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宝法王:《菩提道灯论》第五堂课音频及文字

大宝法王 得无量福 2021-07-31


清涼境域正法之传规


再次重披弘扬之铠甲


为成如此心愿而降生


邬金钦列多杰诚祈请





噶玛巴千诺

大家好!

今天是「菩提道灯论」的第五堂课,上堂课我们了解了前弘期的一桩大事,「顿渐之争」,然后又讲到了「朗达玛灭法」,再后来,说到朗达玛的两个儿子势不两立,最终导致整个「吐蕃王朝」的分崩离析,而赞普的后代们,就纷纷四散逃亡,跑到吐蕃的各个地方。

那么,我们知道,「朗达玛灭法」当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使用了各种方式来破坏和消灭僧团,以致于后来整个卫藏地区,都完全没有出家人,完全没有了僧团的存在,那自然就没有了可以传戒的僧人,也就是说,戒律的传承就此中断了。

那一年是公元841年,这就是所谓藏传佛教前弘期的结束,也就是前弘期的最后一年。

那么,后弘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又是怎么开始的呢?

在这里,就出现了两条线索。在历史上,被称为「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那我们先来讲讲有关「下路弘法」这一部分。

「朗达玛灭佛」前弘期的结束,是在公元841年,四季更迭五十载之后,在公元892年,一位名为「贡巴惹塞」的大师就出生了。

关于他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卫藏地区,一种说是在青海,这个我们今天暂时就不做讨论了,总之,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原本「贡巴惹塞」自幼信奉的是苯教,也就是藏地的古老的宗教。所以,现在苯教也有它们自己的一种关于「贡巴惹塞」的故事版本。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渐渐的对佛法产生了兴趣,继而趣入了佛门,直到大概二十岁左右的时候,也就是公元911年,他在三位大师面前,剃度出家,法名为「格瓦惹塞」,如果翻译成中文的话,就是「善明」。后来,由于他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所以人们都称他为「贡巴惹塞」,也就是「意明」的意思。

那么,他当时出家的具体地点,就是现在位于青海黄南州尖扎县的阿琼南宗寺,到现在为止,它仍是一处很有名的佛教圣地,很多人都会去朝拜。那么在这个阿琼南宗寺,他是在那儿领受的出家戒,怎么领受的出家戒呢?

据说,当时在「朗达玛灭法」的时候,从中藏地区有三位出逃的僧人,他们一路辗转,最后来到了青海,他们分别是「玛尔释加牟尼」、「尧格维穹乃」以及「藏饶塞」。这三位被人们简称为「玛尧藏」或者「三贤士」。

关于这「三贤士」我们在这里就不多做解释,现在,在青海一带,有几座寺院仍在,而且里面也保存着一些珍贵的文物,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去参拜,这样就可以多了解一下这三位贤者。

那是哪几座寺院呢?我就这边提出几个寺院的名字。一个就是在西宁市里面的「大佛寺」,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贡巴惹塞」受出家戒的那座寺院,就是位于现在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的「阿琼南宗寺」,另外一座很重要的寺院就是,也就是在青海位于贵德县的「白马寺」。「贡巴惹塞」圆寂之后的舍利,就保存在这个寺院里面。然后,还有一个寺院就是位于化隆县的丹斗寺等等,这几个寺院。

大家如果有机会去青海的话,可以顺路去参观一下,或者大家就可以自己查一查,了解一下这几座寺院,我今天就不做太多的介绍了。

在这里有一个小插曲,也许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也是挺有意思的,我们知道通常在受具足戒的时候,并不是某一个人来传戒,而是必须要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有固定人数的僧团来传戒才行。

这样才能完成出家的仪式,但是当时「玛尧藏三贤士」显然不够这个规制,所以,就从当地找来了两位汉地的僧人,也就是汉传的出家人,他们一起给「贡巴惹塞」传戒,所以,现在能看到我们藏族僧人的这个袈裟里面,这个坎肩袖子的部分,有一条蓝色的绣边,据说这个蓝边就是为了纪念当时的这两位汉地僧人而留下来的。

