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隆平院士和合肥的故事

合肥在线 2021-10-07



“有人说我是洞庭湖的老麻雀,

但我更愿意做太平洋上的海鸥,

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


我还有两个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
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很多人都表达了心中的悼念。


5月22日晚,长沙明阳山殡仪馆门前,大批市民排队给袁老献花。其中有的从外地驱车5小时赶来,有的带着自己的小孩前来,他们说,“不为别的,只为袁老让我们不再饿肚子”。



根据袁隆平院士

丧事从简遗愿

殡仪馆不安排接待群众悼念


记者22日晚上从袁隆平院士家属处获悉,

根据袁隆平院士丧事从简的遗愿

和当前疫情防控形势,

5月23日,长沙明阳山殡仪馆

不安排接待群众前往悼念。


“非常感谢大家

对袁隆平院士的哀悼和对家属的慰问。” 

袁隆平院士家属说。



1930-2021



这些年,

袁隆平院士一直牵挂着

安徽的杂交水稻研发和推广工作。


袁隆平院士与合肥渊源深厚

2018年11月23日,安徽新安种业有限公司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当时88岁高龄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士亲自到场为院士工作站揭牌。
袁隆平院士在揭牌仪式上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安徽新安种业在抗倒大穗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选育上喜报频传,之所以将院士工作站落户在这里,是看重他们的科研决心与育种目标,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该工作站的预期目标是通过3年时间攻克水稻抗倒伏核心技术,同时培育5个以上科技含量高、综合表现好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安徽新安种业院士工作站于2017年9月21日申报,袁隆平院士为院士工作站委员会主任委员。希望通过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借助袁隆平院士及其科研创新团队的力量,攻克杂交水稻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企业创新人才。共同探索建立能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在市场(企业)需求牵引下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安徽及全国水稻育种的发展。


昨日在得知袁老逝世的消息后,工作站也第一时间发文悼念。


袁隆平院士情牵安徽

2013年7月袁隆平院士在安徽袁粮水稻产业有限公司设立了院士工作站,袁院士兼任公司育种首席科学家。乔保建博士是该工作站的站长,5月22日下午得知袁老去世的消息,他觉得震惊又难过。


“我们是做杂交水稻研究与推广的,袁院士团队专家经常到公司育种基地了解、指导研发,袁院士非常关心公司的情况,因为他一直记挂着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他告诉记者,袁院士团队研发的两个超级杂交水稻产品,一个是Y58S,一个是Y两优2号,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将这两个品种放到袁粮公司进行转化,由袁粮公司独占使用,其中Y两优2号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大面积亩产突破900公斤的水稻品种。这些年,在袁隆平院士的直接指导下,院士工作站的专家会对科研育种材料进行共享,并对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指导。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Y两优2号超级稻公关亩产突破900公斤贺信↓

乔保建博士回忆,这些年院士工作站里的成员,经常会去湖南以及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看望袁老,“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出来和大家交流。”在他的印象中,袁院士很喜欢下地,人也非常朴实。“他的离开,对我们整个杂交水稻行业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乔保健表示,这些年,袁院士也带出了很多核心的科学家,他们将继续与袁院士的团队保持密切的联系,把杂交水稻的研发推广工作继续推进下去。


当天,安徽袁粮水稻产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袁女士也向记者回忆了对袁老的印象,因为工作关系,她们多次前往湖南拜访老人家。老人家风趣、幽默也很亲切。她记得,当时到袁院士的办公室时,袁老指着自己墙上的一张照片给她看,那是一位外国记者给他拍下的在田间工作的照片,上面还有一句英语,翻译过来叫做:饥饿终结者。他很喜欢这张照片。


那时袁老已经89岁高龄。“我注意到他还在用笔亲手写论文,非常敬业,也很认真。没想到他这么快会离开,大家都感到很悲伤。”袁女士回忆道。


如今,91岁的他离开了

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他的梦想、他的精神、他的贡献

袁隆平院士,一路走好


本期编辑:朱芳颖

来源:合肥发布、新安晚报、微美肥西

山河震恸,举国同悲。

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