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OpenMMLab助力京港地铁智能化钢轨检测,产业应用共创计划启动

Shanghai AI Lab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 2023-09-21

大模型蓬勃发展,正推动人工智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术界和产业界积极探讨如何让人工智能、让大模型扎根各个行业,成为提升生产效率,催化生产力变革的技术基础设施。


OpenMMLab 近期启动了应用案例共创计划(以下简称“共创计划”),诚邀产业伙伴共同推动 AI 应用实践。在共创计划中,OpenMMLab将为合作企业提供解析数据处理、模型选择、优化和部署等全流程协助,并共享可复用的模型调参和优化经验。双方技术专家将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在产业环境中的应用落地和价值实现。


 “共创计划”在轨道交通领域的首个项目率先应用于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京港地铁),落地方案“智能化钢轨轨面缺陷检测”已于今年3月在京港地铁工务完成部署并试运行。该项目以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轨道交通巡检,实现了钢轨表面“像素级”“毫米级”缺陷的高效检测与预警,助力轨道交通安全运行。


钢轨损伤细如发丝,亟需智能“巡道员”

截至202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4.2万公里;目前已有超过51个城市投运了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9554.6公里。
在轨道交通运行过程中,由于轮轨作用及钢轨材质、线路条件和人员操作等原因,钢轨表面或次表面不可避免会产生接触疲劳裂纹、变形、剥离、磨耗和擦伤等伤损。常见的轨面伤损往往隐藏深、尺寸小,多数损伤的尺寸甚至为“像素级”“毫米级”,难以被及时发现。轨面损伤若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将引发震动噪音甚至列车脱轨等问题,严重影响运输安全。
长期以来,对钢轨的检修一直依靠轨检车拍照或巡道工徒步巡视、肉眼判断和采样等方式进行,速度慢、效率低,难以对线路进行全覆盖。例如,在京港地铁的部分线路中,巡检班组需携带30斤设备在夜间完成徒步巡检,在地下线路幽暗的光照环境中,工作人员完成一段8公里线路的巡检,需要耗费将近4小时。
如何将钢轨巡检流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进而自动感知、识别、统计、挖掘、预警全线路钢轨损伤,最终实现数据驱动的智慧轨道工务,成为轨道运输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AI助力轨道交通智能化升级

为解决轨道运输行业的上述痛点,OpenMMLab基于浦视开源体系推出“智能化钢轨轨面缺陷检测”方案,为精准评价钢轨健康与寿命、智能化制定养护维修计划,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依据。
在该方案中,智能化检测全程通过图像采集、数据标注、深度学习训练、推理预测四大步骤,完成精准定量的钢轨表面伤损情况输出。
图像采集由京港地铁研发部门组装的多臂钢轨检测车完成。OpenMMLab基于开源标注平台LabelU开发了专用的工业标注模块,对原始图像详细标注分类、目标检测、语义分割,构建起像素级数据集。在深度学习训练阶段,基于OpenMMLab开源图像分割算法库MMSegmentation,实现对钢轨表面各类型伤损缺陷的像素级语义分割;借助开源模型部署算法库MMDeploy,实现了语义分割模型的轻量化终端部署与边缘计算。最后,在预测推理阶段,通过预测结果后处理,智能识别、区分、提取、测量每一处表面伤损详情,实现对轨面损伤程度的精准定量输出。
轨检多臂小车进行图像采集

基于LabelU开发的标注模块

波浪磨耗语义分割预测结果

钢轨表面剥离掉块、鱼鳞裂纹语义分割及后处理

钢轨表面剥离掉块语义分割及面积测量
此外,双方团队还合作开发了基于智慧铁路SaaS平台的Web和移动端App应用,可供工务检修人员随拍随测,提升工作效率。

扫码了解共创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