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里,每天有超过800名老人走失

2016-08-17 丁璇  丁捷 南方周末


2016年1月22日,北京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三十余人在香山公园集结,寒风中开始巡山、搜救走失的老人赵明启。(视觉中国/图)


全文共4697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你将看到以下内容:


  • 据非官方机构估计,我国近些年来每年走失的老人不下30万名,其中,每天有超过800名老人迷失在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城市森林里。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在被亲人找到之前,就由于饥渴、跌倒,或本身患有疾病,甚至遇到交通事故,导致伤残、死亡。


  • 城市里流动性极大的“陌生人社会”、不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导致老人频频走失的原因。而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老人走失将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 针对老人走失这一社会顽疾,目前国际上都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比较常用的技术就是定位防走失,譬如为失能失智老人免费配备防走失手环。互联网科技也开始加入寻找走失老人的公益活动中。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微信号:nanfangzhoumo


在过去的3个月里,65岁、患有中度老年痴呆的卢玲走失了两次。


最近一次走失是在2016年8月3日下午1时许,地点是北京市朝阳门附近的区域。当时,卢玲在老伴的陪同下出门散步。途中老伴到一家药店买药,一转身,卢玲在街头就不见了。

上次走失发生在三个月前。卢玲老人走失后,全家人出动,报警、贴寻人启事、在朋友圈转发寻人消息,整整折腾了三天,最终被北京市房山区一热心巡山员发现。

根据2015年北京市卫计委公布的数据,在北京,像卢玲这样的老年痴呆患者有15万-20万人。老人走失也是全球公益组织关注的主要议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患老年痴呆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据2015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报告显示,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该病俗称老年性痴呆。

2012年美学者Robert·J和 Koester·M对美国弗吉尼亚州87例走失10年以上的老年性痴呆患者进行调查发现,30%的患者在走失后经历了各种事故,其中主要事故为跌倒;而老年痴呆患者走失后的死亡发生率高达27%,冻伤、脱水、溺死是这个群体因走失而死亡的主要原因。

每一个老人走失的背后,刺痛的是整个社会敏感的神经。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民间组织都在想办法铺平迷失老人回家的路。互联网科技也纷纷加入了寻找走失老人的公益活动中,例如,台湾老人福利联盟、毕嘉士基金会和电信业者合作开发“NFC防走失智慧手环”,协寻人只要透过移动式装置感应手环,经GPS定位,就可立即完成通报。目前,今日头条也专门成立了寻人公益项目组,通过弹窗技术帮助迷失老人回家。


1
找回来只能靠运气
2016年春节期间,有两个寻找老人的故事在舆论场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个发生在浙江省兰溪市,主导这场寻人工作的是兰溪市政府。他们动员了上千人去寻找一名叫陆献愚的走失老人。2月17日,当大家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气氛时,79岁、患有老年痴呆的陆献愚却在当天下午外出后未归。

当天陆家人发动所有亲朋好友,四处寻找。次日,他们还通过微信群和张贴告示等方式借助社会力量帮助。

此事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后来兰溪市政府机关也开始介入。最终,老人在走失68个小时后被志愿者在郊区一草垛处找到。

另一个寻人故事发生在互联网上,主导这场寻找迷失老人的是今日头条。2016年2月8日是大年初一,当天中午家住河北燕郊的82岁李太太出门散步时却迟迟未归。之后,心急如焚的家人便开始发动所有力量上街寻找。尽管在新浪微博和当地一些论坛里都发布了寻人消息,一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进展。

2月9日上午,刚成立不久的今日头条寻人公益团队成员在微博上获知李太太走失的消息后,遂向家属核实,到中午,该公益团队利用其技术,将李太太走失的信息制作成了一条寻人信息,弹窗给了廊坊地区所有今日头条用户的手机上。“大概有28.2万用户。”该公益团队负责人曾华说。

后来,家住三河市夏垫镇的范大姐收到弹窗信息后发现,今日头条客户端里照片上的李太太正是之前在她家附近找水喝的老人,随即就按照弹窗信息里的电话,与李太太的家属取得了联系。当晚6时许,也就是头条弹窗5个小时后,李太太被家属找到了。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走失的老人都这么幸运。无论是调动全城的力量来搜救,还是依靠互联网技术算法寻人,能找到的毕竟都是少数。

过去的7年里,深圳的程茂峰就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母亲彭荣英。2005年,彭荣英的老伴去世后,她的精神备受打击,之后被扎根深圳的儿女接来同住。2009年大年初三,原计划是离家四年的彭荣英第一次返乡的日子。她拿着几百元钱打算给老家的亲友带点礼物就出了门,而后,一去不复返。

为了找到走失的母亲,程茂峰加了三十几个寻亲群,还找了很多家媒体帮忙,但都没有进一步的音讯。而程的生活方式也因为母亲发生了变化。七年里,他不敢搬家,一下班就开始找母亲。每到吃饭时,他总会想起自己的母亲:“她吃饭了么?”

