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宝法王:《密法源流》第1-13课音频和第8课文字版

大宝法王 得无量福 2021-09-21


《密法源流》第1-12课音频



依靠如意轮母力

圣者之王噶玛巴

一切障碍得消除 

莲足永固贤劫海


噶玛巴千诺



因公众号每篇文章只能有10个音频所以部分音频请看链接




2021年8月23日至9月13日《密教源流》晚上9点到10点;10点半到11点半。



大宝法王:《密法源流》第1-5课音频和简介








教派学派期:文明越辉煌,种姓越僵化


主讲: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噶玛巴   

第8堂课:2021年9月3日(五)


之前讲过,在吠陀时代后期,有四吠陀、婆罗门文明、教派学派兴起三个部分。今天讲第三个部分——教派学派兴起。


第三时期:教派学派兴起时代


这个时代,雅利安人由恒河流域迅速向外扩张。与此同时,在政事和文学方面的贡献,教派学派兴起时代,在整个印度文明史中是最突出的。


在政事方面,一方面,摩揭陀国早在婆罗门时代末期就已经广为人知,在教派学派兴起时代发展得更加繁荣昌盛,最终统治了整个北印,成为政事和文学的中心。佛教就是在摩揭陀国兴起的。月护王也出自该国,后来成为转轮王。


另一方面,安达罗王国(Andhra)崛起于南印,傲视群雄,也成了政事和文学的一个中心。有时,安达罗文化和摩揭陀文化间会发生冲撞,而更往南的区域发展,因为和古代的达罗毗荼文化(Dravidian)有了交流,又产生了新兴的第三个国家,这些国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后来,就有了16个国家,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到此为止,印度不同的文化遍及了了整个印度。


▍摩揭陀王朝佛陀一生多数在此


这里我们要先讲一个印度重要的古国——摩揭陀王国。


它不仅是教派学派兴起时代的中心,而且也是后来的佛教时代的重要中心。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王舍城结集、华氏城(Pāṭaliputra)结集,都在摩揭陀,因此它是印度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


摩揭陀位于恒河中下游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印度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在不同王朝统治下,摩揭陀王国的疆域有很大变化,有时甚至会扩张到囊括整个北印乃至南印部分地区的大帝国。


之前我们提到过「往世书」,往世书是古印度一类文献的总称,其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广,以宇宙论、神谱、帝王世系和宗教活动为主,也就是故事、哲学和宗教类的文献。现存的往世书非常多,它们的完成时间,大概是在佛陀时代结束后不久,所以算是比较后期的文学,我们在此不多作介绍。但是,这些往世书会作为我们后面要讲解的历史和哲学内容的参考史料。


根据一些「往世书」的记载,摩揭陀国的记录大概是这样的:


诃黎王朝(Haryanka)之前可能也有摩揭陀国,但是现在史料记载不清,所以暂不算在其中。


1.        诃黎王朝统治摩揭陀二百余年,历经十位国王(佛陀出生年代,属16雄国年代)。


2.        幼龙王朝(Shaishunaga)统治摩揭陀六十多年,历经二位国王(学者有争议,属16雄国年代)。


3.        难陀王朝(Nanda)统治摩揭陀一百年,历经九位国王。


月护王(Chandragupta)建立了孔雀王朝,开始统治摩揭陀。(月护王的孙子是阿育王)。



▍经典文学兴起:文字精简好背诵


在「奥义书」之后,婆罗门们仍保持着古老的形式和制度。这些仪式仍然是婆罗门教的核心和标志,而且在老百姓里面,这些祭祀也已经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婆罗门为了针对新兴的那些思想派系,巩固和维持自己在思想和社会中的正统地位,而且为了可以用传统、系统的方式,来教育婆罗门中的下一代,就有次第、有条理的梳理了四种姓各自应尽的义务,以及祭祀中的一些规范等等,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类似教科书似的文学潮流。


