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俄乌战争胶着,乌克兰战法显露新元素:“欧式高科技新型全民战争”

美逸君 南方周末 2022-03-01
▲ 2月24日,车辆从乌克兰基辅独立广场旁驶过。(新华社记者 李东旭/图)


全文共1925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 由于在国家体量和军力数量方面的巨大差距,乌克兰难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也难以在正面决战中与俄军打堂堂之战,只好将俄军放进来打,攻击其相对薄弱的侧翼和交通线,并以西方高科技与灵巧装备为物质基础,组织了少量正规战、大量运动战、游击战“三结合”战法,颇有“欧式高科技新型全民战争”之风。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美逸君
责任编辑|陈斌

2022年2月24日至今,“俄-乌战争”爆发已五天。战前,大家普遍认为俄军将以碾压式闪电战、砍瓜切菜般获胜。但由十几万大军、几千辆坦克、战车、自行火炮组成的重装甲军团,在巨大空中优势掩护下,虽进入乌克兰领土数十公里,却陷入胶着,真可令军事专家们大跌眼镜。

这不禁使人联想到1939-1940年初的“苏芬战争”第一阶段,那段同样令当时军事专家们愕然的战史。当然,“苏芬战争”第二阶段,苏军投入更大军力,最终还是压垮了芬兰。所以,随着战事继续,俄军巨大的人力和装备数量优势,以及改变战法后,或会给乌克兰形成更大压力和战损。

战争的复杂性,在于其有太多政治背景,目前还难以预料“俄-乌战争”的最终结局。但抛却战争和政治因素,仅从战场和战术视角,这五天来的大量战斗,乌克兰军队已显露出一些新的战术元素。

首先,乌军没有进行大规模死打硬拼的正面作战。而是分散机动、多点开花,避免了自己主力在开战伊始即可能被俄军合围的被动局面。

大纵深突击、地空协同、合围战术是苏军传承给俄军的祖传法宝,当年曾一路向西,攻克柏林。乌军深知其威力巨大,当然要避其锋芒。

乌能做到这点,原因是其在西方帮助下取得情报先机,在开战前就较准确掌握了俄军部署,并制定应对方案。虽遭俄军先发制人的首轮打击,却未被彻底打乱。

其次,乌军队确保核心城市,避免因政府首脑被“斩首”而导致的政权更迭。而俄军的“斩首”奇袭未能奏效,这一来二去的得分与失分,稳定了乌民心士气,强化了其抵抗决心,实现目前战局僵持。

乌克兰自造的大口径榴弹炮,射程超过40公里。这使城市在作为传统筑垒地域同时,变为远程打击火力基地,基辅地域的炮兵火力控制面积可达约6000平方公里,迫使俄军不得不调动大量重炮强攻城市,这不但会延误战事、增大伤亡,且在政治层面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再次,乌军在保卫城市同时,并未被动地困守孤城,而是主动出击,尤其在基辅西北方向数十公里纵深,多次战斗反复拉锯。

乌军大量采取小分队出击、夜袭等战术,其装备了西方援助的大量先进反坦克武器和单兵防空导弹。NLAW等火箭弹有简易瞄准系统,性能远胜于俄军的RPG。而“标枪”反坦克导弹更是战车噩梦,其射程达2500米(增程型达4000米),且发射后不用管,可自动锁定与命中目标,增加了步兵反坦克手生存几率。

“毒刺”单兵防空导弹,从1980年代阿富汗战争开始,始终令苏式战机(尤其是武直)很头疼。在实战中,防空导弹平均几十枚才能击中战机一次,但其价格仅十万多美元,而战机动辄数千万美元一架。

西方援乌的夜视仪,也令俄军感到头疼:先进夜视仪在夜间的视距更远、成像更清晰,甚至有一定反伪装能力。在夜战中,看得更远些、清楚些,是很大优势。西方还向乌军提供了基于先进数码科技的加密捷变频电台、数据通讯中枢,使其具备了通讯与反侦察优势。

在俄军炸毁了部分乌军机场跑道、塔台、战机,以及后勤保障设施之后,乌军仍能进行一定程度空中反击,并给俄军造成较大损失,这也是很多军事专家们没想到的。究其原因,是乌军还拥有西方提供的无人机,尤其是采用了美国和以色列科技的土耳其制造Bayraktar TB2,在2020年“阿-亚冲突”大放异彩之后,目前又在乌克兰战场崭露头角。

由于在国家体量和军力数量方面的巨大差距,乌克兰难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也难以在正面决战中与俄军打堂堂之战,只好将俄军放进来打,攻击其相对薄弱的侧翼和交通线,并以西方高科技与灵巧装备为物质基础,组织了少量正规战、大量运动战、游击战“三结合”战法,颇有“欧式高科技新型全民战争”之风。

现代社会平民,对传统的坦克、大炮、轰炸机等重型装备仍很陌生,无法立即掌握。但由于数码科技迅猛发展,平民对各种液晶面板得心应手。

而西方提供的诸如先进反坦克导弹、单兵防空导弹、先进夜视仪、先进数码通讯、先进观瞄设备、电子战和网络战数据终端、作战软件等等,其使用方法和操作界面,更接近于电脑、平板、手机。所以,西方制造的这些科技含量很高、体积重量不大、更加灵巧的先进武器装备,更适合00后青年们学习使用,西方提供的大量援助,约个把月前才到达乌克兰,而实战证明:乌青年上手极快。

这一新的战术变化,值得各国注意、思考、研究,在新时代的生产力、科技、教育基础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战术思想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能不致落伍。

(作者为军事学者)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