2
每天有超过800名老人走失
有数据显示,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人走失正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在浙江宁波市鄞州石碶派出所有这样一个数据:2015年,该所接到老人走失的求助报警157起,平均两三天就有一位老人走失,其中不乏多次走失者。

据湖北武汉警方统计,截至2015年10月已接到17951起寻人报警,2014年全年为21456起。走失人群中以老人居多,平均每天走失老人警情约有50起。

另据今日头条发布的寻人大数据,截至2016年7月14日下午5点,该客户端共推送1443条寻人寻亲信息,成功找到100人。这100名走失者中,54人均为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其中,患有老年痴呆的为22人,精神障碍者24人,其余则是智力障碍、脑萎缩等弱势群体。

据非官方机构预测,我国近些年来每年走失的老人不下30万名,其中,每天有超过800名老人迷失在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城市森林里。

令人揪心的是,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在被亲人找到之前,就由于饥渴、跌倒,或本身患有疾病,甚至遇到交通事故,导致伤残、死亡。“这个比例是很高的。”民政部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副院长兼老龄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红尘告诉南方周末。

深圳市62岁的曹列珍被家人找到时就少了一条腿。据曹的儿子牟丽彬引述门诊医生的话说,母亲断腿源于瞬间受到重击,比如交通肇事。

老人走失还会出现死亡,这是最极端的后果。据有关媒体报道,2015年2月2日,广西平南县的一名老人从养老院走失,之后,养老院和家属采取报警、组织人员寻找、在电视台发布广告等手段后搜索却无果。四天后,老人被发现时已死亡。

这不是孤例。据相关论文显示,走失的生存患者多发生在公共区域,而死亡患者的发现场所多是偏僻区域。

3
老人为何走失?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表明,70岁以上老人患有阿尔兹海默综合征的概率越来越大,老人走失将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老人走失数量日益增多,是我国老龄化加深加剧的直接结果。”刘红尘告诉南方周末。

来自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全国老年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未来20年,中国每年增加1000万老人,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与生命老去相随的,是各类老年疾病的发生。在中国,包含阿尔茨海默在内的老年痴呆患病率达到6.6%,刘红尘介绍,我国目前失能失智老人已高达一千一百多万,这些都是高危走失人群。而这一严酷的现状,并没有为大多数人所警觉。

“这些失智失能老人,其实比儿童更容易走失。”刘红尘说,“老人走失的几乎不涉及恶意拐卖或者离家出走,几乎100%的走失老人属于失智失能。”这些老人在走失后说不清楚身份、家庭地址等信息,派出所民警也很难帮其找到家属,且多数患病老人甚至会出现频繁走失的现象。这种病又是不可逆的,目前医学条件并没有有效的治疗和控制方法,只会越来越严重。

据北京市救助管理事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市16个救助站每年都会救助疑似走失的老年人、智障人员,每年都有因为查不到身份信息而滞留的受助人员。

不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也是导致老人频频走失的一大原因。

尽管目前社会上各种养老服务层出不穷,但在经济条件和传统思想的制约下,居家养老仍然占很大比重。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绝大部分家庭无法支付昂贵的机构养老费用。

而居家的老人,往往由于子女工作忙,疏于照顾,客观上导致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照料的功能越来越弱,家庭养老功能日益萎缩,很容易出现老人走失情况。尤其在老年痴呆患者越来越多的情况下。

另外,目前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相当一部分老人是随子女从外地迁居到其工作地。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区别于传统农村的熟人社会,这一部分老人在面临自己不熟悉的环境,出了家门就不认识路,辨不清方向,焦急中努力地寻找回家的路,以致越走越远,在流动性极大的“陌生人社会”,找寻难度增大。

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梨园派出所警长刘胜华根据近些年在通州接到的寻亲警情分析,老人走失有几种原因:一是搬迁所致,老人不熟悉新的环境;二是从外地投奔子女的老人,对北京情况不了解;三是患有老年痴呆或记忆力减退。

