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部AIGC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将在央视播出,上海AI实验室携手总台发起成立大模型研发共同体

Shanghai AI Lab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 2024-04-23

2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中国首部AI动画片《千秋诗颂》启播暨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揭牌仪式。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出席,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为总台人工智能工作室揭牌,和嘉宾共同为节目启播。


首部中国原创的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将于2月26日起在总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千秋诗颂》共26集,每集约7分钟,从美术设计到动效生成,再到后期成片,均为AIGC辅助制作


继双方在去年7月联合推出的央视听媒体大模型,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AI实验室)和总台不懈探索人工智能助力文化传媒发展的新路径。其中,《千秋诗颂》即为双方在AIGC方向的新突破之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高度还原了中国古诗词中的人物造型、场景和道具,呈现了一部科技与文化并重、兼具史实与中国审美的动画作品,实现了从古到今的“穿越”、从纸张到动画的飞跃。


《千秋诗颂》的开播,是一场中国诗词与人工智能的双向奔赴之旅, 是一次用新质生产力再次点燃“思想+艺术+技术”创新火炬的尝试。

上海AI实验室主任助理王延峰(右三)代表实验室启播《千秋诗颂》
上海AI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林达华表示,随着和总台的深度合作,实验室的模型在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表现,以及与媒体编创实际生产流程的融合上,逐渐显露出了特色优势。此类产研结合的新技术发展模式,将使得我国的技术发展走出差异化的道路,并且形成我们的文化特色。
上海AI实验室领军科学家林达华演示文生视频技术
当日,双方还携手多所高校与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央视听媒体大模型研发共同体,以产学研多维度强强联合,面向未来人工智能和媒体行业的科技研发和应用落地进行联合攻关,共同引领产业生态高水平成长。
龙年新春伊始,一部制作精良的国风动画片将在CCTV-1“第一动画乐园”栏目开播,同时上线央视频客户端,首批播出的动画片将呈现《咏鹅》《春夜喜雨》等六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这就是首部在电视上播出的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通过讲述李白、杜甫、孟浩然等诗人的经典作品和人生故事,在寓教于乐的同时,生动地呈现了中华文化和东方审美。
用动画的形式演绎古诗词屡见不鲜,《千秋诗颂》有何创新之处? 

当AI大模型遇到东方审美

《千秋诗颂》是首部在电视上播出的AI动画片,由大模型赋能, AIGC辅助制作,集合了总台海量视听数据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技术优势,应用实验室视频生成大模型书生·筑梦、文生视频框架AnimateDiff及多项可控图像生成、图像驱动等技术,让中国古诗词“活”了起来,呈现出独具底蕴的东方审美。
《千秋诗颂·莫愁前路无知己》长安城、睢阳城场景
该片从美术设计到动效生成,再到后期成片,均基于“央视听媒体大模型”AIGC辅助制作。
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能“看懂”风格参考,根据实拍图生成场景
上海AI实验室书生通用大模型体系拥有强大的语言能力、宽广的知识体系以及优秀的开放世界理解和内容生成能力。得益于此,央视听媒体大模型打造出其独特的风格和强项——中国审美,因而能够准确理解“国风、唐代、写意、工笔画”等传统文化词汇,并能按照概念描述为《千秋诗颂》生成工笔、水墨等国画风格的美术素材。
为了让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具备理解古诗词的能力,节目导演与科研人员对大模型“投喂”了大量精准数据并进行训练,使其可精确生成符合历史依据的人物、建筑、场景等美术图,美术风格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水墨、工笔等风格化传统审美。
凭借卓越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多样化的高质量美术风格生成能力,央视听大模型为动画制作团队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角色和场景美术概念设计工具。
国画大师风格视觉效果
连贯流畅的转场镜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秀美隽永的高清画面,对于动画作品而言缺一不可。在央视听大模型中,输入多段视频或图片素材,即可自动生成转场动画,实现不同场景和视频之间的“丝滑”连接。基于独创的主题一致性模块,央视听大模型生成的动画还可实现“多机位”效果,保持故事情节的连贯和起伏。
《千秋诗颂·咏鹅》片段节选


符合史实的动画片,场景、人物、道具高度还原,全方位呈现诗人之气格,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大美

自发布以来,央视听大模型结合AI领域新近技术不断迭代,进一步微调基础模型,提升模型的可控性。制作团队不仅能够通过提示词进行画面内容生成,还可以使用风格参考图、构图草图等方式对生成内容进行更加精细打磨,还原真实历史,保留栩栩如生的动画表现力。
为了更真实地呈现古诗词中的人物和故事,导演团队在创作中坚持以史实为基础,片中的建筑、酒具器皿、摆件等道具的创作依据源自博物馆现存文物及图片。运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研究团队对这些文物进行动画复原,让文物“活”了过来。
场景中的熏香炉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透雕忍冬纹五足银熏炉”的动画复原

孟浩然桌上的茶具,由人工智能技术动画复原唐代独有的“七星盘”
片中的城门参照唐代丹凤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风格化处理后再创作而成
在人物方面,服饰及相貌由真人装扮后通过AI进行动画转化完成,而针对五官特点等更为精细的内容,则由后期团队“精雕细琢”完成。
借助领先的AIGC工具,动画制作团队得以大幅提高美术创作效率,激发灵感创意,专注讲述中国古诗词深厚的文化价值内核。
《千秋诗颂》导演认为,“AI不是要替代人类,而是帮助人类提升了效率。比如,传统的纯人工制作,我们团队一个月只能做一集,现在一个月可以做三集。”
角色实拍后由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动画造型
创作过程中,选题和素材不仅注重故事性,更关注史实依据,进行合理创作。人教社教研室团队从诗词读音、诗词创作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等方面把握内容的准确性,帮助导演和编剧更精准地理解每一首诗词体现的精神内涵、诗人气格,力图最大限度地再现诗词的意境,让古诗词以及诗人故事更好地呈现在屏幕上,让年轻受众看到既生动又严谨的美术动画片,寓教于乐。
“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千秋诗颂·咏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