那么我们来讲讲「贡巴惹塞」,到了公元916年的时候,大概是「贡巴惹塞」二十多岁左右,又有六位佛教徒来到了青海一带,想请「玛尧藏三贤士」也是授予他们出家戒,但是三位大师却回复说:「我们年纪已是风烛残年,没有办法照顾学徒了。」于是,就建议让他们的弟子「贡巴惹塞」来给他们受戒。

但是,我们知道,通常一位僧人要在受了「具足戒」或者「比丘戒」十年之后,才有资格给别人传戒,所以,那个时候的「贡巴惹塞」还不够资格,但是,关于这方面,律典当中也有一些特别的开许,加上由于「贡巴惹塞」他自己对律典也非常的精通,而且他的品德或者各方面都具足了很好的条件,所以总之,「贡巴惹塞」就代替他的上师,为这六位传授了出家戒。

在公元926年的时候,这六位僧人里面,其中一位叫做「邦贡益西永仲」的出家人,又将出家戒传给了一个叫做「崇益西将才」的人,大概又过了十年之后,也就是936年,在这个「崇益西将才」三十多岁的时候,他又传戒给了十二个来自中藏的人。

在这个十二个人里面,有一位比较著名,叫做什么呢?叫做「卢美西喇慈诚」。他为什么比较出名呢?因为他在受戒之后,就回到了中藏地区。然后,在他三十四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949年的时候,他在拉萨建立了寺院和僧团。

所以,从公元841年「朗达玛灭佛」直到这一天,整整过去了108年,也就是说,841年是前弘期的结束,949年才是后弘期的开始。所以,前弘期和后弘期之间的空档足足长达了108年,一个多世纪的时间。

我们在这里顺便提一下,这位「卢美西喇慈诚」当然他也有很多的弟子,其中有四位比较著名,人称「四柱徒」。那么,在这四人里面又有两位,分别是「俄强秋迥内」和「详纳囊巴多杰旺秋」,他们二人后来都成为了阿底峡尊者的弟子。所以,这就大概的讲解了一下,后弘期里面「下路弘法」的这一部分。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所谓的灭佛、灭法,不一定是说没有了寺院,或者说没有了佛像,而是指没有了僧团,僧团才是整个佛教的灵魂、核心,为什么这么说呢?

修行佛法的人可以分为两种,出家人和在家人,在家人基本上都有很多的俗务,需要瞻前顾后,而出家人不一样,他们是全身心的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完全投入到佛法的研究、学习和修行当中。就像专业人士一样,学佛就是他们人生中唯一的要务,而且,他们不仅要自己修行,还有肩负开导他人的责任,所以,出家人比较像是佛法弘扬和法教护持的核心人物,那自然就是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那也就是佛法的灵魂和根本所在。

而前弘期和后弘期之间,这段时间当中,中藏地区所谓没有佛法的年代,并不是说没有了寺院或者佛像,而是指没有了出家人,没有了比丘,也就是戒律传承的中断。

这就有点像是一个电脑,没有了运行系统,就好像是一部手机就成了「板砖儿」。所以,我们要知道,僧团的延续,或者说是僧团的和合,才是佛教绵延和流传的根本。这才是佛教真正的血脉,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说僧团重要性的原因。

那么我们回来,接着说这个后弘期。

前面提到弘后期有两条线索,「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下路弘法」主要就是来自「贡巴惹塞」的戒律传承。

那么,有关「上路弘法」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就要回到上堂课最后提到的这对「拉喇嘛叔侄」。

上堂课我们讲到,在「朗达玛」的儿子「云丹」一派的穷追不舍之下,「俄松」的侄子「吉德尼玛衮」,最终逃到了当时的象雄,也就是现在的阿里一带,成为了当地的王,后来为了避免后代发生冲突,他就将领土分为三份,分给了三个儿子来统治,从此,就有了「阿里三地区」,或者叫做「阿里三围」这样的一个说法。

其中,布让一带,由二王子「扎西德衮」来统治,后来他便在此建立了著名的「古格王朝」。他的两个儿子当中的小儿子「松埃」,出生于公元965年,长到之后就成为了古格王朝的第二代君王,之后,他落发出家,法名「拉喇嘛益西沃」,不仅如此,他仅有的两个儿子,也全部出家为僧,所以,他对佛法的投入和虔诚可见一斑。

公元十四世纪之后,很多的藏族学者所写的文献当中,都对这位「拉喇嘛益西沃」交口称赞,评价甚高,为什么呢?

