

正定老城,向北,是广大的农村;向南,30 里地,就是省府石家庄市。

1982 年,习近平同志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指出,正定处在城市和农村中间过渡的位置,由此创造性提出“半城郊型”经济。这个发展思路的要义在于,不丢城,不误乡,帮城里人办事, 掏城里人腰包,利城富乡。

“半城郊型”经济具体怎么搞?正定县委起初确立“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打入石市、挤进京津、咬住晋蒙、冲向全国” 的思路。为了更加形象具体,习近平同志又提出“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18] 的二十字经济发展方针。由此可见,“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思路是极具针对性、实践性的,也是与时俱进的。

在这一发展方针指引下,正定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经济发展很快进入快车道。为了让正定的农副食品进入北京、石家庄等大城市,习近平同志没少当“推销员”。当时,北京严格限制外地汽车进京,也不让农民随便进城卖东西。习近平同志一方面鼓励大家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一方面多方沟通协调,促成一些单位与正定形成长期供应合作关系,就这样,正定的猪肉、鸡蛋、水果等有了稳定可靠的销售市场。1982 年到 1984 年, 正定的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农民的人均收入由 148 元增长到 400 多元,也翻了一番多。[19]

从地方到中央,从一城一域到全国一盘棋,习近平同志对协调发展的重视一以贯之。

【“人才九条”: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习近平同志向来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他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20]

1983 年,习近平同志主持制定《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也就是现在广为人知的正定“人才九条”。规定提出,凡是来正定的科技人员, 每搞成一个项目,利润按比例分成或付一次性总报酬;树立新时期用人观点,凡有技术专长的一律接收,包括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过去犯过错误已经改正的;允许研究项目失败, 不追究责任,工资报酬、往返车费照付;为调入人才建“人才楼”“招贤馆”;凡到正定来讲学的专家、学者、教授,车接车送,并发津贴费等。

习近平同志求贤若渴,时常亲自上门招贤纳士,其中,夜访武宝信的故事传为佳话。当时,石家庄有一位名叫武宝信的工程师有爽脚粉的新技术,看到正定的“人才九条”,写信给习近平同志表示自己有意到正定工作。习近平同志接到信后天色已晚,但他和时任正定县县长二人当即出发,前往武宝信所住的石家庄市桥东区谈固小区。小区内有几十栋楼,由于不清楚武宝信具体住址,二人先是挨家挨户打听,眼看已经到了晚上 10 点多,还没找到。县长提议“算了吧,今天找不着,明天再说吧!”习近平同志坚定地说:“不行,今天必须找到武宝信,我从南往北喊,你从东往西喊。”就这样,二人在小区里扯着嗓子喊“武宝信”,总算是找到了人。武宝信非常感动, 邀请二人到家中详谈,项目最终顺利落户正定。投产不到一年, 企业就赚了纯利润 30 万元。

习近平同志格外重视发挥好人才的作用,建立了包括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等知名专家在内的 50 多人组成的县顾问团。

5.2 习近平在福建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1985 年 6 月至2002 年 10 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 17 年半,先后在厦门、宁德、福州和省委、省政府担任重要职务,作出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实践探索和理念创新。习近平同志曾深情地说:“福建是我的第二故乡。”

福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比如,在厦门,习近平同志在经济特区建设中勇于先行先试,主导推出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举措,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在宁德,他对摆脱贫困想得深、抓得实,提出“弱鸟先飞”“扶贫先扶志”等时代命题和实践路径;他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总结提出“晋江经验”。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在这里工作期间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经在全国更大范围实践了。”[21]

【“晋江经验”: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

“一江晋水东流去,耕破云山几万重。”晋江,凭借“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奋斗精神,从曾经人多地少的“高产穷县”,跃升为民营经济发达的“福建第一”“全国十强”, 创造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晋江经验”。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六年中七到晋江。彼时的晋江领跑福建县域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成长的烦恼”。习近平同志以民营企业为重点进行观察和调研。每回进企业,他都仔细询问有没有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市场是怎么开拓的,企业要怎样才能做大,存在哪些困难。多次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市场创新这篇文章。2002 年 8 月和 10 月,他两次发表署名文章,总结提出了以“六个始终坚持” 和“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为核心内涵的“晋江经验”。

2000 年 6 月,习近平同志到凤竹针织漂染实业有限公司调研,走访车间和化验室,向研究人员详细了解技术问题。听说该企业正筹备上市,习近平同志很高兴,指出晋江民营企业家就是要从家族制走向股份制,并强调了技术进步、创新精神对企业的重要性,鼓励企业做好技术创新。当年 12 月,凤竹公司就完成了股份制改造,2004 年 4 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成为当时晋江唯一的国内主板上市公司。

