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忠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李忠杰 当马动态 2023-10-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李忠杰


内容提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伟大创造,是当代中国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是指引当代中国不断前进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还要特别强调不停滞、不倒退。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全面领导


内容速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指引当代中国不断前进的伟大旗帜。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当今国际国内局势错综复杂的历史关头,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停滞、不倒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必由之路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能够稳步实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

在改革开放中的伟大创造


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方面,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但却历来反对对未来社会主义的特征、要求等作出具体的描述。1886年1月,英国费边社的一位领导人请求恩格斯为该社准备出版的小册子《什么是社会主义 ?》写一篇文章,简要地叙述一下社会主义者提出的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基本要求。恩格斯回信表示难以承担这一任务。他强调:“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对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的辩证分析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却从来不愿意描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种似乎非常矛盾的做法使我们很多人大惑不解。但其实,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思想方法,是他们对于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从理性原则出发来预定未来社会的模式,更不愿意凭空制造一个所谓理想的乌托邦。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概括的社会主义特征之类,其实都是后人的概括,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在哪一本书里做了这样的概括和描述。


当然,这并不等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任何预见。这种预见是散在于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之中的。他们在考察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同时,不能不非常自然地提出以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指出共产党人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对未来社会作出一些合乎逻辑的构想。


经过 170 多年的社会发展过程,特别是 20 世纪至 21 世纪社会主义实践过程的检验,马克思恩格斯的有些构想被证明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论断和基本原理,只要搞社会主义,就必须加以遵循。有些构想,是基于一定的历史条件而作出的预测,历史条件变了,这些构想也需要加以改变。还有一些构想,被实践证明是不准确、不切合实际的,没有必要再加以坚持。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这种思想方法,为中国共产党从自己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每个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方向、道路、目标、方针、政策、策略,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才有深厚的根基。


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目标和任务。到党的二大时,根据中国国情,把党的纲领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把现实的任务确定为反帝反封建。所以,1949 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1949 年之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基础上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通过“一化三改造”,跨进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性变革,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但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起,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出现重大失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党所描绘的美好图景很多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邓小平痛心地指出:“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 20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


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过程中,党发现,过去我们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并不完全准确和科学,有些坚守的所谓原则和理念还是错误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经常发生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有些人错把社会主义的东西当成资本主义,怀疑改革开放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最根本的一条经验教训,就是要弄清什么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


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不同角度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这些论述,从多个侧面说明了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也就相当于从正面肯定了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从而在不同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特别是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各种制度、特征的内在联系,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主要功能和基本价值,提供了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观,大大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1982 年 9 月,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由此诞生。


这一基本结论和伟大命题,把中国共产党几十年对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的基本经验总结了出来,把我们党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使命和任务集中地概括了出来,明确宣告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方向,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依据中国国情和新的实践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不同于以往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横空出世,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也展示了光明的前景。此后,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坚定的步伐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砥砺奋进。


作为一种政治标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种道路,也是一种事业;既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理论;既是一种制度体系,也是一种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过这些概念。党的十七大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 2011 年的“七一讲话”中,胡锦涛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范畴,宣告我们已经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即“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所以,我们现在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包含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大方面。它们有分有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非常鲜明,范围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立的,也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重申了这四个“版(板)”的结论,准确地界定了与其他各种“版本”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流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但又剔除了许多历史的糟粕,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升华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又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成为中国化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对传统的苏联模式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成为新型的中国版的社会主义;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分,但基本的价值观和逻辑体系与其他国家有很多重要差别,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靓丽品牌。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伟大实践和创新理论,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它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注进了新的血液和活力,是当代新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基础上通过改革开放而获得的伟大成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

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当代中国带来了历史性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新的道路和方向。


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就不断思考将来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中国的问题。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党的七大正式和明确地提出了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宏伟任务:“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1954 年 9 月,毛泽东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57 年 11 月,毛泽东在莫斯科提出中国在钢产量方面 15 年赶上或者超过英国的目标。随后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64 年 12 月,周恩来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将时间确定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到 1975 年,明确宣布:“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遗憾的是,由于“左”的错误的发展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预定的这些目标都没有能够实现。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重申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时间最初仍定在 20 世纪末,但由于现代化的进程已经被延缓,遂从实际出发,将 20 世纪末的目标改为“小康”,而将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推迟到 21 世纪中叶。据此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党领导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现代化的目标奋进,并进一步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和国家不断改进和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项制度,创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相应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为中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体制保障。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和国家不断落实和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赋予广大人民更为实际的民主自由,全面发展人权事业,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改进和放宽户籍管理,促进社会的人员流动,鼓励公民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走勤劳致富之路,破除各种僵化的教条和禁令,放开了人民创造财富的手脚,使整个社会增加了动力和活力。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综合国力。中国经济连续几十年以超高速增长,2010 年以来经济总量一直排名世界第二。中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不断取得突破。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和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进入了历史博物馆,人们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的问题总体上已经一去不复返。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 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 年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和国家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中国人民的家园更加美丽宜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

的伟大光荣!