因为,在「益西沃」的时代,有三大伟业。从根本上影响和推动了,佛法在藏地的弘扬,是哪三件伟业呢?

第一个就是「上路弘法」的推进,第二个就是什么呢?迎请了阿底峡尊者。第三个就是什么呢?第三个是「新译密教」的伊始。

不仅如此,相传「益西沃」为了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为了佛法的弘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更是令后人敬仰备至。

那么,我们先来讲讲第一点「上路弘法」。从「朗达玛」到「益西沃」,一共大概是146年,经历五代,在这一百多年当中,佛教在藏地每况愈下、岌岌可危,尤其是在「益西沃」统治的阿里地区,人们主要的信仰是当地的原始宗教,而佛教则是日渐衰微。

不仅如此,在中藏更是完全没有了僧团,所以那个时候在藏地,就出现了很多从佛教引申出来的各种邪教,不如法的情况铺天盖地。比方说,当时有些人宣扬说,既然一切都是空性,那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他们就不信因果、胡作非为。而且,当时从印度也来了不少歪门邪道的班智达,他们就打着密教的旗号,肆无忌惮、无法无天。

那个时候,「拉喇嘛益西沃」还没有出家,还是古格王朝的国王「松埃」,他仅仅靠着自己从经论典籍上学到的内容,觉得这些现象是非常的不如法的,所以尽管他夜以继日地进行治理和规范,但是还是觉得远远不够,于是,他决定要请印度大师和学者们进藏,继而弘扬正信的佛教。

总之,他先是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王位,把江山交给了自己的哥哥,然后,自己落发为僧,得法号「益西沃」,接着呢,他在阿里建立了「托林寺」。这「托林寺」是有史以来阿里地区最早的一座寺院,现在还在,如果大家有机会的话,也可以去朝圣。

然后,「益西沃」迎请了几位印度的班智达入藏传法,其中一名叫做「达摩婆罗」的班智达,而随行的他的三位上首弟子,人称「三波罗」,他们四人一同将戒律传入了西藏,也就是将出家戒传给了藏族人,从而恢复了藏地的僧团。那么,这一脉的戒律传承,称为「西律」。

总的来说,在「朗达玛灭法」之后,卫藏的戒律传承就中断了,那么后弘期伊始,较早出现的戒传就是从青海一带,由「贡巴惹塞」传入卫藏的「下路弘法」一脉,也可以叫做「东律」。然后,稍微晚一些的时候,从西边阿里地区的「上路弘法」也将戒传传入于卫藏,就是「西律」一脉。所以,这两脉戒传,相续传至卫藏,逐步的恢复了卫藏地区的僧团,这可以说是藏传佛教在卫藏开始重整的里程碑。

另外,这两脉戒传,加上了后来大概在十三世纪初,由「喀什米尔」大师「释迦师利」传入西藏的「班钦统律」这一脉,总共三者,被统称「西藏三大戒传」。

至今为止,在藏地出家人的戒传,基本上都是来自「东律」和「班钦统律」这两脉,「西律」已经基本上就失传了。所以,噶举派,尤其是噶玛噶举派是「班钦统律」为主。

那么,这基本上都是「益西沃」所做的第一项伟业,推进「上路弘法」,把戒传传入西藏,对恢复藏地僧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他的第二项伟业是什么呢?就是迎请阿底峡尊者,上堂课我们也提到了,虽然他是第一位迎请尊者入藏的人,但是他并没有成功,而最终是由他的侄子「强丘沃」将尊者请入到了藏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关于「益西沃」迎请阿底峡尊者的故事,有两种说法,我们就先说第一种说法,也就是在藏地比较盛传的、广为人知的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传,当时古格王朝旁边有一个国家叫做「卡偌」,那以前也是属于吐蕃的,但是后来据说是被伊斯兰教统治,现在可能是在巴基斯坦境内,一些人说,是因为「卡偌」和「古格」之间发生了战争,也有人说是因为「益西沃」去「卡偌」筹集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需要供养而用的金子。

