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虐童案,如何保护孩子不受伤害?

2017-11-24 马肃平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

朝阳区教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到现场说明情况。(资料图/图)


全文共3409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 据新华社报道,针对网上流传北京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园区存在猥亵、针扎幼儿、给幼儿喂食和注射不明药物等行为的情况,北京市公安机关表示,22日已接到家长报案,北京警方正在根据家长反映情况进行调查取证。目前涉事老师和保育员已暂时停职,配合警方调查。


  • “儿童受到性侵犯的普遍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但大部分时候是被掩盖和隐瞒的。”低龄儿童,可能是一个在黑暗中隐没的庞大受害者群体。家长们应及时安抚,防范孩子受到“二次伤害”。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记者 马肃平 

南方周末实习生 罗逸爵 蒋梦筱


“携程亲子园”事件余波未散,北京红蓝黄幼儿园疑似虐童新闻再次掀起波澜。


据新华社报道,针对网上流传北京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园区存在猥亵、针扎幼儿、给幼儿喂食和注射不明药物等行为的情况,北京市公安机关表示,22日已接到家长报案,北京警方正在根据家长反映情况进行调查取证。目前涉事老师和保育员已暂时停职,配合警方调查。


事发幼儿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管庄。2017年11月23日下午两点左右,南方周末记者在红蓝黄幼儿园新天地分园看到,众多家长聚集在幼儿园门口,希望获得园方回应。


往常,小朋友们都在幼儿园睡午觉。但这天,刚过11点,就有不少家长到幼儿园将孩子接走。国际二班的小朋友没有来上课,原计划的感恩节的活动已被取消。


红四班一名孩子的姥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昨天她发现孩子的屁股上有个针眼,“孩子说班里有两个老师,一个爱他,一个不爱他,不爱他的那个给扎的。”另一名男家长还提到孩子小便失禁,好几次新衣服都有很多裂口。


据了解,在国际小二班上学的幼儿有20人左右,共有3名教师、1名外教。22日晚间在家长的微信群中陆续有家长称自家孩子出现问题,目前家长质疑的问题主要包括:孩子身上发现结痂的针孔,有孩子称被老师喂食白色药丸等。但目前,家长们无法看到监控录像。


“目前,教室内的监控视频已被警方调走。班上3名涉事教师暂时停职,改由其他老师替换。”11月23日下午,朝阳区教委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到现场,向围着的家长和媒体解释情况。该负责人说,目前警方和教育主管部门正在调查此事;警方已调取幼儿园监控录像,也约请了皮肤科大夫就“针孔”问题参与调查。


朝阳区政府新闻发言人声明,接到报警后,朝阳区政府立即成立专案组,依法开展调查取证工作,禁止任何形式的伤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针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一经查实,绝不姑息,并依法从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孩子在特勤的保护下离开。(罗逸爵/图)

当晚,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微言教育”也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表示,针对近期网曝个别幼儿园存在“虐童”现象,教育部已责成地方有关部门立即启动调查,尽快查清事实真相。“对一切损害幼儿身心健康行为的幼儿园和教职工必须进行严肃查处,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切实保障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正当社会公众对此事件愤怒不已时,11月24日,北京红黄蓝儿童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布声明,对任何违反教师师德的人员和行为,坚决奉行零容忍原则;如有任何公司和幼儿园应承担的责任,绝不推脱。同时还提到,对个别人士涉嫌诬告、陷害的行为,园长已向公安机关报案。不过,声明并未指明哪些是诬告、陷害行为。


这不是红黄蓝幼儿园第一次被曝虐童。2016年,吉林省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份判决书显示,四平市铁西区红黄蓝幼儿园红三班教师,在教室内、卫生间等地点,多次恐吓班内幼儿,并使用针状物等尖锐工具将肖某2等多名幼儿的头部、面部、四肢、臀部、背部等处扎伤。经鉴定,幼儿体表皮肤损伤存在。最终,三位教师以“虐待被监护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

涉事的红黄蓝幼儿园。(罗逸爵/图)


此次,红蓝黄幼儿园虐童行为虽未得到完全证实,但低龄儿童,可能是一个在黑暗中隐没的庞大受害者群体。不久前发布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宣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1

如何判断孩子受到虐待?