多年来,在“晋江经验”指引下,晋江走出了一条以民营经济、实体经济为支撑的县域发展之路。如今的晋江,民营企业占比达 98%,坐拥中国鞋都等 16 个“国字号”区域产业品牌,建成纺织服装、制鞋 2 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和建材制品、食品饮料、纸制品、装备制造、化纤 5 个百亿产业集群,亿元以上企业超过 700 家,境内外上市企业 50 多家,涌现出一批实业领军企业。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晋江经验”,强调“晋江经验”现在仍然有指导意义,提出“心无旁骛做实业”“创新不问‘出身’”“弘扬企业家精神”等重要指示。“晋江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助力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

【建设厦门经济特区:紧抓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厦门,自古就是通商裕国的口岸,也是开放合作的门户,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1985 年 6 月至 1988 年 6 月,习近平同志先后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常务副市长。他曾回忆,“到经济特区工作, 是我第一次走上市一级的领导岗位,第一次直接参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改革开放,第一次亲历城市的建设和管理”[22]。

在厦门,习近平同志勇于先行先试,在改革问题上态度坚决, 提出“不搞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不能进步”[23]“改革,先走一步有风险,但国家需要有人去蹚路子,搞好了,为国家以后的改革提供经验,起纲举目张的作用”[24]。他在全国首次提出“小政府、大社会”原则,推动金融机构企业化经营,成立华侨投资公司和地方保险机构,建立厦门外汇调剂中心……一系列大胆、务实、有效的改革举措,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磅礴活力。他还领导制定《1985 年—2000 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明确厦门的战略地位、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对策,成为指导厦门城市中长期建设发展的战略蓝本。

习近平同志曾在 1986 年的一篇讲话稿中写道:“厦门, 寓意‘大厦之门’,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对外开放之门,衷心希望把这个对外开放之门建设得更快些更好些。”[25] 他曾带课题组到新加坡考察,组织全国第一个关于“出口加工区和自由港” 的国际研讨会。经过多年不懈发展,厦门经济特区实现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区港联动、保税港区,到自贸试验区的迭代升级,对外开放不断走深走实。

【摆脱贫困:宁德“弱鸟先飞”的探索与实践】

闽东,大山深处,宁德寿宁县下党乡。曾几何时,这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五无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跋山涉水,三进下党。1989 年 7 月 19 日,烈日炎炎,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到下党调研考察,一天中先后乘车5 个小时,步行4 个半小时,进村入户,访贫问苦,从清早 6 点多忙到晚上 8 点多,往返 14 个小时。许多干部走山路脚底都磨出了血泡。他感慨道:“下党这个地方,我来了一次, 一辈子都忘不了,下党不摆脱贫困,我们就愧对乡亲父老。”[26]

下党乡,是当时宁德地区贫困的一个缩影。1988 年 6 月至1990 年 4 月,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从厦门经济特区到闽东经济“洼地”,习近平同志围绕摆脱贫困,想得很深、想得很细,提出“弱鸟先飞”、提倡“经济大合唱”、强调“滴水穿石”,团结带领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谋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有“先飞”意识,提出“扶贫先扶志”, 指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 ‘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先扶志”, 这在他主政宁德时期的扶贫思路中已可见雏形。

具体实践中,习近平同志讲求因地制宜。他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比如,在农业上,他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为各地发展林、茶、果、渔提供精准指引。又如, 对于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如何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寻求好四个立足点,即立足于“土”、立足于“农”、立足于“特”、立足于“外”。

如今,记者走进下党乡,鸾峰桥前,溪石峥嵘、流水潺潺, 青山如黛,风景如画,空气中弥漫着花香、果香和茶香。漫步乡间, 可以体验“下乡的味道”。经过几十年共同努力,下党乡从寿宁的“西伯利亚”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新地标”。

【建设“数字福建”:抢占科技制高点】

2000 年国庆前夕,一份《“数字福建”项目建议书》摆上了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的案头。

在满满一张纸的批示中,习近平同志提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必须抢占科技制高点。建设‘数字福建’,就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制高点之一。”不久后,“数字福建”写入福建省委提出的“十五”计划纲要建议。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建省政府“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数字福建”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领导和推动的重大工作部署和建设实践,深刻影响了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探索源头和实践起点。

习近平同志要求干部和公务员队伍加强“信息化扫盲”。他在 2002 年 2 月发表的《“数字福建”向我们走来》一文中写道:“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它是我国和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四个现代化,哪一个也离不开信息化。”