所有这些成就从何而来?根本上,来自于改革开放,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但正因为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得以远离了这个“崩溃的边缘”。中国共产党庄严宣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这 10 年间,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


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新时代 10 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 16 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开创的辉煌局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造福人民、振兴中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集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智慧,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逐步高举起来的伟大旗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最宝贵成果之一,是中华民族自近现代以来写得最好的大文章之一。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二十大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描绘道: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目标得以实现,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光明的前景。


世纪之交,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口号。江泽民以诗一般的语言指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正在发生深刻而又充满希望的变化。人类几千年文明进步聚积的能量,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红日。这轮红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来的,它的美丽霞光正在照耀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民族复兴,顾名思义,当然是相对于历史上的曲折而言的。作为这种复兴参照系的,一方面,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另一方面,则是后来曾经陷于的落后境地,包括直到现在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落后状态。正因为有这两方面的情况,才谈得上“复兴”二字。


这种历史的比较,有利于激发爱国主义的热情,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这种历史的比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动力和凝聚力,是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推进我们事业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这种历史的比较。


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这种比较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首先,应该注意,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性质和社会制度是不一样的。复兴中华民族,并不是认为历史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都要“复兴”,更不意味着尊崇和恢复任何封建主义的糟粕。其次,应该注意,落后与先进都是相对于当时的参照系而言。昔日的“辉煌”,无论如何,都仅仅是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的“辉煌”。今日的“落后”,也只是相对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一些方面而言的。从纵向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华民族的发展水平,早就不能与往昔同日而语。我们讲“复兴”,并不是颂古非今、厚古薄今。最后,应该注意,复兴中华民族,绝不是提倡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是自大、自傲,要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追求的是自身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绝无也绝不能有任何威胁其他国家的意思。


基于这些重要的区别和界定,我们认为,所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根据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增强以经济科技文化力量为主的综合国力。第二,大力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各个领域的整体协调发展。第三,大力建设和弘扬新时代的中华文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摒弃糟粕,吸收精华,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文明。第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不会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第五,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民族复兴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激励中国人民奋斗的理想。它并不是完全能够用很多具体的指标来加以衡量的。它有可以量化的内容,也有不可量化的部分。而且,任何目标都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加以充实和调整,不可能是完全静止、绝对不变的。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对民族复兴的认识会不断深化,奋斗的目标也会更加清晰和丰富。所以,如果试图事先完全描绘出非常详尽的蓝图,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必须把远大理想和阶段任务结合起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有美好的愿望和目标是不够的,必须有一条正确的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实施正确的战略,才能使梦想成为现实。


今天的中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以来,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检验,经过了一次次大风大浪的考验。其成就举世瞩目,其科学性、真理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充分验证。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与其他思想、道路、模式进行比较、鉴别后作出的科学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蕴涵着丰富的营养,但也有一些不符合实际,需要与时俱进加以发展;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其积极的一面不可抹杀,但整体上已经被历史抛弃;西方国家的这个主义那个模式,其文明的因素可以汲取,但与中国的国情相距甚远;世界当今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固然反映了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但不可能作为中国的范本。过去中国照搬任何模式都没有成功,今天还有必要再去照搬这些模式吗?中国在经过艰难的探索后,新路已经开辟,答案就在脚下,岂能再回到过去、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民的选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给中国几乎所有的人带来了巨大的福祉,党心、民心、军心都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拥护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管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回到过去。只有通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各种矛盾得到合理的解决,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指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继续完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制度和中国治理的潜力和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才能正确实施已经确定的基本方略和各种战略,保持大政方针的稳定性、连贯性,

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未来“两步走”战略的推进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才能真正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最大限度团结和凝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历史的创造性、主动性,增强社会的活力;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有效应对和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和思想保证。


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任何其他道路可走,唯有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


历史的经验、现实的需要,国际国内的环境、人民群众的意愿,都告诉我们: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继续发展中国,中国唯一的选择只能是继续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0 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贯穿于我们党和事业的全部进程。仅从历次党代会报告的标题,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条主线:党的十三大报告的标题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党的十四大报告的标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党的十五大报告的标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21 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标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标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的标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标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标题是《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这 8 次代表大会的标题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可以说,贯穿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主线,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贯穿改革开放整个进程的主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提出和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40 多年来,我们所赖以成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归根到底,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的使命和任务,仍然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面向未来,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不懈怠、

不折腾、不停滞、不倒退


党的十七大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大前,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在道路问题上,中央领导集体要坚定不移,全党同志要坚定不移,全国人民要坚定不移 。