反正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总之,「益西沃」被当时「卡偌」的国王抓了起来,而且五花大绑送进了「卡偌」的监狱,然后「卡偌」送信传话到「古格」,给出了可以释放「益西沃」的两个选择,一个就是「古格」要向「卡偌」投降,而且他们的信仰要改为伊斯兰教,或者呢,要不然他们就得带来「益西沃」体重等同重量的金子,才能将他赎回去,如若不然呢,只是是撕票收场。

于是「益西沃」的侄子「强丘沃」就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叔叔赎回来,所以他就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为了筹到足够的金子,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也确实是筹到了不少,但是呢,始料未及的是,当时他把这些金子带到「卡偌」赎人的时候,称出来的金子的重量,有一点不足「益西沃」的体重,于是「卡偌」国王就拒绝放人。

这个时候「强丘沃」也是束手无策,于是,他就来到牢房的门口,对「益西沃」就说道:「恩叔,以现在的情形来看,如果我们和卡偌开战,那就会生灵涂炭,有无数的人因此而遭殃,那就会造作更多的业。但是,如果我们向卡偌投降的话,就要放弃佛法的信仰,所以现在看来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回去筹集更多的金子,才能把您赎回去。所以,在这之前,请您务必祈请三宝,累计更多的福德才行。」

听他这样一说,「益西沃」就笑着回复他说:「原本以为你只是一富家子弟,娇生惯养、拈轻怕重,现在看起来你已然能够继承祖业了,我也可以如释重负了,而我毕生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在藏地建立一套正统完善的佛教制度和法规,可惜,如今风烛残年,又受尽了他人的折磨和摧残,身体已然残废,就算能活着出狱,也是命不久矣,恐怕无力再去做更多弘法利生的之事。

所以,为我浪费这万两黄金,深深感到愧对三宝。而无始以来,未曾有机会为了佛法而捐躯,今天若能如此,实属千载难逢,岂能错失良机。你筹到了这么多金子已经很不容易,不必筹来更多,至于这位国王,更是不要给他一分一毫,你要把这些带到印度,想方设法地请到阿底峡尊者来藏地,并麻烦您转交他:我益西沃为了尊者和佛法,,愿意万死不辞,请他务必生生世世摄受我,而且请如我所愿的务必进藏弘法,也请尊者加持我,我们来世再见。」

「益西沃」向「强丘沃」就这样交代之后,又对他说:「强丘沃,你要是能谨遵祖辈的教诫,修复而且供养拉萨桑耶寺等等诸大寺院,我便觉得心满意足,所以,你要能在此立誓那就再好不过了。」

虽然,当时的「益西沃」已经是奄奄一息、气若游丝,特别的可怜、凄惨的样子,但是他心中依然为了藏人、为了佛法而牵肠挂肚、念念不忘。此情此景,「强丘沃」更是万分的感动,于是,便在「益西沃」面前承诺立誓,无论千难万险一定会不负所托,达成所愿,于是「强丘沃」就拜别了「益西沃」,离开了「卡偌」。也就在不久之后,「益西沃」便圆寂了。

而「强丘沃」回到藏地之后,心中铭记叔叔的嘱托,为了迎请尊者入藏,他努力想要物色一个可以托付的人,终于,他找到了一位最佳人选,他就是「纳措译师慈诚嘉瓦」。

于是,「强丘沃」就把他找来,然后对他说:「我叔侄二人,曾经派人携重金前往印度,迎请尊者,可惜无果。所以,此番请你务必要不遗余力的恳请入藏弘法。这里有一些供养尊者的黄金,在藏地能筹到如此的金额,实属不易,可谓整个藏地的全部财产,要是这样,尊者还未能前来,那便无慈悲可言了。请你这样如是的转达给尊者。」