在习近平同志推动下,“数字福建”建设从一开始就注重顶层设计与系统工程相结合,如制定信息资源共享政策,破除“信息孤岛”障碍。习近平同志还提出:“让‘数字福建’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27] 他专门到福州市鼓楼区湖前小区考察, 实地了解居民上网速度“快不快”、水电自动抄表系统“准不准”。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数字福建”建设花繁果硕。从第一个建成统一的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信息网络体系,到全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 2 万亿元,再到成功举办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福建在电子政务、数字经济、智慧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3820”战略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

福州,青山绕城,河网纵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曾经最怕水火无情——福州多木板房,火一烧一大片;闽江水一灌, 水就进了屋。“纸褙福州城”由此得名。

一个跨世纪的战略工程,带来从“纸褙福州城”到“有福之州” 的转变。这,就是福州“3820”战略工程。

1993 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主持编制《福州市 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系统谋划了福州 3 年、8 年、20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明确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为福州长远发展确立了总纲领、总方略。

在他的领导下,福州开展了“3820”战略工程万人问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1627 名干部围绕 581 个课题调查研究, 完成了 367 篇调研报告。课题组分赴广东、海南、上海、北京等地考察,借鉴先进经验。市委召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先后召开数十场不同类型的征求意见会……习近平同志还要求在《福州晚报》刊发调查问卷,征求市民建议。半个月时间,就回收 28785 张答卷、24536 条建议。群众参与热情高涨,一对离退休老夫妇连续数天乘车在市里调查,就城市交通、商业网点等问题提出 10 多条建议。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 20 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中写道:“今天,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就应当树立超前意识,敢做时代的弄潮人。”“3820”战略工程的实施, 让榕城大地迎来沧桑巨变,实现了从“后排就座”到奋勇争先, 从“纸褙福州城”到宜居幸福城,从滨江城市到滨海城市的跨越。

习近平同志以前瞻眼光谋篇江海,把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和“海上福州”,作为“3820”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推进。当时有人疑虑:“陆上都还没有发展好,怎么顾得了海上呢?”习近平同志站在时代的前沿,提出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28]。福州由此吹响“向海进军”号角,发展成为海洋经济最为活跃的沿海城市之一。

1995 年 8 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第七次党代会上,明确了“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的目标:即在“3820” 战略工程的基础上,再经过二三十年时间,努力使福州跻身国际先进城市行列。他指出:“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考虑中长期 10 年、20 年的发展目标,还得考虑到要有远期 30 年、50 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目标……通过共同的奋斗目标把各级各部门干部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29]

5.3 习近平在浙江

2002 年 10 月至 2007 年 3 月,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和省委书记。在浙江工作的 1600 多个日日夜夜,习近平同志走遍了浙江 90 个县市区,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与理念成为他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缘起。其中,“八八战略”(即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为浙江推进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率先开展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打下重要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的科学遵循;“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成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生动注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播下绿色发展的种子】

位于长三角腹地的浙江省安吉县,青山叠翠、流水潺潺, 植被覆盖率高达 96%。在安吉余村村口,一块石碑上红色字迹鲜艳醒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

2005 年 8 月 15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曾经的余村,靠着卖山上优质石灰岩发展起“石头经济”,常年灰尘笼罩、乌烟瘴气。痛定思痛,21 世纪初,余村将水泥厂和矿山全部关停。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同志面带笑容,果断明了,“过去我们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本身,它有含金量。”[30] 几天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 栏目发表了评论文章《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指出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31]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余村形成了可游可赏、亦耕亦采的新型乡村生态经济。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 2022年 10 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余村成为“两山”理念的直接受益者,过去十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 7 倍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启了浙江发展新路径。2019 年,浙江通过国家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中共十八大以来,浙江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 11 年提升。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两山”理念进行了更加深刻、系统的理论概括和阐释。2013 年,习近平首次在国际场合提出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两山论”;2015 年10 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2017 年,“两山”理念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推动中国答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选题,也为全球范围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入正能量。

【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浙江,市场主体超过 900 万户,按常住人口测算,每 7 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个“老板”[3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期间高度重视的工作之一。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说:“浙江最大的优势是民营经济先发优势,我一直在考虑,怎么把这个优势发挥好。”[33]他多次强调,民营经济是浙江的活力所在,要继续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一视同仁。他还领导制定了《关于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下基层调研时,总要到民营企业走走,问问有无困难,听听企业呼声。2002 年 12 月,习近平同志奔赴几个民营经济大市——宁波、台州、温州考察。在考察正泰集团时, 他对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我对非公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关注的,以后正泰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可以直接来杭州,到办公室来找我。”[34]2003 年,正泰集团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要求,计划实施国际化战略、打造先进电器制造企业。在办公室里,习近平同志用了差不多两个小时耐心听完南存辉汇报并予以积极鼓励。如今,回忆起当时场景,南存辉仍记忆犹新,备受感动。