在文学史中,这种类似「教科书」一样的文学,以短文体(类似偈颂)的形式记录,被称为「经」(sutra)。「sutra」(线)一词,出自于梵文「siv」(织),就好像可以用线串花一样,它的原意是指将教义大纲统摄于简单的语句中,主旨是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来记录规则或信条。


大致推算出最古老的经典完成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而最新的经典完成的时间,大概是公元元年前后。经典的内容,基本上就是重复祖辈梵书时代的制度和仪式,虽然有一点点新的内容,但是基本上跟原始吠陀教,没有太大差别。


经典文学并没有像梵书那样篇幅冗长,文字简洁是经典文学最突出的特点。至于为什么要将文字如此的精简化,主要原因是为了便于七、八岁或八、九岁的幼儿背诵。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心充满了务实的精神。


经典的种类很多,各个派别都有属于自己的各种经典,就像不同的教科书会有公版,但各学校会再以此编辑各自的版本。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经典大都已经失传,现存的仅有极少一部分。从顺序上来说,要想对经典做一番考察,首先应该罗列出这个时代出现的教派学派,如以下所示。


教派学派时期的重要经典


第一类:吠陀六分


继承吠陀的发展而来,各个派别都有属于不同学科的经典,保存至今的很少。


一、《劫波经》(kalpa):式汇(《闻经》《法经》《家经》)


二、《式叉经》(śikṣā):音汇


三、《阐陀经》(chanda):韵汇


四、《尼罗多经》(nirukta):语汇


五、《毗伽罗经》(vyākaraṇa):文法


六、《树提经》(jyotiṣa):天文

 

第二类:六论


继承奥义书后的发展而来,前四个派别属于旁系的异端派,后两个派别属于嫡系的正统派。六派的教义,都以经典的方式保存至今。


一、数论学派(Samkhya)/创始人:迦毗罗;


二、瑜伽派(Yóga)/创始人:帕坦伽利;


三、正理派(Nyāya)/创始人:乔达摩;


四、胜论派(Vaiśeṣika)/创始人:迦那陀;


五、弥曼差派(Mimansa)/创始人:阇伊弥尼;


六、吠檀多派(Védānta)/创始人:跋陀罗衍那。

 

第三类:两教(耆那教和佛教)


继承了奥义书,并在自由思想得到充分发展后产生的,两者都不认可吠陀的教权,他们的教义也以经典的形式保存至今,但这些经典都不是在吠陀时代完成的。


第一类:吠陀六分


第一分/式汇(kalpa):


如前所述,是各种仪式记录的汇集,包含《闻》(śrautasūtra)、《法》(dharmasûtra)、《家》(gr̥hyasûtra)三本经书。


《闻经》对和吠陀祭祀有关的仪式,做了简明扼要的说明。


《法经》的地位尤为重要,它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和法律。不仅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数据,后来还改变形式,成为《摩奴法典》(Manusmriti)组成的重要部分。印度的法律,是建立在要让小孩从小就背诵,到了成人后能够履行各种义务的基础上的。现存的《法经》很多部分已失传。


一个人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对家人应尽的各种义务,是数不胜数的。《家经》中对这些应尽的义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其中还列举了与婚姻、产子、哺乳、入学等等有关的各种仪式,以及每一个家庭都应该举行的各种宗教仪式。透过研究《家经》,就能够对当时的生活状况,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了解。


上述的《闻》、《法》、《家》三个合称为《劫波经》(kalpa)。显然,所有的教派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劫波经》,但保存至今的只剩一些残片。


第二分/音汇(śikṣā):


主要是对包括吠陀的文字、音调、发音部位的运用等等内容在内的发音研究。吠陀透过背诵代代相传,就算读错一个词,人们也认为这是亵渎神明,所以发展出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在藏传佛教也有咒语的音律汇集,有些藏文的经典,也是在教导如何正确念诵咒语的音,但现在已经很少人去看这种咒语如何发音的经典了,除非有一些很有兴趣的人才会去看。