「强丘沃」此刻可以说是声泪俱下,而这位「纳措译师」本来并不打算前往,但是听「强丘沃」这么一说,又转念想到为了藏地「拉喇嘛叔侄」何等的辛劳,拼命筹来这么多的黄金。

突然觉得,相比之下自己却是那么的幸福,再加上「强丘沃」泣不成声的模样,他就更觉得深受感动,连自己的身体都在不停的颤抖,两泪纵横,都不敢直视「强丘沃」,于是,他就这样答应了「强丘沃」说道:「无论这一路多么艰难困苦,无论遇到任何情况,他都一定会将尊者请到藏地。」

所以就这样,不久之后,「纳措」就启程去印度了,「强丘沃」就送了他很长一段路,临别的时候对「纳措」说:「虽然这次的旅程一定会非常辛苦,但请你一定尽力而为,回来之后我会好好的赏赐你的。」之后,「纳措」就开始了他的征程。

刚才我们也提到,「益西沃」迎请阿底峡尊者的故事,有两种说法,刚才讲的这个版本,就是很多历史传说当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

但是,在1482年,一位叫做「俄旺扎巴」的古格班智达,在参考了托林寺保存的古老文献的基础上,撰写过一部有关「拉喇嘛益西沃」的传记,其中他并没有提及有关「拉喇嘛益西沃」死在「卡偌」监狱的事情。

反而他的书里面这样描写的,「益西沃」曾在古稀之年,撑着拐杖转绕托林寺,而且他还进行了三年的闭关,期间除了一位侍者之外,不见任何人,等等类似的一些记载,而且在这部传记当中还提到,「益西沃」最后圆寂在托林寺自己的居所里,那这么一说,这个用金子赎人的故事是怎么一回事情呢?

近几年,在哲蚌寺找到了大概在十二世纪撰写的一部叫做「上师传承历史」的文献当中,有这么一个记载。

之前我们也提到过,「益西沃」本来是古格的国王,后来为了出家,他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哥哥「阔热」,这位「阔热」有个孙子,叫做「沃德」,这个「沃德」心性暴戾而且好战,所以他一生当中,跟周围好几个国家就发生过冲突,最后被「卡偌」的国王就俘虏了。

然后,对方要求用与他的身体同等重量的金子来赎人,所以当时古格王朝上上下下都为他筹金,但是就在这段时间,还没有等金子送到,「沃德」就越狱了,可惜没过多久就在逃回古格的路上,他就不幸中毒身亡了,所以,等这些金子送到「卡偌」的时候,为时已晚,「沃德」已经不在了。

所以,当时「益西沃」觉得,这黄金万两如果可以尽其所能的、最大的程度上去用于利益众生,那才算是对亡者最好的行善,所以他就觉得,那就应该用在佛法的弘扬和传播上,这才是最好。

于是,他就精心挑选了大概五六名聪慧过人、年纪大概在一二十岁的藏族少年,去印度,主要是在喀什米尔一带学习深造,想要把他们培养成为译师。与此同时,也让他们从印度请回一些班智达来藏地弘法利生,而且最好能带回来一些珍贵的经书,让藏族人可以更好的学习佛法。

那么,「益西沃」还找来了一位老师,像是一位领队的,来带领这些年轻人前往印度,这位老师是谁呢?就是著名的大译师「仁谦桑波」,他是一位在藏传佛教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会儿会再讲。总之,「仁谦桑波」就带着这五六个少年和几位随从的侍者,一共有二十一个,就这样远赴印度。

那么,这二十一个人抵达印度之后,他们的确请到了一些班智达,进藏弘法,但是,之前也提到过,「益西沃」的夙愿是能够在藏地建立起一套正统、完整、全面的佛教体系和制度,这些请来的班智达,大多数只是熟知和通达自己比较专攻的领域,无论是知识还是水平,都没有办法达到「益西沃」的标准,来完成他的设想。

与此同时,「益西沃」也有所耳闻,在印度有一位班智达叫做「阿底峡」,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德高望重、声名远播,对整个佛法和教义都有非常全面透彻的了解,所以,「益西沃」是非常的希望能够将阿底峡尊者迎请入藏,于是,这个重任他就交给了有一位叫做「嘉尊竹僧格」的译师。