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大释放了浙江民营企业的活力。在 2022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榜单中,浙江有 107 家企业入围,连续 24 年居国内首位。[35] 更难得的是,浙江形成了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比翼齐飞、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局面。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2003 年 6 月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启动,计划在未来 5 年,对 1 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 1 千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36]

2003 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冒着雨雪,专程来到位于四明山革命老区的浙江宁波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考察调研。看到这里全村没有一个公厕,许多人家都还用露天粪缸时,习近平神色凝重。在座谈中他说,“只有老区人民富裕了,才谈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老区人民实现了小康,才谈得上浙江真正实现全面小康。”[37]

在“千万工程”的推进下,昔日窘迫的横坎头村靠着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2018 年 3 月 1 日,横坎头村两千多村民奔走相告,沉浸在收到总书记回信的兴奋和激动中。原来 2 月 10 日这天,村民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村子发展的最新情况,没想到总书记很快就回了信。尽管 15 年过去,习近平还一直惦念着这里的乡亲们,对村子的发展感到欣慰。

在习近平浙江工作时的基层联系点淳安县下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浙江工作期间,他曾四次到下姜村调研。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下姜村从“脏乱穷”变成“绿富美”,2021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46959 元,是 2003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 倍。“小山村的巨变得益于总书记的关怀和‘八八战略’的引领。”中共二十大代表、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丽娟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先富起来的‘小下姜’要带领‘大下姜’一起富。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千万工程”“山海协作” 等工程在相继实施,一大批“穷山村”靠着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与发达区县合作发展,变成了生态村、小康村, 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2015 年,浙江成为中国第一个较高水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38]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 2.37 缩小到 1.94,地区居民收入最高最低倍差从 2013 年的 1.76 缩小到 1.61。[39]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提出,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一个人都不能掉队。[40] 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还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都贯穿始终。

5.4 习近平在上海

2007 年 3 月至 10 月,习近平同志在上海担任市委书记。当时的上海,正处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主政上海的 7 个月零4 天里,习近平同志的足迹踏遍了全市所有区县,开展密集调研, 提出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在浦东新区,他强调“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41],为后来的自贸试验区建设和高水平开放指明了方向;在上海市委常委会上,他明确提出“服务长江三角洲是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基础,是增强经济中心城市带动辐射功能的必然要求”[42],为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阐明了要义;调研科技创新工作时,他指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是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抓手”[43],进一步丰富了创新发展的内涵。

【创新发展:“把大飞机搞上去”】

2022年 12月9日9点 19 分,国产大飞机 C919 在上海交付全球首家用户中国东方航空。C919 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向东航交付“C919 全球首架纪念钥匙”,这是一把打开国产大飞机市场大门的“钥匙”,也是开启中国民机产业发展大门的“钥匙”。

从 2006 年正式立项到 2022 年正式交付,从设计、研制、测试首飞、交付再到商业化运营,C919 的飞天之路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充满艰辛。

“把大飞机搞上去”,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2007 年,国产 ARJ21 新支线飞机进入总装关键阶段。9 月 20 日,新支线项目举行百日会战动员誓师大会,确保ARJ21 第二年实现首飞。这虽然不是新飞机下线首飞之类的大活动,但习近平同志出现在会场。在这里,他提出了“笑傲蓝天、展翅飞翔”的期望。

七年后的 2014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商飞公司考察。他登上我国自主研制的 C919 大型客机展示样机,详细了解有关设计情况。他说,“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44]

大厅里,人们闻讯赶来。时任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的胡双钱记忆犹新:“总书记和我们前排的设计师、工人、试飞员等一一握手,虽然时间短暂,但我终生难忘。”

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45]

作为国之重器,大飞机是制造业王冠上的明珠,带动的是全产业链的发展,显示的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高度。大飞机的研制历程,正是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并亲自推动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

坚定实施创新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和关心下,从2014 年开始,上海又有了新的重任——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经过多年努力,2022 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4.2%;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 1.4 万亿元;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已现雏形……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46]。2015 年 3 月,他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47] 在习近平总书记眼里,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长三角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07 年 5 月 24 日,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开幕当天,对于上海未来发展定位,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他的思考:“必须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48]