其实,经典里也提到咒语的发音要很准确的。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他们当时对发音的注重,这部分的内容,本来是在森林中诵读的经文,也就是森林书中的内容,后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继而取代了森林书的位置。


第三分/韵汇(chanda):


吠陀、森林书、奥义书中有很多关于韵汇的内容,后来这些内容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


第四分/语汇(nirukta):


是对吠陀中的难字进行说明。公元前400年左右,语言学的大学者耶斯迦(Yaska)出现了,他的出现使之前的所有语言学家都失去了光彩。因为这些语言学家,远不及耶斯迦有名,所以他们的名字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耶斯迦的著作《尼罗多》(Nirukta),对古代印度流传下来的词汇做了新的注释。


第五分/文法(vyākaraṇa):


这里是指对吠陀文法进行研究。虽然当时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但在大学者帕尼尼出现后,所有的文法书也都消失了,只留下了他的宏伟巨作。帕尼尼仙人生活在印度西北部,关于他生活的年代,学者们说法不一,粗略判断他应该是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麦克斯‧穆勒(Friedrich Max Müller,近代德国的印度学泰斗)认为,整个世界只有印度和希腊两个国家,对文法进行了研究,然而,和帕尼尼的巨作相比,希腊关于文法的书籍就不值一提了。可见,这位仙人创作的文法书,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非常高的完整性。近代语言学有一个重大的发现,那就是所有的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然而,两千年前的印度,早就有了关于这个重大发现的记载,由此可知印度在文法研究是非常厉害跟快速的。文法学在印度的发展如此迅速,不得不叫人惊叹!


第六分/天文(jyotiṣa):


天文学科是在对应该在什么时节进行祭祀活动,以及如何确定圣日的时间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


▍《法经》:光靠想象,让「四种姓」法制化


《法经》主要是规定祭祀规则、日常礼节,教徒的生活准则、权利义务,以及对触犯教规者的惩罚等等,有点像是法律、法规、条例一样的法典。各法经都确认了吠陀经典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将雅利安人的习俗系统化,使种姓制度在法律上的地位固定下来。


说到种姓,为了把种姓制度写入法典,就要对种姓进行整顿,而此时编写法典的人就非常困惑了。因为有很多种姓,是不属于四种姓当中的,但是,在编制法典时的前提,就是只能有四个种姓。事实的情况是,还有更多种姓不在这四种姓之内,所以想要向世人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这些编写法典的人,就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


当时有三位最权威的种姓制度法典编辑者,如果我们比较他们三个人的经典,就会发现,三人之间竟然没有任何一致的地方!举例来说,其中一个人编了《Gautama Dharmasutra》,解释说如果父亲是某个种姓、母亲是某个种姓,那他的孩子会是某个种姓,但从这里的分类会发现跟其他人完全不同。由此可见,这三个人对种姓的解释,应该都是建立在各自随意想象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当时,毗提诃(Videhas)和摩揭陀都是恒河流域的强族,前者建立了婆罗门时代的印度中心,后者建立了教派学派兴起时代的印度中心。透过对这两个种姓的说明可以看出,这两个王朝的主君,都并非纯种的雅利安人,甚至连这两个种姓也不是纯种的雅利安人。


最可笑的是,就连耶婆那(yavana),也就是希腊人,也被包含在了种姓制度的范围中,事实上希腊人跟当时印度社会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从这里看来,很难说清楚各种姓到底是不是纯的种姓,还是被其他种姓合并归入的。


总之,从头到尾都依靠想象来说明种姓制度,透过这点可以看出,当年祭司们必定是煞费苦心地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在一般民众的知识水平逐渐下降的印度,像这样牵强附会的依靠想象得出的结论,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质疑,而且还被世人当作真理,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像这样站不住脚的说明,应该一早就遭到世人的怀疑,要像佛教那样,立刻提出否认种姓制度的学说才对,甚至到了现在,有些人还是把四种姓奉为真理来信奉。