但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就是,这个译师没有成功的将尊者请入到藏地,他把这一路的见闻以及尊者的答复,汇报给了「益西沃」。之后不久,他就再次返回了印度,来到了超戒寺,跟随阿底峡尊者继续学习佛法。

而此时,在藏地的「益西沃」也是年事已高,愿望还没有来得及实现,就与世长辞了。

那么,至于为什么「嘉尊竹僧格」译师没有请到阿底峡尊者呢?原因是什么呢,现在我们还没有找到非常准确和清楚的文献,来说明这一部分的情况。

但是,总的来说,大概是因为阿底峡尊者当时在印度已经是远负盛名,而且在超戒寺又身兼重任,可以说是寺院的顶梁柱,而且那个时候在印度人眼里,藏地尤其是阿里地区是非常偏僻的地方,绝对是穷乡僻壤,所以不管当时的国王,还是超戒寺的执事们都不愿意尊者跑去那么偏远的地方,因此,阿底峡尊者一直没有得到他们的允许,也就没有办法成行。

所以,到此为止,就是有关「益西沃」迎请阿底峡的两种不同的说法,就已经说完了。但是,至于孰真孰假那就很难说了。

总而言之,「益西沃」没有成功的将尊者请到藏地,所以临终的时候,嘱咐他的侄子「强丘沃」来再接再厉。

那么「强丘沃」为了能够完成叔叔的遗愿,就特派「纳措译师」前往印度迎请尊者,来实现叔叔生前在藏地广传正法的宏愿。

下面我们来讲,「纳措译师」到了印度之后的情况,「纳措译师」一行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抵达了阿底峡尊者所在的超戒寺,这个超戒寺是什么地方呢?

现在应该在印度比哈尔省境内,「超戒寺」也叫做「超行寺」、「超严寺」或者叫做「戒香寺」,在古代印度的一座佛教寺院,始建于八世纪波罗王朝的时代,由当时统治国家的第四代国王「达摩波罗」创建,后来在公元1203年的时候,被穆斯林所摧毁。

现在我们只能看到遗址的断壁残垣,这座寺院是继「那烂陀」之后,是印度最重要的佛学院之一,但是比较特别的一点就是,它也是曾经密教的学术中心,而且这座寺院,曾受「波罗王朝」历代国王的护持,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可以得到国王授予的班智达学位,所以这里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很多著名的学者和大师都是来自于超戒寺,都有谁呢?

比如说,噶举派的祖师「那洛巴」,还有「阿底峡尊者」,还有后来到西藏的「释迦师利跋陀罗」等等。

总之,我们回来接着「纳措译师」一行人,他们抵达印度之后,到了超戒寺前面的恒河边上,当一行人终于渡过恒河,行至寺院门口的时候,那时候天色已晚,寺院的大门已经紧锁了,就没办法,所以他们一行人,只能在寺院外面的一个角落过夜。

天亮之后,「纳措」一行人在门外诵经,这诵经的声音被在寺院里面,跟随着阿底峡尊者学习的「尊竹僧格」译师听到了,译师一听,就知道是藏族人,所以,就想出来探个究竟。

于是,他从寺院里面出来,用藏文询问「纳措」译师一行人:「你们为什么来这儿?是为了迎请班智达呢?还是为了学习佛法呢?」

这个时候,外面的「纳措」译师等人,这一路的艰辛,全是外国人、外国话,突然之间听到了熟悉的藏文,熟悉的声音之后,那就特别的、不要提有多么的开心跟激动了,有点像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激动过后他们就回答「尊竹僧格」:「我们都是为了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而来。」

「尊竹僧格」一听,马上就说道:「你们千万不能跟别人或者超戒寺的人说,你们是为了迎请尊者而来,这样他们就会很不高兴,所以你们要先稳住,什么都不要说,做出一副假装来学习的样子,等到机会成熟的时候,我会告诉你们怎么来迎请尊者。」

于是,「纳措」一行人,一直留在超戒寺学习佛法,大概过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才终于有一个机会,告诉尊者他们此行的真正目的。

阿底峡尊者听后说道:「看来藏地的国王真的是一位大菩萨在世,菩萨的话,我们怎敢违背!而且为了佛法的兴盛,尤其你们又如此不远万里来到此地,所以,这次我一定想办法去一趟藏地,满足你们的祈愿。」