“我们的孩子懂事,会跟家长说。”11月23日,红蓝黄幼儿园门口,一部分大班家长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事发主要是在小班,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语言表达不够流畅、自我保护能力几乎没有,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因此很容易成为“攻击目标”。

红黄蓝幼儿园的孩子准备放学。(罗逸爵/图)

据了解,红蓝黄幼儿园疑似虐童的孩子一般3岁或不足,有的刚入园一两个月。而此前的携程亲子园,开办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携程职工1岁半到3岁左右的还在在家中无人带教的困扰。


心理创伤援助公益平台春风网创始人隋双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孩子出现“退行”的表现时,家长应当警惕孩子是否受到了虐待。比如,原本已经能够自主控制排泄的孩子,突然又开始随意大小便;刚上小学的孩子突然开始频繁尿床或者吸吮手指。


玩游戏的方式也能暴露孩子的内心世界。“一个被暴露在性虐待情景下的孩子,玩游戏的方式会发生很大改变。”黄晓楠提醒,比如,当孩子们玩起性主题游戏,脱下娃娃的衣服、关注娃娃的生殖部位,甚至刻意模仿大人们的行为、做出有性意味的动作时,家长一定要注意孩子受虐的可能性。


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低龄儿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并非没有办法。隋双戈说,家长可以用画画或游戏的形式,向孩子讲解自我保护知识。比如,画个小娃娃,标明各身体部位,告诉他们哪些隐私部位不可以让陌生人摸。


当发现孩子遭遇伤害时,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在日常的援助中,隋双戈遇到过不少家长,即使收到了孩子的求助,依然选择了忽略或拒绝相信。“责备”和“回避”也是常见反应是:“你怎么不早说”“这怎么可能?别胡说”“你千万不要和别人说”。


隋双戈说,这样的态度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二次创伤和冲动行为,“孩子会觉得:这是什么事?”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倾听孩子愿意表达的一切,通过以上信息判断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责骂、埋怨。


“孩子的身心安全第一,贯穿始终。”隋双戈强调,家长首先要确定孩子是否有受伤,注意避孕、传染病的预防。无论当即决定报案与否,证据的固定和保留都是必要的。此外,要稳定孩子的心理状态,预防自杀风险,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协助。

2

低幼儿童安全被忽视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加速,以及二胎的放开,中国“幼有所育”社会机制的缺失已经越来越凸显。大城市的白领生活在一个工作强度较大、时间较长的机制中,晚生晚育的趋势也让祖辈一代已经难以承担传统的“育幼”工作。


“儿童受到性侵犯的普遍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但大部分时候是被掩盖和隐瞒的。”这是上海和睦家医院心理治疗师黄晓楠的感受。


精神心理科医生反映,他们的患者鲜有儿童,都是清一色的成年人,年纪最小的刚进大学,二三十岁的居多,也有超过四五十的。他们中的大部分发现,进入恋爱阶段后,自己无法和对方发展正常的亲密关系,婚后无法和配偶正常性生活。


临床治疗中,让黄晓楠最为心痛的是,童年受到性侵犯的儿童,未来人际关系中受到“二度创伤”、成为其他人虐待对象的比例极高。她接诊过的一个小伙子,年幼时曾被继父性侵,上大学后很容易就被别人侵犯了身体,甚至发生了“约会强奸”。


“受到创伤后,自我认知、身体的界限感会紊乱。”黄晓楠解释,这些人产生不了“这是越界”的概念,很难识别哪种人容易对他造成威胁。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做过调查,全世界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有被性侵经历的女童大约占到20%,男童占到5%-10%。


不过,与传统认知中“壮汉在夜黑风高里扑倒受害者”不同,儿童性侵的施害者多为熟人,甚至是家庭内部成员。“从我接诊的案例来看,老师所占比例并不是最高的。”黄晓楠说。

3

国外经验:“强制上报”和“终身禁入”机制

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鹏看来,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里,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都要面临“被虐”的风险,其它城市和农村孩子们学前教育的质量则更难以让人放心。“这绝非个案的残酷现实,反应出国内幼儿学前教育已经面临一定程度的制度性风险。”


国外的一些实践,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上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率先出台了“儿童虐待防止和治疗法”的条款,各州随之制定了相关法律,要求保育员、心理咨询师、医生和社会工作者等与儿童相关的职业人员,若是怀疑存在“可能的儿童虐待和忽视”,必须强制上报(mandatory report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若是知情不报会被指控犯罪。


黄晓楠介绍,在美国,申请幼儿学前教育的人员,其背景将会受到彻底调查,有性犯罪史的人员将会被登记在案,终身不得进入教育系统。


刘鹏觉得,国内对于学前教育机构的强化监管,不能仅仅重复“重审批,轻监管”的老路。在一些涉及到孩子安全、健康的关键维度上,不仅要有适度的准入门槛,更需要通过高效、精准的“事中事后”监管创新,提升监管效果。比如,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实时视频监控系统,执法人员在移动平台上实现对教育机构的实时监管;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红名单”、“黑名单”制度。


“大数据时代,中国是否也有可能建立幼儿园教师的信用体系?”隋双戈也建议,出现虐童行为的学前教育机构不但要追究机构及个人的法律责任,还要实行终身行业禁入制度。


点击下方蓝字

下载:南方周末新版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