另外,《法经》当中,还包含了比方说行政、税收制、管理制度、贸易监督、农业、军事制度等等内容,也有刑法、民法等等。那个时候的人都是靠背诵,虽然有纸笔,但是极少使用。所以法官都是把《法经》背诵下来,完全依靠记忆来进行裁决。所以如果他背错了或漏掉了,那他的判决可能就比较危险。


好在那个时代的人记性是比较好的,像是老一辈的藏族人,有时候你问他们什么事,时间地点都很清楚,反而现代人太依赖手机、计算机,记忆的能力反而退失了。总之,可以看到当时印度很注重背诵的。


▍《家经》:「再生族」一生的四时期


说到《家经》,就要说一说有关当时印度人的一生。之前我们谈到了婆罗门、剎帝力、吠舍是再生族,他们才能信仰宗教,再生族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Ashrama),因为佛教里有出家的传统,但从古印度的《家经》,就可以看到这种习俗。


一、梵行期——学生时代


二、家居期——家长时代


三、林栖期——求道时代:净行


四、遁世期——云游时代:节欲


一、梵行期(brahmacarin)


婆罗门子弟从8岁到16岁,剎帝力子弟从11岁到22岁,吠舍子弟从12岁到24岁,都要戴着象征再生的圣线(或梵线),这样是跟首陀罗的一生族区别。他们会戴着圣线,进入学生(sisya)生活阶段。


对少年来说,入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入门后,学生就要住在师父(guru)家里,然后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的时间长短——有12年、24年、36年和48年。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四吠陀。在此期间,学生要禁食烟熏食物,远离奢侈,盘发髻,身穿麻衣,抛开一切欲望,顺从谦卑。学生每天早上,都要到附近的村子里去化缘,然后把化缘所得献给师父。等师父用完餐后,学生才能吃饭。他们还要劈柴、挑水,早上要打扫环境、制作圣火,傍晚要给师父洗脚、铺床,等师父就寝后才能睡觉。


可以看到他们跟现在的学生完全不一样,是像老师的家人或仆人一样,学生全心全意的期望自己,能够透过这种方式,领悟到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先人们的智慧。这就是古代印度学生的生活情况。学生就是这样在一位师父或者数字师父的门下学习,结束学生生活后,学生要给师父巨额的谢礼,然后就可以回家了。


二、家居期(grhastha)


结束梵行期回家后,学生就要结婚、生子,进入家居生活阶段。结婚前还只是学生,结婚后就立刻进入了迥然不同的生活阶段。家居期在雅利安人生活的四个时期中,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印度人民中的大部分,都是由处于家居期的人组成的。在这个时期,人们要进行的重要仪式数不胜数,有每天的、每月的、每年的等等。


三、林栖期(vanaprastha)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佛教祖师或密乘祖师,他们也会有这样到山林去的记载,或是进入遁世期。在林栖期,人们要住到森林中去,以草根、树皮为食,过清苦的生活。他们制作圣火,早晚都要修行祭拜,进入忘我的修行境界。


四、遁世期(samyasin)


遁世期被称为「比丘的生活」,也就是剃发出家,抛开一切身外之物,苦行,断食,一衣一钵,四海为家,餐风露宿,在一个村子里不能待超过一天的时间。虽然不进行各种仪式,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诵读吠陀;透过冥想,领悟宇宙精神、了悟梵我;超越苦乐生死、超脱世俗,与大我融为一体,最后获得期待已久的解脱。有比丘(bhiksu)、行者 (yati)、游行者(parivrajaka)、沙门(Sramana)等分类,这个之后会再讲解,总之,佛教成立之前,印度就有这样的传统。他们身如云水,遍历四方。讲到乞食,主要因为恒河流域土地肥沃,粮食充足,所以常有剩余的食物,因此那时的修行者,可以透过托钵乞食的方式存活。如果粮食不够,也就乞食不到东西。