党的十八大深刻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因此,“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二十大在谋划未来的目标任务和制定行动纲领时,深刻分析了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历史特点。一是党已经走过创造辉煌的一百年,正团结带领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充分用好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二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任务。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历史性成就,进入了乘势而上、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被迟滞甚至打断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阶段。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走过第一个 10 年,必须继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要求。五是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外部环境更加不稳定、不确定,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环境。


基于这样的分析判断,党的二十大在十九大作出的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对 2035 年和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作出宏观展望,重点部署了今后 5 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无论面对成就还是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都一再要求和宣告:“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种坚定性的更形象要求,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党的十八大前,党中央提出了这三个“不”。党的十八大重申这三个“不”,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了,未来在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进的道路上,能不能继续做到三个“不”呢,依然会面临考验,因此也就需要继续强调三个“不”。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前所未有。为了更加坚定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有必要与时俱进,在“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础上,再加上“不停滞、不倒退”,使之成为五个“不”。


不动摇。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不断有人担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和政策会不会变。邓小平一次又一次地回答:不能变,也不会变。没有理由变。如果要变的话,只会变得更好。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不但我们这一代不能变,下一代,下几代,都不能变,变不了。”


从党的十三大以来,每一次党代会都郑重地重申和强调党的基本路线不能变。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全党必须坚决捍卫党的基本路线,对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 。


当然,形势会变动,实践会发展,原有的政策一点不变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和我们党所指的当然是指基本的、根本的、原则的、方向的东西不能变。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变,不能动摇。如果变了、动摇了,那就是“颠覆性错误”了。


不懈怠。这就是黄炎培所说的:“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挽救。” 为了避免这种历史的重演,我们党提出不懈怠的警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了 70 多年,改革开放走过了 40 多年,成就辉煌,锣鼓喧天,党的精神、领导干部的精神会不会懈怠呢?


我们今天虽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按照已定的发展战略计算,至少还有 30 年或更长的时间,进而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几十代人的努力。每一代人都不能懈怠,以后的一代一代也不能懈怠。


不折腾。1993 年 11 月 5 日,李瑞环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过去那种热衷于无谓争论、无限上纲、无穷折腾的做法,耗费了民族的宝贵精力,耽误了国家的发展良机,被人们所厌恶和反对。搞建设,求发展,重实际,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的追求目标和社会风气。”这大概可以算是对“折腾”一词最早、最权威的注解了。按老百姓的理解,所谓折腾,其实就是没事找事,翻来覆去,让人不得安宁。折腾大家,也折腾自己。折腾半天,什么事也没干成,既害苦了大家,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中国经不起折腾,如果折腾来折腾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落空的危险。


再加上“不停滞、不倒退”两个“不”,字面意思很清楚,现实意义也很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了、倒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就会再一次失之交臂。我们前面所说的三个“不”中,动摇与不动摇,变与不变,要害是在向前走还是向后退。


向前走的“变”是应当的、必然的。但向后退的“变”就是危险的了。所以,补充两个“不”,可以进一步揭示问题的实质和要害。


党的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习近平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这一形象的比喻,非常准确地说明了停滞、倒退的可能性和危险性。逆水行舟,前进的力量不足,就会停滞。前进的力量抵不过倒退的力量,那就只能倒退了。


现在,我们在国际、国内遇到的挑战和困难越来越多,停滞和倒退的声浪已经越来越高。


中国和世界又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中国向何处去?世界向何处去?都需要作出回答。


党的二十大在分析世界形势的基础上,振聋发聩地指出:“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这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2018 年 11 月 17 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十字路口,就有一个往哪儿去的问题。往前、往后?往左、往右?都需要选择。如何选择,关系世界的前途命运,也关系中国的前途命运。


人类社会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多次站到历史的十字路口,多次遇到“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至少近 100 多年来,已经遇到过 4 次。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人类处在十字路口,由于没有能正确回答向何处去的问题,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没有能正确回答向何处去的问题,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对向何处去的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于是世界分裂成了两大阵营。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人类第四次站到十字路口,面临“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结果是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对这一回答如何评价?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现在,世界又一次站到了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又一次遇到了“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


中国处在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多次遇到过“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100 多年来,鸦片战争前后遇到过,戊戌变法前后遇到过,辛亥革命前后遇到过。20 世纪三四十年代遇到过,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遇到过,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遇到过。改革开放则是 40 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最好、最正确的回答。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还是不断遇到这个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在世界大变动的漩流中,中国曾处在十字路口,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使中国改革开放大踏步向前推进并取得了极大成功。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再一次遇到这个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作出科学的回答。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大的决策,根本上都是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对世界和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作出的最郑重、最权威的回答。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风险挑战如何严峻,最根本的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党的二十大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因此,明确提出“不停滞、不倒退”的要求是非常迫切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停滞、不倒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来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3年第2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