接着,尊者就特别为此祈请了度母,因为他的本尊就是度母,度母就告知尊者,此行进藏利益会非常大,特别是会利益到有一位在家居士,这在家居士具体是谁,我们之后再说。

不仅如此,尊者还特别的为此去了金刚座祈请和占卜,结果也是一样,所以,阿底峡尊者最终下定决定,要远赴西藏,弘法利生,同时,他也就是跟当时的国王和超戒寺的执事们有约在先,此行只去三年,三年之后就会返回印度。

不久之后,他们就启程去藏地了,当时路经尼泊尔的时候,很遗憾的事情就是那位「尊竹僧格」译师途中就圆寂了,于是,阿底峡尊者说,他的译师去世了,「就等于是我的舌头没有了,去了藏地没有什么意义了。」

他这么一说呢,「纳措」译师就说,在藏地有著名的「仁谦桑波」等很多译师,而且一些比较简单的对话,自己也能可以翻译,所以请尊者一定前往西藏,所以后来阿底峡尊者也没有回头,直抵阿里。

那么我们前面提到,有一位在藏传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大译师,就是「仁谦桑波」,他为什么重要呢?

前面我们讲到,「益西沃」时代曾有三大伟业,对藏传佛教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是「上路弘法」,一个是「迎请阿底峡尊者」,还有一个就是新译派的开创。

「新译派」主要指的就是密法的翻译和传承,在藏地佛教前弘期的时代,直到「朗达玛灭佛」为止,虽然也有一些密乘的经论和教授口诀,被翻译成藏文,但是,相对来说,数量还是比较有限,尤其是「朗达玛灭佛」之后,基本上藏地只剩下了了一点点关于戒律的一些传承,之外其他的经论的这些口诀教授的传承,几乎不复存在了。

而且,我们刚刚讲到,在前弘期和后弘期之间的这一百多年当中,形形色色的邪教在藏地四处流传,那个时候有什么来自印度的「蓝裙班智达」和「红色阿阇梨」等等。

总之,他们基本上都是打着密教的名号,在密法的内容的基础上各种歪门邪道和群魔乱舞,所以那个时候,基本上没有一个正统的、正宗的专业和学术的藏文密法的典籍和教授,流传在藏地。而且,这些打着密教旗号的邪教和遵循律典的显宗之间,又完全不能水火相容,各说各的,所以当时的情况就更加的混乱。

那么,「仁谦桑波」他就在年少的时候,曾远赴印度,主要在喀什米尔地区学习佛法,后来又回到藏地,得到「益西沃」的青睐和赏识,所以,「益西沃」就请他带领十二几个人的这个队伍,前往印度学习深造,后来他又在印度学习了很多年,所以无论是佛法的典籍、理论和教授,还是密法的内容和修行,他都可以说是受过正统教育和完整的学习,而且,又是精通梵文和藏文,所以当他再回到藏地的时候,就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论,尤其是密法的典籍,也翻译了不少医学的典籍,也对藏传的医学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他对藏传佛教,尤其是密法,打下了一个全新的正法根基,所以,从他开始的密教,就被后人称为「新译派」。

所以,在他之前翻译出来的这些密教典籍,以及流传的这些教授口诀,都被称为「旧译派」,可能很多人不太有听过「旧译派」,或者「新译派」这个名字,但是如果换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就会非常熟悉,就是「宁玛派」,「宁玛」在藏文里面就是「旧」的意思,因为「宁玛派」他们自称主要的修行传承都是来自旧译的部分。

也就是说,在前弘期留下来的密法内容和教授,作为他们主要的传承,所以呢,他们自称「旧译派」,但是在藏文里面,省去了一个「译」字,就只有「旧」,所以就变成「宁玛」这个词。

那么,阿底峡尊者尊者抵达藏地之后,「强丘沃」是怎么迎接他的呢?有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觉得,我们下回再分解。谢谢大家!


依凭海会佛宝之悲心

与守白业护法真实力

祈愿如法事业如理成

以此福善众乐悉愿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