但这四个时期,也不一定要依照顺序,如果本人要求或出离心比较强,也可以在完成梵行期后,直接进入遁世期,并非所有人都必须经历四个时期。但是到后来,如果是四个时期都经历过,就会被认为是完整了一生的模范,才可以获得解脱。其实自古以来,完成这四个时期的人,还是非常多的。


总之,从古代开始,就制定了一套训练自己、教育自己的固定不变法则的国家,除了印度,别无他国。他们苦修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对印度文明的贡献也是不可胜数。


▍因宗教需求,而发展出古印度文明


印度和其他国家迥然不同,天文也好、文法也好、音韵也好、哲学也好,这些学科都是因为与宗教有关联,才得以发展起来的。


一,天文学、音韵学、文法学、哲学


比如说,因为需要准确地计算举行祭祀的日子,所以才有了观察天文星象的动机;因为咏唱赞歌时的错误发音会触怒神明,所以音韵学才得到了发展;因为想要正确地理解古代圣典的内容,才产生了文法和语言学;因为神学、宗教义理的复杂繁琐,才引发了人们对哲学的思考……。这些都是印度独立发展起来的学科,绝不是从其他国家那里学来的。


二,医学


印度也独立发展了自己的医学。他们使用动物不同的部位,来祭祀不同的神,这就需要对动物进行准确的解剖,而印度的医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种说法是,医学作为吠陀的增补部分,被认为是来自神的天启,在经典时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


三,数学


印度数学的知识也不依靠其他国家,完全是由自己独立发展起来的。十进制(Decimal)的符号起源于印度,然后透过阿拉伯半岛,传入欧洲。具体来说,就是从「1」到「9」的文字,全部是取其发音的第一个字母,然后简化得出的符号。「0」则是用「空缺」这个词的首个字母来表示的。


此外,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几何学在这个时代发展成了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不用说这也是要完全归功于宗教,就是为了确立祭坛构成的规则,几何学才得以发展。


显然,数学、天文学、几何学等互相关联,都是依附于宗教,才得到了进步和发展。而且,后世的往世书时代,还发展出了更完整的天文学体系。但遗憾的是,跟数学有关的文献,都没有保存下来。


▍文字更迭,形成今日梵文


之前我们讲到,吠陀时代早期,也就是《梨俱吠陀》时代,印度没有文字。后来出现了文字,才形成了梵文,因而有了这些典籍经书的流传。


一,婆罗米文


在书写方面,最早的梵文文字,是婆罗米文(Brāhmī)。除了尚未破解的印度河流域时期的文字以外,婆罗米文是印度最古老的字母,大概从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了。


二,犍陀罗文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所流传下来的石柱、诰书上,可以看到当时流传的字体有两类——左行与右行。「左行」(从左到右书写)称为犍陀罗文(Kharoṣṭhī),「右行」(从右到书写)是婆罗米文(Brāhmī)。


三,笈多文


大概到了公元后400年的时候,也就是笈多王朝的时代,婆罗米文(Brāhmī)发展成了笈多文(Gupta script)。公元7世纪,犍陀罗文就消失了,并不清楚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四,城文与天城文(梵文)


然后,到了公元8世纪左右,笈多文又出现变体,形成了城文(Nāgarī)。最后到了公元13世纪初,城文加以改良后,新的文字为突显它的神圣,在前面多加了一个梵文「天」(देव deva)字,就成为「天城文」(Deva Nāgarī),也就现在梵文书写的字母样式。


▍全印公认,梵语定于一尊


在口语方面,由于雅利安人在印度土地上扩张,从他们离开了五河流域(旁遮普),扩展到恒河一带的时候,就衍生出了不同的方言,称为「自然语」(Prakrta),也就是俗语、方言。后来方言越来越多,有点像藏语有拉萨话、康巴话、安多话等。


为了统一语言,雅利安人远取吠陀,近取梵书、奥义书的语法,整理和制定出一种新的文法。那个时候有公元前5世纪的亚斯卡(Yaska)、公元前4世纪的帕尼尼(panini)等人,陆续完成了梵文文法的整理,最后形成了全印度公认的梵文语言。相对于俗语、方言,这种文体就称为「完成语」(Samskta),也就是「梵语」(sanskrit)。


▍吠陀、梵书和经典的比较


这三者相继出现,又都有各自独特的文体,而这种变迁到底是因何而来的呢?


