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平:港科大(广州),血液新鲜、养分充足

HKUSTGZ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2024-08-23


系列报道“英才访谈”

- 第03篇 -







教授档案


高平教授,于1990年获剑桥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Swelling and Drawing Behavior of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师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Malcolm R. Mackley教授;1989至1993继续在Mackley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学任教。高平教授的科研聚焦于通过高分子微观构型的控制来设计高性能高聚物宏观结构。她的研究组利用分子动力学、微观流变学的基础研究,在高聚物,尤其是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开发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其中关于液晶聚合物流变学的论文被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Introduction to Polymers》第二版引用;她与荷兰DSM公司合作研制出的新一代高强聚乙烯纤维,填补了此方向的国际专利空白,国际专利号为WO2006/010521。高平教授为英国流变学学会成员、剑桥大学哲学学会会员、剑桥大学新大厅学堂成员、《化学工程师》编委、《Modern World Plastics》编委、《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客座编辑,同时为国内外10家知名专业杂志审稿。



1993年,高平完成了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及博士后训练。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她遇到了香港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的创系主任Polock Yue 教授。在他的描述中,那所位于中国香港清水湾畔、建校不足两年的全新大学,不仅风景优美,学术氛围也是一片欣欣向荣,它立志要打破香港不重视科研的局面,发展成为“东方的麻省理工”。并不缺乏工作机会的高平,被这所全新的大学深深吸引,毅然选择加入。


高平在港科大(广州)的办公室


在高平的学生们眼中,她是在没有超级计算机的时代已经“脑力堪比超算”的存在。她对“一张薄膜”倾注心血,研究了数十年,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科学有高度,应用有前景,社会有影响力”是高平开展科学研究的信条。


一如她30年前加入新创立的港科大,30年后,高平作为港科大的资深教授,再次加入一所全新的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同根同源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担任功能枢纽先进材料学域的首任学域主任。高平坚信,“新”是激发创造力的源泉。在港科大(广州)这篇新的土壤上,将孕育出无限可能。



高平教授您好,请您简要介绍您的研究领域和主要成就。


我的科研聚焦在通过高分子微观构型的控制来设计高性能高聚物宏观结构。我的团队利用分子动力学、微观流变学的基础研究,在高聚物尤其是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开发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其中关于液晶聚合物流变学的原创研究被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本科教科书《Introduction to Synthetic Polymers》第二版采用。

 

我的研究组通过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塑料中加入纳米碳管,发明了世界上最坚固的防弹碳纳米管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纳米纤维。这种纳米合成纤维的抗拉伸强度比相同质量的304不锈钢强80倍。我首次提出了三阶段的强化模型,从而阐明了纳米复合材料中的特殊同步增强增韧机理。此项工作与世界上最大的防弹纤维制造商DSM公司(荷兰)合作完成。

 

此后,我的研究组开始设计2D超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膜,通过对材料的纳米结构进行构型设计,并在2D薄膜上构造拓扑三角形Delaunay孔状结构,发现了世界上最坚韧的2D膜。2019年7月4日,这项成果获得了美国专利商标局的报道。这项发现的意义在于,纳米材料可以独立用作宏观的承载结构,使人们可以亲眼目睹和欣赏纳米技术。2020年12月21日,我的团队研发了一种超薄的聚合物纳米薄膜,该薄膜不仅比同等质量的不锈钢坚固25倍,同时也具备透明、透气及防水特质,且可以调节气孔大小,适用于制造可穿戴设备、医疗防护产品、海水淡化滤膜、太阳能电池及其他前沿科技上。


高平(左一)向时任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女士展示纳米薄膜



您在剑桥大学结束博士后阶段的训练,为什么会选择加入港科大这所新学校?毕竟,当时香港科技大学建校还不满3年。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见到了时任香港科技大学化工系主任的Polock Yue教授。他听了我在会议上做的报告,结束后问了我很多问题,其实就是在面试我。他的工作态度非常认真,为我描述了科大的环境和蓝图。那时候全球经济形势不佳,氛围很萧条,但是这所新学校给人感觉非常有希望。其他高校更重视教学,而科大重视科研,并且给研究人员提供充足的经费。我对新的事物尤其感兴趣,没做太多考虑就来了。我还记得:当时申请竞争十分激烈,我们同一批有146份申请,最终只招了两个人。


我觉得,人工作不是为了工作本身,而是为了花在时间在自己重视的事情上。加入一所新的学校,肯定不是冲着“名”去的。像科大,虽然当时名不见经传,但是充满了活力。除了担任管理职能的少数几个资深教授以外,整个系的人都很年轻,大家都充满干劲。


高平在港科大展示聚合物纳米薄膜



您在港科大工作了将近30年,为什么会选择加入港科大(广州)?