4
技术定位防走失是通用手段
针对老人走失这一社会顽疾,目前国际上都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比较常用的技术就是定位防走失。

浙江兰溪陆献愚事件发生半个月后,兰溪市民政局就向兰溪的20个城市社区的失智、失能老人免费发放了GPS定位仪,其中包括陆献愚,以方便家属通过手机软件和防走失平台找到老人的详细位置。

2016年3月11日,兰溪8890便民服务分中心联合兰溪市民政局推出8890防走失平台。据浙江省民政厅官方网站公开信息显示,加入“8890”防走失平台后,一旦老人走失,家属就可以向“8890”中心求助。中心会向老人的设备发送定位指令,通过GPS模块定位,确定老人走失的详细位置,误差不超过5米。

“我们下一步将给全市20个社区中有需要的低保户、困难家庭和敬老院的老人发放定位仪。”兰溪市民政局负责人曾对媒体公开表示。

兰溪民政局的做法是国内外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的通常做法。2016年5月19日,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老龄办开始为失能失智老人免费配备防走失手环,该手环可随时监测掌握老年人的行动轨迹,通过GPS定位或基站定位等技术,实现位置跟踪。

2015年2月,日本还推出了一个名为“生命吊坠”的项坠。据日本媒体报道,老人走失或发生意外时,前来帮助的人或急救人员能用手机扫描项坠上的二维码,立刻就能获得老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血型、紧急联络人的电话号码、过敏史、患有哪些疾病等信息,为抢救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而且,项坠由钛合金或精密陶瓷制成,具有超强抗腐蚀的能力,即便老人常年佩戴,也能保证二维码的清晰度不变。

2015年,日本山梨县System Tnn Nakagomi在市面上推出了GPS鞋,将其装在鞋后跟,随时随地将资料发给保安公司及家人。2016年4月,深圳市华海技术有限公司推出一款专为老年人定制的无碍智能拐杖,如果老人在遇到迷路、跌倒、磕碰等突发状况也可以长按SOS键主动求助。

然而,这些定位的技术只能实现事前的预防,对于已经走失且没有佩戴相关定位产品的老人而言,还是无能为力。

5
新算法:互联网寻人
处理过不少走失老人案例的中国公益研究院养老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员柴宇阳说,走失老人一旦遇到意外情况,其危险系数成倍增加,甚至是以分秒计算的。而传统靠警方或依靠自身力量走访、发传单等低效方式寻人,耗时越长,老人的处境就可能越危险。

与传统的寻人模式相比,今日头条基于地理位置及精准弹窗,试图在寻找走失老人的解决方案。今日头条寻人是由该公司2016年2月中旬正式发起的、面向全国的一个公益寻人项目。截至8月9日,已成功寻回179人。

该寻人公益项目组成员曾华介绍,如果老人失踪在一个小时以内,他们就会预估走失者在这一个小时里的步行半径所能达到的距离,“保守估计不会超过5公里”。这样,头条寻人项目组就会通过技术,以走失地点为圆心,5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然后向所有出现在这个圆形区域内的用户推送弹窗。走失的时间越长,这个同心圆就会越大。

自头条寻人项目组成员接触到走失信息开始,从核实信息到划定区域,再到信息推送,耗时很短。2016年5月19日,头条寻人与北京市通州区民政局救助站联手帮助一名患有痴呆症的老人寻亲,前后只用了6分钟。

多数老人在走失后,都会被当地救助站接收,为了帮助这些走失者尽快回归家庭,7月4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和今日头条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全国2041个救助管理机构可以借助精准地域推送技术,向后者新闻客户端用户定向推送疑似走失人员的寻亲信息。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负责人表示,从近一个月的合作效果看,救助管理机构与互联网公司开展的“互联网+救助寻亲”的合作模式对传统救助工作的创新,提高了救助寻亲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缓解救助站照料滞留人员的工作压力。

刘红尘在老龄化与社会救助领域有数年从业经历。他认为,今日头条的寻人项目首次为寻找走失老人,提供了一种技术性变革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但老龄化是一个社会问题,无论从公安部门、社会救助部门还是家庭,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相关内容

保证“活着”是中国许多乡村养老院里的常态,“这里不是敬老院,而是孤老院”。

点击蓝字,阅读:《“送走”失能老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