在吠陀时代早期,也就是旁遮普时代,雅利安人对天空、曙光、太阳等等自然现象,满怀敬意和虔诚。他们就这样以简单纯朴的方式,吟诗作赋。后来他们的生活扩展到恒河流域,仪式本身成了最重要的事,虔诚的宗教徒们,一心专注于制订祭祀的规则,寻求举行繁杂仪式的意义和目的,因而出现了浩瀚的梵书文学。


随着雅利安人向南印开拓自己的领土,奥义哲学发出了璀灿的光芒。接着,反对婆罗门主权的运动,愈演愈烈,新学派相互竞争,刺激了雅利安人的文学精神,对梵书的深入研究,导致梵书自然消亡。梵书大量缩减篇幅,向经典化发展。哲学在内的各个学科,甚至连教学中的材料,都以「颂」的形式编纂,易于背诵,最后这些材料都成了经典文学。


总结来说,「吠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完全是用韵文写成的,体现了五河时代纯朴的宗教信仰;「梵书」以冗长繁杂的散文形式编纂而成,体现了恒河时代人们华丽的仪式;「经典」则以简洁的颂的形式编写而成,是哲学时代的理论和怀疑思想的体现。


(此文为堪布罗卓丹杰口译)




【共修缘起】

共修内容是大司徒仁波切为法王噶玛巴佛行事业除障在文书中提到的。以及桑杰年巴仁波切所呼吁的祈愿法王噶玛巴法体安康的修法内容。

共修·链接表内新增一项共修内容 【摩利支菩萨心咒】,此共修内容为噶举宝鬘群发心义工祈请法王噶玛巴之后,法王专门给予新增的共修指导。

愿我们祈愿的心念力量聚集,坚持不懈的一直共修下去(此共修链接表长期有效),共同祈愿法王噶玛巴善愿速成、法体安康、佛行事业广大圆满无碍。

祈愿:请佛住世、正法如日普照,祈愿:以法王噶玛巴为主的世间所有大德法体安康、莲足永固,祈愿:众生离苦得究竟安乐。

桑杰年巴仁波切特别强调,从胜义谛来说,并没有所谓的“障碍”,但根据我们的预测,障碍是明显的。从缘起的角度来说,障碍的生起是因缘和合所致,而障碍也能在具足适当因缘条件之时被遣除,比如念诵经文。这样做还将能在总体上利益所有转世祖古。因此仁波切以殷切之心祈请大家能尽力修持。

噶玛巴千诺;摩利支菩萨心咒;21度母礼赞文;绿度母心咒;普贤行愿品;药师佛心咒;莲师心咒;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长寿经;长寿佛心咒;阿弥陀佛心咒;阿弥陀佛圣号;佛说阿弥陀经。

噶玛巴千诺   噶玛巴千诺  噶玛巴千诺

[请注意]可保存此链接,每日念诵完成后填写;也可一次性报数,但请务必完成;报数时只填写遍数(比如:1000),不用写文字,因为文字无法格式计数而会被自动视作0(不需写的文字内容比如:每日念诵1000遍)

共修报数链接
https://f.lingxi360.com/formfill?fid=8bGMDvYXEIQ6L&utm_bccid=&disable_autofill=0



回   向 

依凭海会佛宝之悲心

与守白业护法真实力

祈愿如法事业如理成

以此福善众乐悉愿临



NO.1往期回顾

大宝法王:菩提道灯论第1-9课音频


药王星当空,今天开始沐浴,身体健康哦


第16世噶玛巴始终是我的上师[ 回忆第十六世大宝法王 ]


大宝法王:噶玛巴千诺是什么意思?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