“四个放在”是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提出的重要施政理念,体现出清晰的政策导向、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使命担当。

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后不久,习近平同志策划了“苏浙之行”, 在考察路线基本确定后,他提出“加一站义乌”[49]。2007 年 7 月下旬,上海党政代表团前往义乌,参观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地处浙中的义乌,通过“无中生有”的发展模式大获成功,引起了上海干部的热烈讨论。不少干部说,这次“苏浙之行”让“长三角联动”这几个字真正印进了他们的心里。

对于上海和长三角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打过一个比方:“一个中心城市的形成,既是各种资源要素集聚的结果,同时又靠服务、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来巩固。就像人的心脏一样,血脉越广, 供血越足,心脏的搏动越有力。”[50]

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习近平同志都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担任总书记后,他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这项重大战略。2018 年出席首届进博会开幕式时,他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0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51]

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产业集群到创新协同,长三角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澎湃激荡。在国家战略的带动下, 长三角以 4% 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约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结 语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征程。

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壮阔实践,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宏大的全球视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矢”去射中国经济发展之“的”, 标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高度。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伟大成就,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大国经济治理智慧的最好诠释。

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命题,中国始终把自身的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宏阔坐标系中。习近平经济思想解答了经济全球化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是世界观察中国经济、读懂中国模式、借鉴中国经验的绝佳窗口。

真理的光芒穿越时空,思想的伟力无远弗届。

理论之树常青。当前,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的远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必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注释
[1]《习近平在 2022 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新华社,2022 年 1 月

[2]《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新华社,2015 年12 月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实录,2022 年 5 月

[4]国家统计局:《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2022 年 9 月

[5]《中国式扶贫:人类减贫史的奇迹》,新华社,2018 年 10 月

[6]《王毅主持“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新华社,2022 年 9 月

[7]《习近平在 2022 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新华社,2022 年 1 月

[8]《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 2017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社,2017 年1月

[9]《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 年 6 月

[10]《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 年 6 月

[1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8 年 12 月

[12]《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 2018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社,2018 年4月

[13]《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社,2018 年 11 月

[14]《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新华社,2013 年 10 月

[15]《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6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4 年6月

[16]《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新华社,2020 年 12 月

[17]中共正定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1983 年 3 月

[18]《习近平在正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 年

[19]《习近平在正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 年

[20]《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李克强主持 栗战书汪洋赵乐际韩正出席 王沪宁讲话》, 新华社,2021 年 9 月

[21]《“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记“十四五”开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赴福建考察调研》,新华社,2021 年 3 月

[22]《习近平同志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新华社,2018 年 6 月

[23]《习近平同志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新华社,2018 年 6 月

[24]《习近平同志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新华社,2018 年 6 月

[25]《习近平同志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新华社,2018 年 6 月

[26]《习近平在宁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 年

[27]《习近平福建足迹》,人民出版社,2022 年

[28]《让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3820”战略工程引领福州高质量发展纪实》, 新华社,2022 年 10 月

[29]《让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3820”战略工程引领福州高质量发展纪实》, 新华社,2022 年 10 月

[30]《习近平浙江足迹》,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 年

[31]《习近平浙江足迹》,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 年

[32]《浙江:政企联动谋发展,干字当头开新局》,新华社,2023 年 1 月

[33]《习近平浙江足迹》,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 年

[34]《习近平在浙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 年

[35]全国工商联:2022 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榜单,2022 年 9 月

[36]《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推动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纪实》,新华社,2018 年 4 月

[37]《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推动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纪实》,新华社,2018 年 4 月

[38]《习近平浙江足迹》,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 年

[39]《浙江:以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先行探路》,新华社,2022 年 9 月

[40]《习近平浙江足迹》,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 年

[41]《习近平上海足迹》,人民出版社,2022 年

[42]《习近平上海足迹》,人民出版社,2022 年

[43]《习近平上海足迹》,人民出版社,2022 年

[44]《近镜头|“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新华社,2022 年 5 月

[45]《近镜头|“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飞机”》,新华社,2022 年 5 月

[46]《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新路》,新华社,2015 年 3 月

[47]《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新路》,新华社,2015 年 3 月

[48]《习近平上海足迹》,人民出版社,2022 年

[49]《习近平上海足迹》,人民出版社,2022 年

[50]《习近平上海足迹》,人民出版社,2022 年

[51]《习近平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抓好重点工作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新华社,2020 年 8 月

本期编辑:南隽  申丽   杜皓炜(实习生)  徐炜(实习生)

推荐阅读

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密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和实践价值(中)

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发展密码——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时代特质和实践价值(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华社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