不是有一种说法说,人换了血液就更加年轻?我觉得人年轻和学校年轻很相似,年轻就充满活力和能量,充满了工作的干劲。像我们这一代加入港科大的老师,大家的工作习惯依然没有改变,都是初入科大时候形成的。我基本上不会觉得周末就该休息、不需要工作。有时我和家人、朋友去爬山,一整天就过去了,虽然也觉得很放松、很开心,但想到这一天没有用来工作,多少有些“愧疚感”。

 

在科大工作很简单,在港科大(广州)就更加简单,没有那些桎梏、建制的东西。加上广州市政府给了学校充足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又有倪明选校长做创校校长,我就觉得,为什么不来试试呢?


高平(左五)参加港科大(广州)开学典礼



您在港科大(广州)工作、生活的感受如何?

因为疫情关系,我去年8月中旬才第一次来到建成的校园。那时校园的环境还不够完善,我对于学校是否能如期开学甚至感到有些担忧。

 

然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学校就窗明几净、焕然一新。我想这就是“新”的力量。在一所新的大学里,大家的工作态度、精神状态都非常不同。就拿我们先进材料学域唯一的一名行政同事来说,她一个人负责我们整个学域的各种琐事,无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无论多晚,都能“事事有回响,件件有着落”。我宿舍的水管有些问题,报修之后,十分钟内就有工作人员到我家门口处理。这种速度,在世界其他的地方都很难想象。

 

这就是港科大(广州)给我的感觉,它流淌着新鲜的血液,血液的养分、氧气充足。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很努力,对自己做的事情充满热诚。




我们接触过您的学生,他们都非常敬重、甚至崇拜您,说您是他们心中的“大牛”和“女神”。您招收学生的标准是怎样的?如何培养他们?


我最关心学生的Working ethics(职业道德)。套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E=mc²来说,科研成果=智力X努力²。我认为,读到博士,大家的智力差异不大,对于最终的科研成果,努力的影响更大。


我会关注不同学生的性格、能力和特长,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挖掘自己的兴趣,不会强加一个方向给他们。有的学生特别性格敏感,有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有些学生不喜欢老师过多干涉,等等。因材施教知易行难,应该要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尊重和耐心。


每个星期六是我和学生的组会时间。从早到晚,我会安排每个学生单独半小时的会议。我还有个“坏习惯”,就是晚上十点以后会去实验室看看他们做的情况怎么样,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


科研上、工作中,我是高标准、严要求。我跟学生讲,高老师说的不一定就是对的,科研怎么做,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指出来。对于学生,我也许称不上是一个特别Friendly(友善)的人,我指出他们问题的时候会比他们预想的严格得多。但是在生活中,我对每个学生都非常爱惜。


高平在港科大(广州)校园



您是先进材料的学域主任,在招聘教师方面,您最看重什么特质?

最基本的原则,叫“科学有高度”,我们看重新老师的基础专业能力。其次要看候选人是否能够和其他人合作。现在单一学科发展十分局限,很难做出有高度、有影响力的科研。最后,候选人是否对自己的科研发展有明确的规划,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优秀人才的招聘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人才最关心的就是自己未来的发展、学生的水平、实验室的条件等等。我们港科大(广州)采取一种新的模式,并不资助教师个人名下的实验室,而是建立主题鲜明、涵盖面更广的Theme-base lab主题实验室。在面试的时候,就要和候选人进行充分的沟通。我们招聘到的新教师,大部分对我们的理念都比较认可。

 

总结而言,扎实的基本功、开放的心态,有决心、目标、清晰的规划,是我们在甄选人才时最为看重的品质。




如果用一句话推介港科大(广州),邀请更多人才加入,您会怎么表述?


这是未来发展最好的地方。如果你对未来有憧憬,你就应该来港科大(广州)!




目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面向全球招聘海外优青。学校将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全面的支持政策、优厚的福利待遇,欢迎有志英才加入,与我们共同创建一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详情请参见以下链接:





END



英才系列

01 | 褚晓文:天时地利人和,尽在港科大(广州)!

02 | 张县:在港科大(广州),感受交叉学科的“极致体验”



图文:笃学路1号编辑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